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发展繁荣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历史经验。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紧密结合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和素质教育实践,坚持服务“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特色专业和创新型学术研究群体,为进一步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策略是,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确立围绕“三农”问题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创立创新型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和整合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  相似文献   

2.
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共性,也有其独特个性。它在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任,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和学风建设,强化学术管理和实践,才能推进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实现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农林高校是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形成的,目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其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壮大,在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现状并不完善,存在着指导思想模糊、评价主体分散、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周期短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符合农林高校自身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其发展,进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农林学派"。  相似文献   

4.
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建设、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产出五个方面看,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力快速增强,且具有传统学科优势更优,多学科开拓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以及地区、院校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建立完善适合于农林高校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增强农林高校服务“三农”能力的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农服务、为农输送人才是农林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农林产业的弱势地位、高等农林教育缺乏吸引力、办学经费不足、就业渠道不畅、行业支持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农林高校为"三农"服务能力的发挥,应进一步提高农林高校的地位,建立涉农专业免学费制度和多部门合作协调制度,健全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构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地方农林高校坚决扛起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农林高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文章回顾总结了福建农林大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特征,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以来学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探索与实践做法,并总结了一些启示经验,供各高校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需要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大多数农林高校文科教师发表核心期刊数量存在不均衡。文章以9所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样本,分析了农林高校教师的论文发表情况。研究表明:1.中游和普通农林高校二级文科学院中,20%的教师发表了80%以上的核心期刊论文,80%的教师发表不到20%的核心期刊论文; 2.学校层次越高,教师发表论文数量越多,不均衡程度越小。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排名较低的农林高校文科教师的论文发表更加集中,无论是在上游农林高校、中游农林高,还是普通农林高校,论文发表的集中趋势基本保持在高位。农林高校应该给学术论文发表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帮扶或者提供多样选择,以保证大部分教师都有向上提升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适应新农科建设的时代需求,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地方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新农科建设对地方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教育理念要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学科设置要向综合的交叉学科发展、课程体系要更加注重实践内容、教学手段要更加立足于生产一线、培养模式要更加突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导学关系需要在实践互动中升华。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为例,进一步探索了地方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应对新挑战的改革策略:转变研究生培养理念,优化研究生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研究生课程新体系,革新研究生教学手段,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树立研究生导学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林高校的哲学教育存在很多困难。解决问题的出路是进行哲学教育创新。哲学教育创新包括哲学教育功能创新、哲学教育理念创新、哲学教育师生关系创新、哲学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哲学教育实践环节创新和哲学教育考核策略创新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正确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现状,科学评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意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这不仅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从联系社会现实、更新教育理念、人文与专业并重、加强教师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  相似文献   

12.
从江泽民同志“四个同样重要”理论出发,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精神建设、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学报社科版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论证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于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经济和政权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虽然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羁绊着中国前行的脚步,但基于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农民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 极大的转变。因此,它将先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探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特点、及转变的 原因,得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结论;然后将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社会 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概括性分析;最后将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经济意识四方面的演变过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文化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发展的历史化石。作为文化形态的于种,建筑文化体现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即文化自身的构成层次,由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引起的多向度的时空层次,由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上的整体性、具体质的离散性、形态上的模糊性、概念间的介质性和发展过程中的延变性;足强调自的个性--场所精神。建筑文化的发展是生产关系、民族特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在历史进化中的逻辑的“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科科研成果日益增多,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不断加大,社科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将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分为四种类型,即学术创见型、决策咨询型、理论宣传型和文化传承型,并根据这四种类型的社科成果提出了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方式,如向教学科研转化、向决策咨询转化、向社会普及转化和向文化产品转化等,以实现社科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使涉农专业师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在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实现了产教研共同发展,为加快涉农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提升农业类院校的社会服务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土壤学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仁芳 《农学学报》2018,8(1):53-58
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学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土壤学的转变。本文简单回顾了国际和中国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土壤学研究现状,指出了中国土壤学的研究特色和主要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当前土壤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为土壤学的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进行哲学反思。[方法]从哲学方面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进行讨论。[结果]从哲学层面提出:坚持机械论、还原论的科学观是转基因技术风险生产的认识论原因;转基因作为人工选择技术取代自然选择,转基因技术在自然属性上"僭越"是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转基因的技术风险失控根源于社会制度,制度性风险才是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根本原因。[结论]提出从独断、片面科学转变到反思、综合的科学,从消灭、创生的技术转变到保护、共生的技术,是人们科学观和技术观的必然变革。  相似文献   

19.
王晓路  李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175-11178
[目的]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进行哲学反思。[方法]从哲学方面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进行讨论。[结果]从哲学分析层面提出:坚持机械论、还原论的科学观是转基因技术风险生产的认识论原因;转基因作为人工选择技术取代自然选择,转基因技术在自然属性上"僭越"是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转基因的技术风险失控根源于社会制度,制度性风险才是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根本原因。[结论]提出从独断、片面科学转变到反思、综合的科学,从消灭、创生的技术转变到保护、共生的技术,是人们科学观和技术观的必然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