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苏淤泥质海岸带农林复合经营类型及模式择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面上调查、走访农户、查阅资料的方法,归纳总结了江苏淤泥质海岸带农林复合经营类型,选择优化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淤泥质海岸带农林复合经营类型主要有生态型、经济型和复合型3种,不同经营类型含有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根据江苏淤泥质海岸带区域特征,建议选择林农、林果、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模式作为该地区推广应用的优化模式,其主栽树种以杨树、水杉,农林比例以5:1、林带结构以复合配置为宜。  相似文献   

2.
林农复合经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革新村选取林—粮(落叶松Larixgmellini(Rupr.)Rupr.+美国红芸豆)、林—药(杨树+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L.)Gaertn.)、林—药(杨树+板蓝根Isatis indigotica Fort.),以及纯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纯林(云杉Picea koraiensis)5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对林农复合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板蓝根的复合类型土壤的容重为1.38 g.cm-3、总孔隙度39.2%、田间持水量为69.2%、质量含水量为202.2 g.kg-1、最大持水量为18.1 mm,均是几种样地最好的;而杨树—水飞蓟和纯农类型土壤的上述几个物理指标均较差。  相似文献   

3.
对江汉平原2种常见的幼龄杨树与农作物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合理经营年限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在不同树龄,杨树农林复合模式的农作物产量、杨树生长量以及净收益有显著变化;在林间郁闭度较低(0.6~0.7)时,农林复合模式净收益较杨树纯林净收益高;在树龄达3 a以上或郁闭度达到0.9时,不宜再采用常规农作物进行农林复合经营。  相似文献   

4.
杨树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杨树农林复合经营是杨树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全球范围逐步受到重视。本文整理了杨树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并综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效益、胁地效应及他感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杨树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3年试验监测,对江汉平原5种典型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树幼林农林间作不仅能促进杨树生长,还可以获得明显经济效益.不同间作模式收益及影响杨树生长有差异,综合效益较好的模式有:杨树+西瓜+小麦、杨树+棉花+小麦和杨树+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6.
林农复合经营是一种重要的土地经营方式,合理的林农复合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了了解林农复合经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状况,该研究对江苏省泗阳县的杨树(Populus×euramericana ‘Nanlin895’)+小麦、杨树+雪菜、杨树+油菜、杨树+草鸡4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以及纯杨树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杨树林相比,杨农复合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是不同复合经营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林下间作型杨农复合经营(杨树+小麦、杨树+雪菜、杨树+油菜)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和p H值,提高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林下养殖型杨农复合经营(杨树+草鸡)虽然也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是会导致土壤容重和p H值升高,土壤孔隙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西部农林复合经营类型、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省西部农林复合经营情况 ,通过开展定点试验研究和面上调查 ,总结出该区农林复合经营的类型和主要模式。通过具体实例对农林复合经营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并提出该区具有地域特色和潜在发展前途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的杨树营林模式,选择了杨树纯林、杨树与刺槐混交、杨树与三七混种、杨树与花生混种4种营林模式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不同营林模式对杨树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纯林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中砂、粗砂占比最高,说明杨树纯林可以加剧土壤的沙化,不利于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杨树与刺槐混交、杨树与花生混种、杨树与三七混种,相对于杨树纯林,土壤中的含水量有所提高,粗砂、中砂的占比降低,黏粒、细粉粒比例提高,以林药模式保持水土效果最佳,其次为农林模式。建议推广杨树与药材、杨树与农作物2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进太子参贵州施秉、福建柘荣和安徽广德种源共10个品种,在泗阳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广德种源成苗率最高,为93.6%;单株块根数最多,平均达9.6个;每100个太子参块根鲜质量最高,平均为35.75 g。选择广德种源广4品种在泗阳不同杨树林立地条件下,按不同的播种时间、播种量、整地方式、参种处理、基肥和有无薄膜覆盖等进行复合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杨树林及其林下立地条件对广4品种太子参产量有直接影响,应选择沙壤土或壤土,造林密度为270—405株/hm~2,造林4 a的杨树林地复合栽培较好;杨树林地太子参最佳栽培时间为9月下旬,垄状栽植、地膜覆盖、种根用多菌灵500倍液杀菌处理、整地前施入基肥和精细的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杨树林地太子参的产量,提高林地复合经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雷州半岛自然灾害频发,农林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的历史,对农林复合经营的类型、特征和优势进行了概括;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在雷州半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生物炭改良林地土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林地土壤质量退化最为严峻的国家。如何减缓人工林地力衰退和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等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林业科学最为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土壤改良剂被世界各国广泛研究和利用,然而目前对生物炭的土壤改良作用研究多限于农地土壤,对林地土壤改良的综述性报道还不多见。文中从生物炭影响土壤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综述了生物炭在改良农林地土壤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物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生物炭在农业及林地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为改进传统的森林经营措施和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精准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是实现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手段,合理施肥可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同时减少环境负效应。人工林精准施肥是以农业精准施肥为基础形成的营林应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林地管理单元精准划分、林地营养精准诊断、精准施肥及施肥效应精准检验。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应用到人工林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文中结合农林业施肥研究现状,分析实现人工林精准施肥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人工林精准施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森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凋落物组分从植物体返还到土地为地表分解者提供物质基础,是森林植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养分循环与能量传递的主要环节之一。文中通过整理现有森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凋落物对土壤水文、土壤碳库、土壤养分、土壤酶活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有效利用森林凋落物、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和更好地经营森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然因子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分析了森林植被、土壤属性、立地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凋落物和根系输入等自然因素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决定了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和分解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碳储量会呈现增加或产生波动2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而土壤碳储量又影响着土壤结构、根系深度、土层特性、有效水分保持能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 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立地条件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温度、水分、CO2浓度等气候因子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蓄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的输入也可以改变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降低大气CO2浓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为森林经营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文中从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上综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各活性...  相似文献   

16.
林分根系分布及其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各林分根系的分布及对其土壤抗冲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各林分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值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各林分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效应依次为毛竹林>柑桔林>杉木-南酸枣-木荷混交林>杉木林.  相似文献   

17.
营林措施及环境与森林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重要过程, 通过分解向土壤释放植物所需养分, 且产生大量CO2, 对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及提高森林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影响着陆地碳循环。文中评述了栽培密度、农林复合、混交林等营林措施及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化感作用等环境问题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 为深入研究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及果园地面覆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覆盖能起到增肥、保墒、防热、预防根系冻害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促进土壤有机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分解和转化,从而复壮树势,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为给有关地面覆盖对经济林木的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综述了有关地面覆盖对农作物及果园土壤中水、肥、气、热及微生物等肥力因子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Agroforestry systems are widely practiced in tropical forests to recover degraded and deforested areas and also to balance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ce in soil respiration rates between agroforestry and natural forest systems is very limited.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oil respiration rates in relation to fine root biomass,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between a secondary forest and two agroforestry systems dominated by Gmelina arborea and Dipterocarps in the Philippines during the dry and the wet seasons. The secondary fores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soil respiration rate, fine root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han the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the dry season. However, in the wet seaso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he G. arborea dominated agroforestry system were as high as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Whereas soil respiration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wet than in the dry seas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fine root biomass,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between the two seasons. Soil respiration rate correlated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with fine root biomass,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C in all three sit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o some degree, that different land use management practic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fine root biomass,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C which may affect soil respiration as well. Therefore, when introducing agroforestry system, a proper choice of species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which are similar to natural forest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