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近三年在南阳新引进推广且累计播种面积超过1万亩的小麦新品种产量三要素分析,结果证明,南阳适生小麦品种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作用:千粒重〉亩穗数〉穗粒数。南阳地区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首先考虑该品种的灌浆特性,选择灌浆能力强、速度快的品种,为夺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超级小麦项目组近几年育成的8个不同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小花分化历程的观察比较和在不同地力下产量及产量结构三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小花原基初始分化到四分体形成期所经历的天数为31~37天,大穗型品种历时较长。小花分化的开始时间主要与品种抽穗期早晚有关,与品种类型关系不大。超级小麦的产量水平随土壤肥力提高而增加,在高肥地力下,中间型和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在中肥和低肥地力下,多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中间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好,是超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中最值得注意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鄂恩4号丰产稳产和优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新品种鄂恩4号产量三要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鄂恩4号是一个集高产性,稳产性和优质性于一身的品种。其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且可塑性强,因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2008—2017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近10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高水肥组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参试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籽粒灌浆时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负相关,说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之间、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之间均为相互制约的关系。产量与其构成三要素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说明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有效穗数的贡献最小。因此,北京地区在选育小麦高产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适当增加穗粒数,同时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在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在2007—2014年,每年利用12~15个不同大麦品种(系),进行了大麦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麦品种(系)产量水平较高,最高达到8 562.0 kg·hm-2。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系)的有效穗数和实粒数与产量间相关性有正有负,千粒重与产量间相关性均为正。结合多年数据,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0.29和0.43。不同年份,对照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在不同品种中均为正值。不同品种(系)中,千粒重与产量相关性最大;不同年份,同一品种的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最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9-1990年度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估算了13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并对高产、穗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产是产量三要素综合作用、协调发挥的结果.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多为中间型,而不偏于极端.产量的稳定性由产量三要素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三要素间的互相补偿能力共同决定.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的稳定性对产量稳定性影响较大.高产稳产品种大多具有产量性状间相关不显著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 1989~1992年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从多方面对小麦新品种豫麦21号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豫麦21号具有耐寒、抗倒、抗病、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应于豫中北部、皖北、苏北地区高、中产田早、中茬种植。在其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其栽培上应在兼顾亩成穗数(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8.
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递增68.16 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逐年增加,穗粒数逐年下降,千粒重变化不大;株高逐年升高,生育期逐年缩短。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与小麦产量均呈正相关,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产量呈弱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作用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的作用均为负值。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但株高的作用微弱。回归分析显示,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决定产量81.30%的变异,为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稳定穗数,提高穗粒数,促进三要素协同发展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针对河北省气候和栽培管理变化,选育穗数650万/hm2左右、穗粒...  相似文献   

9.
"扬麦12号"是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与南京农大合作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属春性.2001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我所示范种植中表现为耐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且穗大粒多,产量结构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宜作"扬麦158"替代品种推广,尤其适宜白粉病重发及肥水条件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1992年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该区育成品种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抗性等性状的累计频率,以及“六五”期间、“七五”期间(以下简称“六五”、“七五”)该区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生态型以半冬性(约占42%)和弱春性(约25%)为主。“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半冬性品种相对下降了6%;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则上升了17%和4%;株高降低约5~10cm;产量潜力明显提高,亩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品种抗病性提高;而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提出了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亩产350~450公斤)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1.
对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3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三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要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近期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选育应在保证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  相似文献   

12.
50多年来,陇东地区共培育和推广了127个优良冬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育成的主要品种遗传基础包含了地方品种白齐麦、山西小白麦,碧蚂4号、农大183以及国外种质钱交麦、新乌克兰83、苏联早熟1号、早洋麦三大基因群。产量持续提高,90年代比80年代产量提高了19.98%,比50年代提高了55.27%;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陇东地区冬小麦产量三要素的主导因素;穗粒数的变化趋势和成穗数基本一致;千粒重不断提高,近期比90年代产量提高了14.78%,比50年代提高了57.14%;收获系数的提高是不同年代冬小麦新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来源。加强旱作种质资源的评判、筛选和创造是提高持续旱作育种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冀中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中,还有亩产八、九百斤的潜力。从产量构成因素的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分析,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可能提高品种的丰产潜力,但这是一个粗略的认识,要确切了解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为选育高产类型的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江苏省2013—2017年淮北小麦品种试验4年汇总数据,分析了江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江麦23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对照淮麦20增产3.13%~5.79%)、稳产性(3年高稳系数HSC高于对照)、适应能力较强(4年适应度高于对照)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此外,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江麦23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88-3393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合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穗器官的光合优势,培育穗叶高光效品种。小麦穗器官除具有空间优势外,其光合特点类似于C4途径或介于C3—C4中间型,籽粒呼吸释放的CO2能被穗光合再次固定。鉴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较大贡献,应强化绿穗灌浆特性,发挥穗器官的光合优势,提升穗粒重。(2)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注重群体生物产量的提高。在保持现有收获指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茎秆强度,实现植株高大化、密植化,能有效改善群体穗叶空间结构。通过调节生长发育节律,培育小叶、壮秆、大穗型新品种,实现小麦高生物产量。高生物产量品种还应拉开穗层,使穗层由一层增至三层,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容穗数。(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日趋成熟,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今后挖掘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挖掘高产潜力需同时兼顾品质性状的优化,充分考虑多个品质性状间的协调稳定。可通过多穗大穗实现高产,通过提高强势小花结实比例稳定品质,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挖掘小麦产量潜力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文章旨在通过协调各种产量形成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黄淮麦区小麦的高产潜力,为中国黄淮麦区的小麦高产育种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证明,小麦分蘖成穗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存在着品种间的变异。按这个思路,成功地培育出了"协调型"系列小麦品种,它们不同于四川盆地其他品种:它们能在保持较大穗重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成穗数。研究表明:与对照品种川麦28相比,"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有所提高,产量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单位面积的成穗数明显高于对照。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成穗数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们有更高的分蘖成穗能力。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较大穗重的情况下较高的成穗数使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为改变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类型现状,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漯麦76籽粒灌浆特性,给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漯麦76和对照品种郑麦113与偃展4110为供试材料,使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河南省品种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漯麦76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籽粒千粒重呈“S”形增长,成熟时漯麦76千粒重达到56.25 g,最大灌浆速率为2.42 g·d-1,平均灌浆速率为1.37 g·d-1,均优于对照品种,中后期灌浆快、积累量大,且平均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这三要素对漯麦76产量的提升存在不同的影响,总效应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因此,生产实践中,除了确保有效穗数,还要注重稳定穗粒数,采取加强灌浆期水肥管理的措施,提高千粒重,以此来实现三要素协调提高,从而达到漯麦76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资料,通过多种统计方法。对小麦新品种豫麦13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属高产稳产型品种,同时具有综合抗逆力强、灌浆快、早熟、产量三要素协调的特点,广泛适应于黄淮麦区不同肥力水平地种植。由于其亩穗数对产量起主导作用,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作用最小,因此栽培上应在保证足够成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小麦新品种云麦72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利用云南省小麦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云麦72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麦72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度广的特性;产量与有效穗和穗粒数均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与产量相关不显著;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是其高产的主要因素。由此说明,云麦72在云南省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