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地区麦田害鼠分布与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沟筒调查法对北京地区春季麦田害鼠发生分布数量动态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农田害鼠在试验地的各个环境中均有分布,害鼠群落组成为大仓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优势鼠种为大仓鼠.同时发现大仓鼠主要集中在农田中部,潮湿的地方黑线姬鼠数量高于其他生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地区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鼠害是影响该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当地农田害鼠种类、密度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0-2011年对该省主要作物田的啮齿类动物开展调查,并利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对害鼠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该地区农田害鼠种类分布和发生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依据。结果表明,所捕获的害鼠经形态鉴定可分为2科7属7种,分别为鼠科的黑线姬鼠、巢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以及仓鼠科的大仓鼠、黑线仓鼠和东方田鼠。DNA条形码分类结果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但是在近缘种间的区分上还需要与形态数据相结合。黑龙江地区农田害鼠密度呈现出"春低秋高"的时间特征,并且在玉米田中最高;在鼠种特征上,黑线姬鼠为广布种和优势种,其他鼠种则在局部地区密度较高。根据上述结果,应将春季作为黑龙江地区农田害鼠的重点防治时期,重点作物为玉米,同时应重点关注大中型鼠的数量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3.
黄冈地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南临长江,北靠大别山,境内有山区、丘陵、平原,害鼠的种类分布复杂。据监测,室内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占监测害鼠总数的67%,其次是小家鼠,占25.1%,褐家鼠占7.9%。室外的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监测害鼠中数的71.6%;其次黑线仓鼠,占23.5%。褐家鼠占4.9%。为了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成熟期害鼠防治指标的研究潘学锋(安徽省霍邱县植保站237400)刘同群(霍邱县城西湖乡农技站)摘要本文通过大田调查夏大豆田的害鼠发生种类及其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夏大豆田的害鼠种类为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小家鼠等,其中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频发的“毒鼠强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鼠害及杀鼠剂管理的关注,国家已下决心在年内彻底消灭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为顺利开展毒鼠强等杀鼠剂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了解杀鼠剂发生危害情况,研究鼠类生物学特征,推荐杀鼠剂新产品新技术,加强杀鼠剂的监督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1目前我省鼠害发生危害防治概况1.1鼠害发生情况目前江苏省农田鼠害发生面积6000万亩(夏秋合计),害鼠种类多、密度大。主要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据某疾病控制中心监测家鼠结果:褐家鼠占50%、小家鼠占40%,为家鼠优势科;黑线姬鼠、褐家鼠、黑线仓鼠为农…  相似文献   

6.
对1986-2013年贵州省桐梓县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桐梓县农区鼠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noruegicus、黄胸鼠R.flauipectus、小家鼠Musmusculus、社鼠Rattusnivivente、白腹鼠R. coxing等6种。小家鼠为住宅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0.9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48%。小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混合鼠种平均捕获率为8.81%,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稻田、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住宅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田调查摸清害鼠发生种类及其害鼠密度五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沿淮地区夏大豆田害鼠种类有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夏大豆田鼠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呈直线正相关,二者之间数量关系可用回归方程式:Y=0.5221X-0.703表示,建立了夏大豆田防治指标的估算模式X=(100C.F+0.753Y.P.E)/0.5221Y.P.E,根据这一模式结合安徽沿淮地  相似文献   

8.
2010~2011年对吉林省蛟河市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主要作物地的害鼠群落进行了广泛调查,并统计相应的危害损失情况。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害鼠的绝对优势种类为黑线姬鼠。捕获的其他种类害鼠还有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和鼩鼱。2010年鼠密度较高,总体捕获率达6.0%(黑线姬鼠为4.25%),作物损失率较高,其中大豆产量损失达2.8%。2011年鼠密度较低,为3.68%(黑线姬鼠为3.07%),作物损失率均在0.5%以下,因此可以基本判定,鼠密度在3%以下时,不需进行大面积灭鼠。  相似文献   

9.
瓮安县农区鼠害种类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瓮安县农区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4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3.10%;黑线姬鼠为农田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教的91.99%、92.07%。平均占总鼠数的92.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3—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因此。褐家鼠、黑线姬鼠应列为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是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1996~2007年安康市汉滨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本区农田、林区鼠类和家栖鼠类主要种类有7种,黑线姬鼠为农田、林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6.41%;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6.08%;安康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3种害鼠,应将其列为安康市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4种害鼠的分捕率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1.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4,853 specimens of wild living small mammals (43 species: Insectivora, Chiroptera, Lagomorpha, Rodentia, Carnivora) from Czechoslovakia for blood parasites. Trypanosomes were found in Talpa europaea, Sorex alpinus, Crocidura suaveolens, Myotis myotis, Apodemus sylvaticus, Apodemus flavicollis, Mus musculus, Rattus norvegicus, Clethrionomys glareolus and Microtus agrestis. Babesia was detected in Myotis emarginatus, Myotis myotis, Clethrionomys glareolus, Microtus arvalis and Microtus agrestis. Grahaemella was found in Talpa europaea, Sorex araneus, Neomys fodiens, Neomys anomalus, Myotis emarginatus, Myotis myotis, Apodemus sylvaticus, Apodemus flavicollis, Apodemus microps, Apodemus agrarius, Mus musculus, Clethrionomys glareolus, Arvicola terrestris, Pitymys subterraneus, Microtus arvalis, Microtus agrestis, and Microtus oeconomus. Spontaneous Bartonella-infection was ascertained in one Microtus arvalis and, in erythrocytes of one Sorex araneus, parasitic organisms very similar to Bartonella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方部分丘陵地区农田鼠密度有所回升,湖南省常宁鼠情监测点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1-4月平均鼠密度较2009年同期平均鼠密度上升1倍;2010年5月农田鼠密度达到12.90%。常宁农田以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61.29%和29.03%,繁殖指数分别为2.33和2.25,黑线姬鼠繁殖指数高于洞庭湖丘岗区同期的平均值,体型较大的黄毛鼠和褐家鼠增加较快;2011年4月江西新余市丘陵区的农田害鼠密度为11.97%.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对上述鼠害均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涉及一种抗凝血增效灭鼠剂的研制和应用.该灭鼠剂是以溴敌隆为主剂、以双氯芬酸钠、丙三醇等为辅剂,可制成液剂和粉剂.经生物测定表明,对大白鼠、小白鼠、褐家鼠、大仓鼠和布氏田鼠均有很好的毒效,毒杀率基本达到100%,且适口性良好.现场试验对褐家鼠防效达96%以上.该药中溴敌隆含量为0.002%时,防效与0.005%溴敌隆相当起到了增效的作用,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保证了人畜安全.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稻区毒饵灭鼠后害鼠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大面积毒饵灭鼠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很快.相对而言,小型鼠小家鼠(农舍区)与黑线姬鼠(农田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容易漏灭.在多种鼠并存而灭鼠效果较差的地区,甚至会出现灭后小型鼠捕获率上升的情况,则是先前受种间竞争抑制其活动之故,所以制定灭鼠技术方案应注意当地鼠种组成.灭鼠质量的好坏和灭鼠面积的大小,对灭鼠后的数量回升速度有较大的影响.灭鼠率越高,灭鼠覆盖面积越大,害鼠种群保持在较低水平的时间越长,害鼠种群回升的速度越慢.但无论如何,若生态环境条件不变,毒饵杀灭后害鼠种群密度总会回升,即仅单纯依靠毒饵灭鼠手段,难以持久控制鼠害.所以既要因地制宜提高化防质量以抑制害鼠数量,更应大力提倡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警惕鄱阳湖区滨湖农田害鼠暴发成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6月、9月和12月在鄱阳湖湖滩草洲和滨湖农田进行了鼠类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农田总捕获率为11.22%,湖滩草洲总捕获率为3.98%,其中水稻田鼠密度非常高,6月、9月、12月合计捕获率分别为6.02%、16.73%和14.94%。尤其在本应该鼠密度较低的冬季,恒湖垦殖场水稻田生境的鼠密度却高达33.54%,说明目前鄱阳湖滨湖农田鼠密度已达较高水平,其中优势鼠种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繁殖能力强,在冬季保持了较高的密度,且亚成体以下个体比例较高,如不加控制,有进一步暴发成灾的可能。从鼠种组成看,黑线姬鼠为湖滩生境第一优势种(占比为59.46%),黄毛鼠(32.43%)次之;在滨湖农田黄毛鼠(52.63%)已替代黑线姬鼠(44.41%)成为第一优势种群。由于黄毛鼠体型更大、密度高,其成为第一优势种后的发展动态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达坂城地区荒漠及农业区鼠类群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1993.8-1995.5的调查资料并采用了聚类分析对达坂城地区荒漠及农业区鼠类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鼠类可划分为3种群落,小林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群落;小林姬鼠+灰仓鼠群落;红尾沙鼠+五趾跳鼠群落;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以群落A最高,次为群落;群落C的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甘肃省在全省48个县、区对农田害鼠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本省农田的主要害鼠有27种,隶属2目6科14属。根据动物地理区划原则,可将本省农田害鼠分布划分为4个生态区域。①陇东旱塬区,农田害鼠有15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和大仓鼠;②陇南阴湿山区,有12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黑线仓鼠和黑线姬鼠;③中部干旱区,有10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中华鼢鼠和褐家鼠;④河西走廊区,有10种,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和五趾跳鼠。  相似文献   

18.
南疆农区鼠害严重,但基础资料不足。为摸清当地鼠害发生特点,提供有效治理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南疆5地州39乡64村开展实地与问卷调查,并采用夹捕法调查害鼠种群构成。结果表明,南疆5地州农村普遍遭受鼠害影响,喀什与和田地区农田受害比例达89.4%,问卷结果表明农户和农田鼠害发生率均大于75%,且西部地区重于东部,约一半受访农户估计每年因鼠害损失超过500元。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农户主要害鼠,占比超过70%;农田则以小家鼠Mus musculus和乌拉尔姬鼠Apodemus uralensis为主。这些结果表明,南疆农区鼠害处于重发态势,褐家鼠是主要鼠害来源,并有外来入侵风险。下一步应聚焦于监测主要害鼠种群动态规律,阐明褐家鼠来源和侵入机制,并探索建立适于当地的害鼠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大豆轮作和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大豆轮作和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提取黑龙江大豆轮作和连作土壤微生物总DNA,采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492R扩增了土壤细菌16S rDNA片段,构建了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对文库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76.5%克隆序列与环境中未培养细菌的16S rDNA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仅有23.5%的克隆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可培养细菌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黑龙江大豆田土壤中的多数细菌尚未培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黑龙江土壤细菌分属于6大类群,其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所占比例较大,另有少量厚壁菌Firmicu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和未分类的细菌。大豆轮作土壤细菌多样性更为丰富,并以变形菌为优势细菌类群;而大豆连作土壤细菌多样性有所减少,以酸杆菌为优势细菌类群。表明黑龙江大豆田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其种植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