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9年来,浙江许多地区蛋鸭发生了一种以产蛋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鸭主要群发性食欲下降,产蛋异常,鸭群产蛋率急剧下降,严重的从90%下降至30%,但病鸭病死率很低(0.5%~2%),发病鸭主要为蛋用鸭及种用鸭。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鸭EDS76抗体阳性率高达83%。对产蛋异常鸭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近91%病鸭感染了EDS76。  相似文献   

2.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可造成蛋鸭、种鸭产蛋率骤降以及肉鸭发育迟缓,给养鸭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山东省博兴某蛋鸭场发生一起以产蛋率急剧下降和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特征的鸭病,为掌握发病鸭场的病原,通过对发病鸭场的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病毒分离与鉴定,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确定该鸭场的致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以来,在我国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江苏等沿海地区,一种新的急性传染病在养鸭业中普遍流行,我区也先后出现过类似病例,对养殖业带来较大影响,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经过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相关水禽疾病防控专家及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定该病为一种在家禽生产上发生的新病,并命名为黄病毒病。我区发病鸭群主要为蛋鸭(在蛋鸡、种鹅中也有出现过,2011年还在肉鸭发现本病),发病后采食量、产蛋量急剧下降,病鸭拉绿色粪便,部分病鸭出现瘫痪症状,少量病鸭出现死亡。死鸭解剖以  相似文献   

4.
水禽的免疫抑制疾病主要有鸭圆环病毒病和鹅圆环病毒病. 1 危害 1.1 鸭圆环病毒病的危害 鸭感染鸭圆环病毒后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营养失调,背部羽毛凌乱、下垂,背部的皮肤组织中可见囊泡,周围组织有炎性渗出,法氏囊淋巴组织坏死,肝脏、胆囊充血.鸭圆环病毒能损伤淋巴组织,削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导致鸭群免疫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5.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发展,鸭大肠杆菌病在浙江及周边地区广为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经76个鸭场调查,发病率为17%~56%,死亡率8%~43%,蛋鸭产蛋率急剧下降,治疗康复后产蛋率在40%以下,且严重影响孵化率,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6.
李超 《山东家禽》2012,(8):56-57
发病情况某鸭场出现严重的产蛋下降,发病蛋鸭产蛋率急剧下降,从90%降至10%,且在发病后期出现一定比例的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瘫痪鸭。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后期出现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死淘率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以来,国内浙江等多个省份的部分鸭场的种、蛋鸭暴发一种以采食量迅速下降、产蛋急剧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疫病,发病鸭还表现体温升高,部分病鸭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为5%-30%。该病传播速度快,迅速蔓延到我国主要养鸭省市,包括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北京等。  相似文献   

8.
<正>樱桃谷种鸭坦布苏病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各品种的产蛋期母鸭都有发生。该病由于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往往与禽Ⅰ型副粘病毒、某些腺病毒、禽流感等病类似,以鸭群产蛋率急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低致死率的传染病。鸭坦布苏病毒为蚊传虫媒病毒,带毒蚊子和麻雀可导致病原在不同鸭场间的传播。该病毒可经卵垂直感染,病毒经粪便污染场地、饲料、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等,易造成大范围快速传播。种鸭一  相似文献   

9.
广东地区鸭黄病毒JM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发生以产蛋鸭产蛋急剧下降为特点的疾病。从广东省江门地区某鸭场的发病鸭群采集样品,接种鸭胚后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命名为JM株,经RT-PCR检测为黄病毒核酸阳性。序列测定后分析显示,该分离株JM株与黄病毒属Tembusu病毒的对应序列相似性最高,其中与Tembusu病毒JS804株相似性最高达98%。结果表明,JM株为黄病毒,与该病鸭产蛋急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至2011年春季,我国多地鸭群普遍流行一种新的传染病,发病鸭群主要为产蛋的肉种鸭群和蛋鸭的产蛋鸭群,青年鸭和雏鸭也可发病,产蛋鸭发病临床症状为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1.
鸭副伤寒是由多种无专一宿主的沙门氏菌引起的。鸭群可被数种沙门氏菌同时感染,雏鸭发病率较高,感染通常是亚临床型的,其特征是精神不振,生长迟缓,体弱,腹泻和脱水,死亡率20%以上,发生并发感染时死亡率更大。2001年夏天,笔者在兽药经营门诊部工作时,接诊了一起3000羽10日龄雏鸭因沙门氏杆菌感染暴发副伤寒,采用中西医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全群雏鸭食欲急剧下降,精神不振、发呆、闭目、双翅垂下或伏地,腹泻严重、脱水、拉灰白色稀粪、少数拉带有紫色血块的水样稀粪;病鸭口渴,饮水增加;大量病鸭不停地“打呛”甩头;临死前…  相似文献   

12.
正一、流行与发病情况(一)疾病发生历史2010年4月,我国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蛋鸭、种鸭发生一种以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低死亡率、卵巢出血为特征的疫病,暂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临床特征是产蛋率急剧下降,从95%降到20%甚至更低或停产。(二)疫病调查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病毒的感染谱在扩大,对养鸭业的危害在加大。  相似文献   

13.
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鸭坦布苏病毒病从2010年开始在我国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多个地区。该病主要侵害鸭的生殖系统,以产蛋量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肉鸭、雏鸭主要症状为站立困难,步态不稳。文章综述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思伽  罗映霞 《中国家禽》2000,22(12):22-23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鸭疫里氏杆菌病于 1932年在美国纽约州长岛的鸭群中首次发生,曾先后被称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 1993年 Segers等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本病病原菌的各种表型参数和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应将该菌放在单独的一个属,为纪念首先发现本菌的 Riemer氏 (1904),特将本菌的属名命名为 Riemerella,由本菌引起的鸭病命名为鸭疫里氏杆菌病 (Riemerella anatipestife…  相似文献   

15.
鸭的支原体病通常所见的有鸭支原体引起的鸭传染性窦炎和滑液囊支原体引起的鸭关节炎。 2004年以来,我们在鸭病诊治过程中时常遇到一种以张口呼吸、咳嗽;雏鸭及青年鸭生长迟缓,蛋鸭种鸭产蛋率下降;雏鸭、青年鸭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经临诊调查分析、病原分离和动物试验确定为鸭败血支原体病。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0月,深圳某鸭场饲养的三群狄高、樱桃谷肉用种鸭,在进入产蛋高峰前突然发病。临诊主要表现为母鸭的泄殖腔炎和输卵管炎、公鸭的泄殖腔炎和阴茎炎,造成种鸭配种障碍,种蛋受精率急剧下降。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该场水面面积60多亩,由1984年底开始使用。饲养种鸭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孙莉  李明 《中国家禽》2012,34(14):66
1发病情况2011年7月,盘锦市大洼县某养殖户将2只病鸭送至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门诊中心就诊,主人口述病鸭表现为厌食,日渐消瘦,雏鸭生长发育缓慢等。经过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粪便检查,确诊为鸭毛毕吸虫病。  相似文献   

18.
鸭淀粉样变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鸭病,特别多见于鸭龄较大的种鸭群中,发病率可高达40%以上,一般为5—10%。1986年于某鸭场进行鸭病调查时,三年以上的北京种鸭的发病率竟高达44.7%(132/295)。病鸭生前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行动迟缓,常落于鸭群之后。腹部触诊易摸到硬而肿大的肝脏,有些有腹水形成。本病主要引起病鸭的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增高,对养鸭业已构成为一种潜在性威胁。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进行鸭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疫病情况,常见的有鸭慢性呼吸道病、鸭丝虫病、鸭大肠杆菌病等。为有效控制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减少鸭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常见的3种疫病进行防治分析。1鸭养殖过程中常见疫病鸭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疫病有3种,即鸭慢性呼吸道病、鸭丝虫病和鸭大肠杆菌病。其中鸭慢性呼吸道病即鸭窦炎,发病率较高,疾病传染源为带菌鸭和病鸭,通过呼吸道传染。而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为空气混浊、育雏舍温度较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以来,浙江等省份的部分鸭场的种、蛋鸭暴发一种以采食量迅速下降、产蛋急剧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疫病,最初该病暂被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现在称为鸭坦布苏病毒病或鸭黄病毒病。目前,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北京等省份的鸭群均有发生该病的报道[1-4]。广西发生该病的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