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褐飞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由于我国初迁虫源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水平发生重大变化及长江中下游主产稻区耕作制度变化,使得褐飞虱猖獗发生。在我国褐飞虱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1333.33万hm2次以上。多年来因滥用吡虫啉,造成抗药性上升,主治药剂防治失效。江苏克胜集团最新研制开发的25%吡蚜酮悬浮剂,为验证该药剂对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约6百万公顷。在北部,水稻为冬春作及夏作雨季,大约有60%的种植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在南部,为冬春作、夏作和夏秋作三季,大约70%以上的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品种,但其中有不少现今已经不抗Ⅱ型褐飞虱了。在北部以夏季稻褐飞虱为害重,总发生面积10万公顷左右。在南部每年有3个褐飞虱发生高峰,即1—2月份;7—8月份和10—11月份。在1990—1991年,一个诱虫灯,一个夜晚,最高曾诱到褐飞虱成虫达10万头。1973—1975年曾种植抗褐飞虱Ⅰ型的品种,如 IR1561、IR26、IR30等,  相似文献   

3.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全县稻田面积23万亩,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8—15万亩,损失产量500—1000万斤。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南岭及其以南稻区杂交水稻和常规中迟熟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引起我地稻飞虱种群发生了几个新的变化:1.白背飞虱、褐稻虱始见期及迁入主峰明显推迟。2、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逐年加重。3、8月上、中旬褐稻虱主害时期,褐稻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危害现象日渐突出。4、随着白背飞虱、褐稻虱种群发生数量高峰期的延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情况建湖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里下河农业区,有耕地6.1万公顷。1987年种植杂交水稻3.7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平均每公顷产稻谷8200公斤。本县地处暖温带,雨量充沛,病虫种类较多,水稻上有二化螟、白背稻虱、褐稻虱、稻  相似文献   

7.
1 褐稻虱是亚洲水稻的大敌,严重地威胁水稻生产。由于水稻孕穗以后,虫口急剧上升,在水稻后期用药不当,环境谷物易受污染。同时还因天敌被杀伤,造成害虫发生再猖獗。国际水稻所60年代成立后,即将抗褐稻虱育种列入计划。1969年育成第一个含抗褐稻虱基因Bph1的矮秆稻种IR26,1973年在东南亚推广后2~3a褐稻虱田间种群产生新的生物型,抗虫种变为感虫。1976年再推广含抗性基因bph2的IR36和IR42,至1982年菲律宾棉兰老岛和印尼北苏门答腊又出现类似现象。这说明采用抗虫品种虽是防治褐稻虱为害的一个重要对策,但在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中还必须研…  相似文献   

8.
稻褐飞虱最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湖北省植保总站胡兴启,顾卫东监利县植保站宋敦砚,谭世俊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53.3万hm2。褐飞虱是其主要害虫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大发生的频率逐年加大,1991年全省发生面积126.8万...  相似文献   

9.
苏北沿海稻区褐飞虱的防治沈田辉沈书龙姜春义(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224100)王书林宗汝宏(刘庄小海农技站我市属苏北沿海,常年种植水稻20万亩。近年来,由于异地虫源迁入量大,加之夏凉秋暖,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新技术的推广,致使褐飞虱的发生明显回升。1991...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 Nilapauata Ingens Stal 是水稻上重要吸汁害虫之一。其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数量消长、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86~1988年中粳稻褐稻虱损失动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对褐稻虱不同虫量、虫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温度下的蜜露排泄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高感褐稻虱的盐粳2号。分别移栽不同生育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稻株于口径20cm 的陶钵内,每钵1株并剪除分蘖株,将圆形滤纸(直径10cm)中  相似文献   

11.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上海地区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海地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田间虫卵量、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为1987年以来之最。分析表明,气象条件有利于稻褐飞虱连续迁入和生存,主要防治药剂效果降低,部分地区没按照稻褐飞虱大发生的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敌杀死导致褐稻虱再猖獗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70年代起褐稻虱一跃成为水稻的首要害虫。此虫因食害稻株造成枯死和传播病毒病而对水稻产量构成严重威胁,至今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该虫的主要手段,然而国内外报道一些常用杀虫剂(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在稻田使用后引起褐稻虱的再猖獗,敌杀死是引起再猖獗的杀虫剂之一,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和自身的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剖析敌杀死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东南亚及我国南部稻区逐年在大面积上推广和种植抗褐稻虱而不抗白背飞虱的IR系统品种和杂优稻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对水稻的危害日趋严重。为给制定白背飞虱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依据,1986年—1988年,作者从大田白背飞虱不同虫量的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程  相似文献   

15.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全省耕地面积331.8万公顷,稻谷播种面积425.5万公顷,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93%,每公顷产5670公斤。水稻发生的病虫种类多,危害面积大。主要病虫有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黄矮病等。大面积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二种病虫暴发危害。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稻虱传毒引起发病。冬暖夏凉,耕作制度改变,有利于灰稻虱越冬越夏,传毒媒介数量上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致使晚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补灰稻虱若虫高峰期,用5%锐劲特SC或10%砒虫啉WP等防治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7.
褐稻虱为害损失率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褐稻虱已成为我县晚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严重威胁晚稻高产稳产。对于褐稻虱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指标近几年来各地都相继开展了研究,随着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水平的提高,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防治指标,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植保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81—1983年,我们就晚稻褐稻虱不同生育期,不同虫量为害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俗名虫、火蠓子、蚰虫等。常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防治稻飞虱,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压基数,合理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主要包括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避免“插花”;浅水勤灌,适时烤田;合...  相似文献   

19.
1991年稻飞虱主要是褐稻虱在我市严重发生,全市种植水稻47.87万亩,稻飞虱发生面积达36.9万亩,其中绝收面积2万多亩。尤其是沿黄河引黄灌溉稻区发生危害更重。其特点是:发生迟、来势猛、危害重。预计全市减收稻谷2200多万公斤。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