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细菌性角斑病病菌诱导黄瓜产生系统抗病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延霞  张楠  李宝聚 《园艺学报》2008,35(2):221-226
本研究发现,用黄瓜亲和病原菌--细菌性角斑病病菌诱导接种后可以使黄瓜叶片产生系统抗病性,诱导抗病效果与诱导间隔期有关,其中以间隔24和48 h效果较好.诱导接种后,接种叶片及其上位、下位叶片(未经诱导处理的叶片)中抗性相关物质(如H2O2、NO2-)含量、脂氧合酶(LOX)活性均比对照有明显提高;信号物质水杨酸(SA)含量与未经诱导接种的叶片也有明显变化,证实信号物质水杨酸在亲和病原菌诱导抗病作用中起到抗病信息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诱导接种和挑战接种,探讨通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诱导后,黄瓜对霜霉病和角斑病的交互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黄瓜植株经角斑病菌诱导接种后可以产生对霜霉病、角斑病的交互保护作用,对霜霉病的交互保护防效最高可达97.14 %,对角斑病的防效可达59.08 %。同时经亲和病原菌诱导后,寄主叶片中有大量木质素沉积,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提高,增强了寄主的抗病性。亲和病原菌可以诱导寄主产生广谱抗病性,不仅对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而且可以对其他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产生交互保护作用,并且诱导的交互保护作用与诱导间隔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cDNA-AFLP 技术,分析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苗后72 h 内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始于接种后3 h,接种后6 h 差异表达片段总数达到高峰。8 个取样时间点的诱导性差异表达片段数大于抑制性表达片段数。仅在接种后第12 h 呈现相反趋势。通过回收、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对,获得的5 个片段分别与拟南芥中病原菌诱导的水杨酸糖基转移酶、梨磷脂酶C编码的基因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初步推断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抗病可能是通过依赖于水杨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诱导黄瓜的系统抗病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 SAR),作为胁迫抗性信号传递中的关键酶——磷脂酶C 可能参与了上述过程。经Northern 杂交结果证实,克隆分离的DNA 差异片段是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表达的特异片段。  相似文献   

4.
 以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Yali’)为试材,研究外源水杨酸处理后梨叶片中内源水杨酸(S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的变化特点以及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对水杨酸的早期应答反应。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后梨叶片中内源SA含量升高,其中游离态SA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大而逐渐升高,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结合态SA随处理增大而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SOD、PPO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显示,水杨酸处理后酶谱带表达量增强。接种病菌试验表明,0.200 mmol · L-1 SA可以诱导梨增强对轮纹病的抗性,且诱导处理过的叶片受到病菌侵染时SOD、PPO酶活性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0.200 mmol · L-1 SA诱导后梨叶片中NPR1表达量明显升高,但NPR1在茎中的表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和壳聚糖对黄瓜幼苗耐盐性的共诱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盐敏感黄瓜品种津优1号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壳聚糖(chitosan,CTS)对黄瓜幼苗耐盐性的诱导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SA与CTS共同施用使黄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和SA、CTS单独施用提高15.39 %、8.31 %、8.02 %,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SA与CTS共同施用的黄瓜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最高,SA、CTS单独施用次之,对照最低;对照的活性氧(O2、H2O2)、电解质渗出率及丙二醛含量最高,SA、CTS单独施用次之,SA与CTS共同施用的最低。说明SA、CTS在诱导黄瓜幼苗耐盐性中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瓜枝孢弱致病菌诱导黄瓜植保素的积累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枝孢(Cladosporium cucumernium ) 弱致病菌株2-2A2诱导黄瓜产生对黄瓜黑星病的抗病性反应。对经2-2A2诱导后黄瓜叶片中提取的物质进行生物活性试验、硅胶板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证明2-2A2可以有效诱导黄瓜中类黄酮类植保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高温处理瓜枝孢菌(Cladosporium cucumernium ) 分生孢子获得了耐热、低致病力的非亲和菌株, 试验证明菌株的非亲和性长期保持稳定。耐高温瓜枝孢非亲和菌株可显著激发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对黑星病的抗性, 其诱导抗病的能力稳定遗传, 但诱导抗病性表达有一迟滞期。诱导接种浓度越高,诱导抗病效果越显著, 挑战接种浓度高, 诱导的抗病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钙素对SA诱导番茄幼苗抗灰霉病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钙对水杨酸(SA)诱导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幼苗抗灰霉病的作用,采用‘L402’番茄品种,通过分别喷施8 mmol • L-1 CaCl2和5 mmol • L-1 EGTA后再喷施2 mmol • L-1 SA,3 d后接种灰霉病菌孢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番茄幼苗灰霉病病情指数、活性氧积累、主要防御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灰霉病菌孢子5 d后,SA处理的番茄幼苗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37.27%,Ca + SA处理较SA处理进一步降低18%;接种1 d和2 d后,叶片中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出现应激高峰,且处理间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Ca + SA处理分别提高33.05%和29.31%,EGTA + SA处理分别降低32.62%和46.34%;叶片中抗病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在接种病菌后也出现应激高峰,其中Ca + SA处理显著提高了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EGTA处理及EGTA + SA处理显著降低了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Ca2+在S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中具有正调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甘蓝链格孢菌侵染对白菜保护酶活性和H2O2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利英  侯喜林  刘琳  陈晓峰 《园艺学报》2008,35(7):1065-1068
 以白菜抗黑斑病苏州青自交系和感黑斑病短白梗自交系为材料,研究其接种甘蓝链格孢菌后保护酶活性及H2O2代谢的变化。结果显示,抗感病材料的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与接种前相比均升高,且抗病材料的PPO、SOD始终高于感病材料,CAT活性低于感病材料;接种后抗病材料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而感病材料的PAL活性降低;抗感病材料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H2O2均呈上升趋势,且抗病材料的H2O2能很快降至较低水平。由此表明:甘蓝链格孢菌侵染白菜后,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相比,能生成较多的PAL和PPO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并能短时迸发H2O2刺激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使植物体内H2O2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降低活性氧伤害。  相似文献   

10.
曹宁  董春娟  尚庆茂 《园艺学报》2016,43(10):1941-1952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低温下黄瓜幼苗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根系施用SA的方法,测定了正常生长温度和低温(8 ℃)条件下SA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中脂肪酸含量、组分,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sFAD)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施用SA能降低叶片中因低温引起的丙二醛积累和相对电解质渗漏,维持细胞膜稳定性;低温引起叶片中总脂肪酸含量减少,C183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C18:0、C18:1等脂肪酸比例升高,脂肪酸双键指数降低;根系施用SA后,叶片中总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及双键指数均得以恢复;低温诱导叶片中CsFAD的表达,低温下外源施用SA可进一步促进CsFAB2.1CsFAB2.2CsFAD2.1CsFAD6CsFAD7等的表达。总之,SA可以诱导黄瓜幼苗中CsFAD的表达,维持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度,提高细胞膜稳定性,诱导耐低温性。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下外源物质对黄瓜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杨酸、草酸、脯氨酸对黄瓜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及对黄瓜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其幼苗在干旱胁迫下体内SOD、CAT、MDA、Pro、电导率以及叶片水势的变化及其与外源物质的关系,为减轻干旱对黄瓜幼苗的伤害采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浓度为1.0、2.0、4.0 mmol/L水杨酸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幼苗的生长状况,使植株低矮、粗壮,对形成黄瓜壮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水杨酸、草酸和脯氨酸对黄瓜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在干旱胁迫下,水杨酸2.0 mmol/L浸种处理能提高黄瓜幼苗的耐旱性,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黄瓜叶片电解质的渗出增加,CAT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叶片水势降低;水杨酸、草酸和脯氨酸在黄瓜幼苗四叶一心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水杨酸0.1 mmol/L能显著缓解干旱胁迫对幼苗造成的伤害,草酸5 mmol/L喷施处理效果次之,以上处理均能提高黄瓜幼苗的耐旱性;水杨酸、草酸和脯氨酸叶面喷施处理具有时效性,其有效处理在3 d之内作用效果明显,提高了黄瓜幼苗的耐旱性,在喷施药剂处理的第5天,作用效果明显减弱,喷施药剂的第7天,几乎完全没有作用;水杨酸可以提高黄瓜幼苗的耐旱性,使其保护酶活性提高,增加Pro含量,减少MDA积累对膜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新型植物化学抗病激活剂——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诱导黄瓜抗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作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表明BDO-1对F.cucumerinum无抑菌活性。黄瓜叶面喷雾10 mg·L~(-1) BDO-1(每5 d喷1次,共5次),然后接种F. oxysporum,结果表明BDO-1对黄瓜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诱导抗病效果达53.28%。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BDO-1诱导后减缓了F.oxysporum对黄瓜的侵染速度。荧光显微观察发现,黄瓜体内次生代谢物质胼胝质在BDO-1处理后3 d大量沉积,抗氧化物质H2O2含量在诱导后1 d出现明显升高。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发现,BDO-1诱导后黄瓜体内防御相关基因CAT、PAL、LOX和EIN2表达量从接种后1d到7d均有显著升高,PR1和SOD表达量在接种后1 d时较高,之后显著降低。本研究为BDO-1作为新型抗病激活剂的开发及田间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年来  胡敏  代春艳  杨世梅 《园艺学报》2010,37(11):1759-1766
以甜瓜抗白粉病品种‘银帝’和感白粉病品种‘卡拉克赛’为材料,研究诱导抗性处理对其叶片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苯丙噻重氮(BTH)和水杨酸(SA)处理以及接种白粉菌均可显著诱导甜瓜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绿原酸、总酚、类黄酮含量升高,但纳米硅(SiO2)诱导无效。经诱导和接菌后,甜瓜抗病品种叶片PAL、POD、PPO活性和总酚、绿原酸、类黄酮含量高于感病品种。BTH和SA诱导甜瓜抗病性增强的原因之一是提高了叶片次生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加了叶组织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氯化胆碱是一种新型广效的生长调节剂,以10 mmol·L-1 氯化胆碱处理黄瓜幼苗可明显提高
植株的株高、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含量。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表明:氯化胆碱处理后,黄瓜幼苗
体内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及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上升。以白粉病菌分
生孢子接种经氯化胆碱处理过的黄瓜叶片,结果显示分生孢子萌发率较低,芽管较短,且新产生的分生孢
子串数量较少。用氯化胆碱处理黄瓜植株,可延迟和减轻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焦脱镁叶绿酸a(PPa)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菌(Fusarium oxysporium f. sp. cucumerinum)H46 5菌和‘长春密刺’黄瓜为材料,测定不同浓度PPa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经不同强度和时长光照的PPa对感枯萎病的黄瓜叶片的病斑面积,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的影响。结果表明:PPa对H46 5菌株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浓度为2 g·L-1效果最佳。PPa具有光敏性,其经适当强度和时长的光照后喷施感染枯萎病的黄瓜叶片,可显著降低叶片感病程度与MDA含量,提升脯氨酸水平与抗氧化能力,维持活性氧平衡。上述结果表明,PPa具有很好的防治黄瓜枯萎病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高抗霜霉病自交系为材料,构建了两个抑制差减文库,经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测序和序列比对,筛选到3个未知功能抗病相关基因。荧光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未知功能抗病相关基因2I15(GD254229)、3C19(GD254243)和1O08(GD254207)在抗病自交系接种霜霉病病原菌后,可早期高丰度特异上调表达,而在感病自交系中特异上调表达丰度较低或被特异抑制表达。水杨酸(SA)可诱导1O08特异上调表达,抑制2I15和3C19的表达;茉莉酸(JA)处理可诱导1O08特异上调表达,而抑制2I15的表达。ABA处理可显著诱导3C19和1O08特异上调表达,而抑制2I15的表达。机械伤害、高盐、冷害和热激等其它非生物胁迫可显著抑制或诱导这些基因的表达,因此推测,所筛选到的功能未知基因可能具有参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水杨酸叶面喷施处理番茄幼苗,通过测定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筛选出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40 ℃)的最佳浓度为60 mg·L-1;采用60 mg·L-1水杨酸叶面喷施处理番茄幼苗,初步研究了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的机理。喷施水杨酸后,在高温胁迫下能够维持番茄幼苗有较高的膜保护酶SOD、POD、APX的活性,有效降低了番茄幼苗在高温胁迫下活性氧(O2和H2O2)的产生和积累,减少了膜脂过氧化的产生,从而保护了细胞膜的热稳定性,提高了番茄幼苗抗高温的能力。在提高番茄幼苗抗高温作用中,CAT活性是高温胁迫响应的原因之一,但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可能与CAT的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外源过氧化氢(H2O2)、能诱导植物产生内源H2O2的茉莉酸甲酯(MJ)和水杨酸(SA)处理采后香蕉果实,探讨H2O2在采后香蕉果实耐冷诱导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7℃下贮藏,外源20 mmol·L-1 H2O2、0.7 mmol·L-1 SA、0.1mmol·L-1 MJ处理能使果实冷害症状推迟2~5d出现;处理还延缓了香蕉果皮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抑制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从而导致香蕉果皮H2O2积累。推测H2O2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诱导了采后香蕉果实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表明, 葡聚六糖连续处理黄瓜幼苗3次后, 可以诱导黄瓜抗霜霉病, 防效可达65.40%。通过反相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水杨酸含量表明, 葡聚六糖连续诱导处理黄瓜幼苗3次后水杨酸含量在诱导后1 d出现高峰, 且水杨酸含量在8 d内一直比对照略高。葡聚六糖仅处理1次时, 诱导叶(第1片真叶) 水杨酸含量显著提高, 在诱导后6 h出现1个高峰, 而非诱导叶(第2片真叶) 在12 h出现1个高峰。  相似文献   

20.
以“津优101号”黄瓜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分析了0 kg·hm-2(CK)、9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360 kg·hm-2(N4)、450 kg·hm-2(N5)6个施氮水平下,各生育期内黄瓜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值(Fm)、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差异;并借助于荧光动力学曲线讨论了黄瓜叶片放氧复合体(OEC)活性、光系统Ⅱ(PSⅡ)类囊体间的能量传递和光系统Ⅰ(PSⅠ)末端电子受体对施氮量的响应,以期为设施黄瓜的氮素优化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氮可以将供试黄瓜产量提高1.7~2.8倍,且施氮量为312 kg·hm-2时,产量最高。供试黄瓜叶片SPAD值、Pn、Gs、Tr、Fm、Fv/Fm等参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盛果期N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