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脂提取所采用的工艺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成品油的品质,冷榨法作为一种相对溶剂浸提法更为安全的提油工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介绍了当前多种制油工艺及其优势与缺陷,着重介绍了冷榨工艺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国内外制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陈元良  周菲菲 《茶叶》1991,17(4):45-46,55
多年的生产经验证明,制茶时适当用油,能改善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在龙井、旗枪类名茶生产上的应用,巳成为传统习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茶叶公司研制的制茶专用油,已在诸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初期,辻本满丸氏就根据他的实验认为,茶籽制油工艺可与同属的山茶科其他茶籽的制油工艺相同,并建议用冷压榨制油法以提高茶籽油的质量。早期的制油工艺比较简单,主要采用热压榨进行,其出油率也低,据B.B.报道,用废茶籽榨油,出油率为7~8%。显然还有相当数量的油残留在茶籽饼里。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浸出法应用于茶籽制油工艺,但所用溶剂的沸点各不相同,土耳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人参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人参籽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萃取人参籽油工艺参数,再将其与通过冷榨法及溶剂法提取的人参籽油进行对比,测定和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取的人参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6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 h工艺条件下,人参籽油得率为16.2%。经检测,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占99%以上,其中油酸含量极高,可达73.93%。通过不同制取方法所得到的人参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所提取人参籽油的脂肪酸明显多于压榨法的脂肪酸成分;且超临界CO2萃取法具有无有机化学试剂残留的明显优势,因此,是未来人参籽油提取中可以应用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提取工艺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丹桂绿茶是以烘青绿茶为坯,以丹桂鲜花为花,采用花茶传统窨制工艺或连窨工艺加工而成,产品桂花香显持久,滋味醇爽带花味。本文介绍了丹桂桂花绿茶窨制加工工艺流程与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炒茶用油,尤其是手工炒制名优茶需要用油,这是茶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于炒茶用油这一问题,在作为茶故乡的中国,不仅教科书中未曾涉及,而且,长期以来也很少为人注意,一直停留在习惯经验上,直到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成功“制茶专用油”,这才使制茶用油问题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杭州市西湖区是举世闻名的龙井茶产地,全区有5个主产茶乡(镇),2万余亩生产茶园,年产干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寿宁县白芽奇兰茶叶的生产现状,介绍了高山区白芽奇兰红茶的初制工艺和品质特征。高山区白芽奇兰红茶初次制工艺包括:应用标准鲜叶原料、分阶段萎凋、适度重压揉捻、自然发酵、高温工而成的红茶,其外形紧结乌黑油润显毫、品种香明显且带兰花香、味甘甜醇厚并带花香、叶底橙红明亮、汤色铜红匀亮,品质风味独特,是寿宁高山红茶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茉莉花茶窨制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金 《中国茶叶》2011,33(4):19-20
茉莉花茶占我国花茶总产量的90%,茉莉花的芳芬与茶味的完美结合,深受国内外花茶爱好者的青睐。笔者从1988年开始从事茉莉花茶的生产工作,20多年的生产实践,经历了茉莉花茶生产从传统的窨制工艺到现代新工艺的转变。现将从事茉莉花茶生产的经验加以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制麦过程中酶的变化情况及其作用。酶的变化特点是除大麦品性外 ,拟定制麦工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针对我国制茶工艺旅游产品化转变的转型条件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制茶工艺实现旅游产品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旅游产品化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韦 《玉米科学》2015,23(6):35-38,44
以EMS诱变获得的高油玉米突变体ce03005为材料,对子粒油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B73×ce03005的BC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考察玉米167个BC1S1家系的油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101个SSR标记,所构建遗传图谱总长度为1 611.7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9 c 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5个控制子粒油分含量的主效QTL和6个微效QTL,分别位于第1、6、7染色体上;所有QTL位点的含油量正向贡献均来自高油突变体;单个油分QTL的贡献率变幅为4.58%~18.62%。  相似文献   

12.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含油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种新型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连续自交三代,结果发现,自交系的含油量能够遗传,通过对果穗和单粒的选择,S3群体平均含油量已达到(21.65±2.21)%,比S2留种群体含油量高,遗传进度为0.28%;对各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从S2选取的33个果穗计算的相关系数r1=0.275,未达到显著水平,S3选取69个果穗计算其相关系数r2=-0.023,也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收获时间对白千层油质量及产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白千层收割后第6个月开始取样至第18个月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千层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白千层油化合组分。结果表明∶在湛江地区种植6a后的白千层油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在1a中的不同收获时间内,白千层油的主要质量指标——松油烯醇-4、校叶油素和产油率均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从白千层收割后第6个月开始取样至第18个月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千层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白千层油化合组分。结果表明∶在湛江地区种植6a后的白千层油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在1a中的不同收获时间内,白千层油的主要质量指标———松油烯醇-4、按叶油素和产油率均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法优化6^#溶剂油提取亚麻籽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响应面法对6#溶剂油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分别对料液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浸泡时间进行分析.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g/m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h、浸泡时间38h。与超临界CO2萃取法相比,本方法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出油率提高0.5%  相似文献   

16.
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分子筛Ti-HMS负载碱金属的固体碱催化剂K2O/Ti-HMS,在固体碱催化剂K2O/Ti-HMS作用下,对大豆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K2O负载量、醇油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K2O负载量7mmol·g-1,n(甲醇)∶ n(大豆油)=16∶ 1,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3%,在此条件下酯交换转化率可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油棕的主要产品棕榈油在餐饮业、食品制造业和工业上的应用,以及油棕副产品、油棕树的树叶、树干等的利用状态,并对油棕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昂沃  吴子恺  赵刚 《玉米科学》2009,17(4):36-38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Mather世代平均数分析法估计了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的遗传在3个组合中几乎完全一样。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两种上位性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显性效应最大。以显性效应作用为主,但是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的作用也比较重要,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性状符合显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19.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15个组合,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高的双亲在组配时有可能表现出超亲优势;子粒含油率的一般配合力(GCA)在各亲本间及特殊配合力(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子粒含油率的GCA效应与SCA效应之间无明显关系;以提高子粒含油率为育种目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子粒含油率和GCA效应值的自交系作亲本;子粒含油率有较高的遗传力,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主要作用,子粒含油率宜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油脂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油脂含量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玉米胚中油脂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单粒胚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玉米的油分百分含量明显高于高油115;微胚乳玉米的非胚油重在授粉后21~28 d之后有明显的消减,最终降到其峰值的77.25%~87.7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最终整粒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油重比低于高油115,表明在微胚乳玉米中有更多的油脂分配在非胚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