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恒温箱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冰柜和陶缸两种贮藏方法对珍珠豆型、普通型、龙生型3种不同类型花生发芽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季收获的花生相比,两种贮藏方法的种子活力和出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冰柜保存的下降程度相对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冰柜保存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陶缸保存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冰柜保存可以较好地保持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2.
陈红  王晶  熊利荣  万鹏 《花生学报》2011,40(3):16-19
贮藏时间对花生的品质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和表皮的色泽变化存在相关性。为了利用视觉技术快速检测花生贮藏时间,进行了不同包装方式下的花生常温贮藏试验,研究了花生表皮颜色、光泽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包装的花生其颜色、光泽反映出相同的变化规律。最后,以室温贮藏、薄膜包装花生为例,利用马氏距离判别准则建立了H、S、V...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柠檬种质的花粉为材料,研究其花粉量,新鲜花粉活性,并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其在25℃恒温、4℃和-20℃环境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干燥花粉生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柠檬种质单花药花粉量差异大,新鲜花粉生活力差异明显。柠檬干燥花粉在25℃恒温、4℃和-20℃中贮藏相同时间,温度越低,花粉生活力相对保存越好。三个贮藏温度中,10份柠檬种质均以-20℃为最佳贮藏温度。在同等贮藏条件下,泰国中果花粉耐贮性明显高于其它柠檬种质,红花柠檬、越南青柠檬,耐贮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生种质主要生化品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我国17 个花生主产省的1041 份花生品种资源的蛋白质、脂肪与脂肪酸的含量、品质间关系以及品质与纬度间联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各省五类型花生蛋白质平均含量与纬度负相关,种质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367% ~3482% ,珍珠豆型花生平均蛋白质含量居各类型花生之首,为2928% 。全国各类型花生脂肪平均含量除龙生型花生外,亦与纬度弱负相关,品种资源中脂肪含量变幅为3996% ~5864% ,最高的是湖北省珍珠豆型的竹山红坪与山东省中间型7803,含油量均为598% ;花生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花生不同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圣玉  雷永  李栋  肖达人  廖伯寿 《花生学报》2003,32(Z1):390-393
通过对在常温条件下分别贮藏1~4年的10个抗黄曲霉菌产毒的花生材料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研究,初步探讨了花生种子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多年连续选择的抗产毒花生种质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黄曲霉毒素含量普遍低于高产毒对照品种.随着种子贮藏时间的增加,黄曲霉菌对花生的侵染和产生分生孢子所需的时间缩短.贮藏2~4年花生种子的产毒量显著高于贮藏不足1年的种子,而且贮藏环境的湿度对种子活性和黄曲霉产毒量有很大影响.不同抗性种质在耐贮能力和抗性的持久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冷藏1~5年里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较快,之后变化缓慢;低芥酸材料在贮藏过程中芥酸含量增加速率高于高芥酸材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含油量逐渐下降,含油量高的材料下降更快;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下降,后者下降幅度大;在同样冷藏条件下,套帐自交的种子比开放授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均快且幅度大,而常温贮藏的开放授粉种子发芽能力下降速度明显比冷藏的快,6年后发芽率几近于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冷藏1~5年里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较快,之后变化缓慢;低芥酸材料在贮藏过程中芥酸含量增加速率高于高芥酸材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含油量逐渐下降,含油量高的材料下降更快;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下降,后者下降幅度大;在同样冷藏条件下,套帐自交的种子比开放授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均快且幅度大,而常温贮藏的开放授粉种发芽能力下降速度明显比冷藏的快,6年后发芽率几近于零。  相似文献   

8.
吴兰荣  陈静  苗华荣  张成松 《花生学报》2003,32(Z1):195-199
试验采用烘箱干燥不同类型花生种子,测定了在不同干燥温度及时间条件下,花生种子含水量及生活力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种子是比较耐高温的,一般均能够承受60℃的干燥温度,并保持了70%(干燥24h)以上的发芽率,水分含量最低可干燥到2%(24~48h)左右,已经达到了种子超干燥水平.烘箱干燥效果受大气湿度的影响,干燥、大气湿度低的天气比阴雨、大气湿度高的天气干燥效果一般相差1%左右.种子活力高时比种子活力低时更能耐受高温干燥.采用烘箱干燥花生种子可以作为超干贮藏的水分干燥手段.  相似文献   

9.
对低温贮藏花生嫩果果实的研究表明,在花生嫩果果实上有真菌15种,以酵母菌、毛霉、曲霉菌、青霉菌、镰孢霉和交链孢霉等6种为优势菌,不同地区的花生嫩果果实上真菌状况有较大差异,花生嫩果果实上真菌数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大幅度增加,贮藏花生嫩果的病变有褐(黑)、红(白)腐,果实长霉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品种NK618和济单7号的包衣和非包衣种子为试验材料,低温干燥贮藏16个月、28个月和40个月,分别测定种子的发芽、活力指标,测定幼苗的SOD、POD、CAT、MDA、脯氨酸等含量,探讨低温干燥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的可种用时间,比较包衣和非包衣玉米种子间的贮藏差异性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干燥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16个月,包衣种子的各项发芽及活力指标比新种子显著降低,非包衣则无显著性变化;贮藏28个月,NK618和济单7号非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分别是91%和87%,均可作种用,包衣种子已无种用价值;贮藏40个月时包衣和非包衣种子均不可作种用。包衣种子比非包衣种子更易老化,幼苗的SOD、POD、CAT含量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贮藏28个月两个品种包衣和非包衣3种酶含量均比对照新种子含量降低,但差异显著性不同;MDA和脯氨酸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贮藏40个月时两个品种的包衣和非包衣种子萌发幼苗MDA含量均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抗青枯病花生资源的种子大小 及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23份不同类型的抗青枯病花生种质为材料,对荚果大小、种子大小、出仁率、蛋白质、含油量和脂肪 酸等性状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抗青枯病花生资源中,高油酸种质资源较多,这些资源的荚 果及种仁大小,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含量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是,高 含油量资源较少,而且在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和出仁率方面的遗传多样性不丰富。根据12个与种子品质相关性状 信息, 123份抗青枯病资源被分成2组5亚组13个品种群,这些品种(群)与已被广为利用的骨干抗病亲本协抗青 和台山三粒肉之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播种期花生抗寒性,明确壳寡糖(COS)浸种对低温条件下花生种子发芽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测定COS浸种后种子发芽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低温对照(CK)相比,COS(250 mg/L)浸种显著提高了低温下花生种子的发芽能力,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均增加了44.45个百分点、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增加了5.59和24.83;COS浸种也显著提高了发芽过程中花生种子的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脱落酸(ABA)含量,发芽0、12、24、36、48 h的GA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94%、3.84%、8.52%、12.40%、19.20%,AB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8.41%、36.99%、38.03%、41.20%、40.12%;同时,COS浸种提高了脂肪酶(LIP)、蛋白酶(PR)、α-淀粉酶(α-AM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增加了三磷酸腺苷(ATP)和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研究表明,COS通过调节低温下花生种子发芽初期的激素水平、提高水解酶活性,促进贮藏物质分解,并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缓脂膜过氧化,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常温条件下贮藏的大麦种子劣变生理表现及不同用途大麦安全贮藏期限,以1997~2000年收获、贮藏的8个大麦品种32份种子为材料,对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种子生活力、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麦种子贮藏年限的延长,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种子生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呈上升趋势。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上升均是导致种子生活力下降的原因。在长江流域常温条件下,大麦种质可以安全贮藏两年半;生产用种的安全贮藏期不到一年半,但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啤麦原料均可安全贮藏到当年11月份。欲延长大麦种质、生产用种及啤麦原料的安全贮藏期,须改善贮藏条件。  相似文献   

14.
花生栽培种脂肪酸成分改良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66份花生栽培种质籽仁脂肪酸数据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了花生油质改良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在提高花生籽仁油酸一的同时降低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花生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在不同种质资源中存在着差异,与籽仁的不同发育时期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RACE的方法,从萌发的花生子叶中克隆了一个参与花生α-亚麻酸合成的ω-3△15-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命名为AhFAD3A。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比较分析了AhFAD3A和Ah FAD8基因在花生不同组织、籽仁发育不同阶段、萌发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AhFAD3A基因主要在花期的叶片组织和根部、籽仁形成期表达,在其它发育阶段该基因的表达量比较低,证实该基因的表达与花生籽仁中α-亚麻酸的形成呈正相关;AhFAD8基因在花生的整个生育阶段的绿色组织中表达、非光合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AhFAD3A基因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与花生籽仁中α-亚麻酸形成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3年表型和重测序数据分别对11个冀花高油酸花生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5个性状中脂肪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91%,除亚油酸外产量性状变异均大于品质变异系数,百果重与百仁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99%,利用表型性状对品种进行分类,结果与系谱关系部分一致。质控后获得320 000个分布均匀的高质量SNP位点,利用基因型数据将11个品种聚为4类,能够将同一组合衍生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关系一致。因此,利用基因型数据更能准确反映品种内在遗传基础,为种质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不同药剂和不同药剂剂量对泉花 1 0号种子进行处理贮藏后 ,测定其种子活力和自由基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 ,结果无论常温贮藏还是高温老化条件下药剂处理的种子发芽率、种子活力和发芽指数等均高于未处理种子。进一步研究发现 ,药剂处理贮藏的种子质膜透性低 ,体内O- 2 、H2 O2 等含量比对照低 ,而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值与对照相比不呈规律性变化。说明药剂处理贮藏可有效地减轻自由基对种子的伤害 ,从而保持种子活力、延缓种子衰老  相似文献   

18.
三种酚酸类化感物质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明花生连作障碍的机理,通过外源添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对花生开花下针期、结荚初期、结荚末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降低了各生育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微生物量生物量以及呼吸强度,增加了真菌的数量。随浓度增加,化感作用增强,以3种酚酸类化感物质混合物的化感作用最强。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对真菌的化感作用增强,对其他指标的化感作用减弱。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花生产量(P < 0.01),处理浓度越高,花生减产幅度越大。最高浓度(初始含量为90mg·kg-1干土)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以及混合物处理使花生每盆荚果产量分别降低了43.2%、32.9%、40.2%和47.3%。这三种酚酸类物质的累积与连作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相关,是花生连作障碍产生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钙肥对瘠薄红壤旱地花生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同时为优化花生生长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 湖南长沙选取红壤瘠薄旱地以及3个不同粒型大小花生品种(大粒湘花2008、中粒湘花55、小粒蓝山小籽),运用土 柱试验栽培法,设置施钙肥(CaO)和不施钙2个处理,对花生主要生育期的根际、0~20cm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试与 分析。结果表明:在缺钙酸性土壤下,施钙能提高所有品种、各时期(成熟期略有不同)、各土层花生土壤的pH值, 调节土壤过酸强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蓝山小籽>湘花2008>湘花55);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湘花55>湘 花2008>蓝山小籽);更好地提高大、中粒型品种土壤有效钾含量;降低大、中粒型品种土壤有效磷含量。因此,在 氮、磷、钾营养元素充足,钙元素缺失的土壤下,增施石灰钙肥,既可降低土壤酸度,又能提高有机质、碱解氮、有效 钾含量,却降低速效磷含量,在缺钙酸性土壤花生生产中施用石灰时应增施磷肥,从而保障花生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