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限制因子与改造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下植被匮乏是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恢复退化马尾松群落的林下植被对于扭转该地区低效马尾松林的逆向演替,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的主要成因,并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状、夏季高温和季节性干旱、土壤酸化和人为干扰等方面综合探讨了林下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如何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改良退化林地土壤及减少人为干扰3个方面提出了退化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的对策.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林下植被恢复较为成功的几种模式,以期为今后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林的改造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以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侵蚀红壤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据“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总结了侵蚀红壤区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对侵蚀区马尾松林地的“老头松”进行施肥改造以改善植被。施肥后,改造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制约性因子,为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花岗岩风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差异较大的4种马尾松样地的0—5,5—20,20—40cm的土壤养分试验分析。[结果](1)恢复较差的马尾松林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较低,土壤保肥能力差,养分易随土壤侵蚀而流失。(2)所有样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上为:恢复较差恢复中等恢复较好恢复好。(3)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第1主成分上的载荷分别为0.921,0.931,0.974,0.906,0.874。(4)4种恢复样地土壤表层全钾差异不显著,其他层土壤规律不明显,植被恢复好的样地的pH值最小,但是马尾松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结论]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主要制约因子,全钾、pH值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制约性因子。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程度仅次于黄土高原,而马尾松林是南方面积最大的退化生态系统,本文从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林下土壤退化和坡面侵蚀过程三方面总结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应开展的研究重点,旨为"林下流"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期受水土流失影响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存在马尾松严重退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福建省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老头松"改造的良好经验。本文通过分析马尾松退化机理,在总结以往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规范、提升,对推进南方红壤区"老头松"改造及类似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有较大的示范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壤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后林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会利  乔洁  曹继钊  毕利东  邓欢  张斌 《土壤》2009,41(6):952-956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侵蚀地植被恢复试验区为依托,调查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林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侵蚀裸地种植植被后,表层土壤酸化程度减小,土壤养分含量和孔隙度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增加、活性增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相比,各指标的大小顺序均为樟树>胡枝子>马尾松;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前后表层土壤均以细菌为主,其中马尾松林地表层土壤真菌比例最高:植被恢复林地土壤有机C处于累积阶段,土壤微生物对C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红壤区严重侵蚀地 3种治理模式的马尾松林分进行生长过程分析 ,结果表明 ,前期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为马尾松的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3种模式的治理措施在初期对马尾松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中 ,模式 对马尾松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 ,模式 的效果最差 ,随着时间推移和肥力的耗竭 ,马尾松的生长又趋退化 ,其中以模式 的效果维持时间最长 ,模式 最短 ,效果也最差。因此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是治理严重侵蚀退化土壤的必要手段 ,而后期如何进行调控管理以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今后在类似地区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红壤区严重侵蚀地3种治理模式的马尾松林分进行生长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为马尾松的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3种模式的治理措施在初期对马尾松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模式对马尾松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模式的效果最差,随着时间推移和肥力的耗竭,马尾松的生长又趋退化,其中以模式的效果维持时间最长,模式最短,效果也最差。因此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是治理严重侵蚀退化土壤的必要手段,而后期如何进行调控管理以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今后在类似地区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闽西红壤侵蚀区生态退化及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西红壤侵蚀区是我国丘陵红壤地带典型的强度土壤侵蚀区,几十年来在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已成为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本文就闽西红壤侵蚀区的生态退化特征和机制,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措施及评价、生态恢复的过程及机理进行综述,探讨了闽西红壤区生态恢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亚热带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草地、马尾松林和木荷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植被和土壤有机碳的δ13C,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草地植被以C4植物为主,退化草地转变为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后,植被类型以C3植物为主。2种林分从凋落物δ13C到表层土壤有机碳δ13C增加幅度超出了正常的增加范围,显示两个林地有机碳来源为原有草地和当前恢复林分的混合物,表层土壤来源于恢复林分的有机碳低于来源于原有草地的有机碳;2个林分土壤有机碳δ13C均随着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大。木荷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低于马尾松林,木荷林中土壤有机碳存留时间高于马尾松林。综上所述,尽管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来源于新碳的比例高于木荷林,但木荷林中土壤有机碳分解更慢,因此对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土壤的固碳过程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为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南方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林土壤有机碳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油松、华山松、雪松、白皮松和樟子松5种不同品种松针水浸提液和甲醇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松针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松针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浸提液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对幼苗生长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苗高,但对白三叶草幼苗干重的影响不显著。5种松针水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的化感作用敏感趋势大体为:华山松>雪松>樟子松>白皮松>油松;5种松针甲醇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的化感作用敏感趋势大体为:油松>雪松>华山松>樟子松>白皮松。由此可知,5种松针浸提液对白三叶草具有化感抑制作用,能够影响白三叶草正常生长,松树林下林草复合模式不适宜选择白三叶草。这将为人工林下牧草的选择以及制定适宜的林草复合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滇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对滇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定期观测和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期间,随着植被生长量的提高,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孔隙度则随之增加,土壤肥力逐渐提高,说明植被恢复能有效改良土壤并提高土壤肥力,且随着林木生长量的增加,土壤肥力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退耕还林9 a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依次为:云南松+旱冬瓜林>银荆林>川滇桤木林>旱冬瓜林>墨西哥柏林>云南松林,说明由于树种不同导致土壤改良作用差异,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其次是阔叶林,建议在退耕还林和中低产林等工程中多营建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土桥沟流域SW33-SW75坡向的4种类型人工水土保持林(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林下枯落物储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持水试验,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得到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的储量、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①4种林分的单位面积枯落物蓄积量2.35~3.32 t/hm2,其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油松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②4种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相当于0.739,0.73,0.663,0.524 mm的降雨。这4种林分枯落物最大可吸收其自身重量2.11~2.90倍的降雨;③4种林分枯落物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持水量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在浸水的前2 h内,吸水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趋势逐渐变缓,当枯落物在水中浸泡8 h时,持水量基本上达到最大值;④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吸水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浸水的前0~2 h,吸水速率较快,4~6 h后下降速率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14.
以朱溪河流域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和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软件,探讨红壤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如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酸性岩侵蚀红壤、酸性岩红壤、泥沙土以及黄泥沙田地区;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区主要树种枯落物水文功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北京山区主要树种枯落物的水文功能,在妙峰山林场调查了栓皮栎(Quersus variabili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的枯落物储量,并用两种方法测定枯落物的持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油松林、侧柏林和刺槐林的枯落物厚度分别为10.5,4.0,3.8,2cm,储量分别为945g/m2,803.3g/m2,1 024.0g/m2和239.8g/m2。(2)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4种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230.3%,165.1%,161.9%和212.0%。其中0~2h是枯落物持水增加最快的阶段,2~6h枯落物持水增加减慢,6h以后趋于稳定。(3)采用人工降雨法测定4种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334.3%,331.1%,415.8%,259.9%,均大于相应的浸泡法测得的最大持水量。可将人工降雨法测定枯落物持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迅速吸收阶段,第2阶段为缓慢吸收阶段,第3阶段为逐渐饱和阶段,第4阶段为饱和阶段。(4)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枯落物截持实际降雨的能力。4种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大小为油松>侧柏>栓皮栎>刺槐。其中油松的有效拦蓄量最大,为12.154t/hm2。实验发现,浸泡法测定枯落物持水过程存在一定缺陷,人工降雨法较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16.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来源和稳定性机制是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增加土壤碳汇"与"稳定现存土壤碳汇"都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方面,地位同等重要。与"增汇"研究成果丰硕相比,"稳汇"研究相对薄弱。侵蚀区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显著促进SOC积累,但由于侵蚀区存在碳素坡面侵蚀损失,其碳素积累效率低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区这一重要环节,导致目前有关侵蚀区及其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动态变化、稳定性及固持长期有效性等问题尚不清楚,微生物介导的SOC稳定机制尚未充分揭示。通过简要概括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的积累效益和影响因素,综述植被恢复对土壤SOC及其活性组分稳定性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土壤微生物在调控土壤碳素稳定性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碳泵"理论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特别是指出了随着植被恢复进程,侵蚀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动态变化,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今后需要从研究对象(重点是西南石漠化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研究内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稳定状态和机制)、研究手段(借用微生物碳泵的理念,野外典型样地调查与室内培养手段相结合)和研究土层(20 cm以下深层次土壤)4个方面加强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团聚体是土壤团粒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较大团聚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形成与稳定对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吸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关于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性的研究多专注于农业土壤,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上,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于其内在机制更缺乏了解。通过总结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及稳定性,综述了凋落物、根系和菌根对土壤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阐述了土壤微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化学结合态有机碳及有机碳结构是土壤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并提出了未来微团聚体研究方向,以期揭示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过程中微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生物化学机制,从而为深入阐明有机质—土壤团聚结构—微生物—化学耦合作用和森林土壤碳吸存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河岸边坡是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外在因素,对河岸边坡利用类型的调查研究可为区域范围内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基于42条河段的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了江苏省4类河道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河岸边坡面积,并分析了沙土区、非沙土区,以及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的边坡利用特征.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