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法,从甜瓜种子上分离得到14个链格孢菌分离物。通过菌落形态、产孢表型、分生孢子以及分生孢子梗等形态学观察,结合分析ITS-rDNA和histone 3基因序列,对链格孢菌分离物的种类进行鉴定;甜瓜种子携带的链格孢菌种类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交链格孢(A. alternata)和倒果链格孢(A. obovoidea)。还研究了这些链格孢菌分离物对甜瓜离体叶片的致病性及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A. obovoidea外,另外两种链格孢菌均对甜瓜离体叶片具有致病性;A. tenuissimaA. alternata的孢子悬浮液对甜瓜种子发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国内首次围绕甜瓜种子传带链格孢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开展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法,从甜瓜种子上分离得到23个镰刀菌分离物。采用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致病性以及对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色素颜色,以及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形态,同时分析ITS-rDNA序列和翻译延伸因子-1α(TEF-1α)基因序列,以确定真菌分离物的分类属性。结果表明,4个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5个分离物为层生镰刀菌(F. proliferatum),5个分离物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9个分离物为轮枝样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这4种镰刀菌均对甜瓜幼苗有致病性,其分生孢子悬浮液对甜瓜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这是我国首例开展甜瓜种子携带致病性镰刀菌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3.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法,从甜瓜种子上分离得到23个镰刀菌分离物。采用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致病性以及对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色素颜色,以及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形态,同时分析ITS-rDNA序列和翻译延伸因子-1α(TEF-1α)基因序列,以确定真菌分离物的分类属性。结果表明,4个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5个分离物为层生镰刀菌(F. proliferatum),5个分离物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9个分离物为轮枝样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这4种镰刀菌均对甜瓜幼苗有致病性,其分生孢子悬浮液对甜瓜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这是我国首例开展甜瓜种子携带致病性镰刀菌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4.
壶瓶枣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山西红枣发生了1种严重的果实病害,症状表现为果顶或果肩部位形成红褐色的病斑。本研究以壶瓶枣为材料,对病菌进行分离。通过室内和田间致病性测定以及人工接种后再分离病菌,证明编号为CN535的真菌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该病菌在PDA上7d菌落直径达69.2~73.5mm,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均发达,具明显的浅灰与墨绿色的同心轮纹;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具纵横隔膜和短喙,大小为(22.5~40.0)μm×(8.0~13.5)μm,为典型的Alternaria属真菌特征。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A. alternataA. tenuissimaA. longipesA. maliA. citri的同源性均为100%。用2对链格孢菌的专用引物AAF2/AAR3和Aalt-F/Aalt-R分别扩增出相对应的341和450bp的片段。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分析结果,确定壶瓶枣褐斑病的病原菌为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5年从该地区的4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区采集灰霉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不同分离物对牡丹离体叶片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灰霉病样品中分离获得40株分离物,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Ⅰ、Ⅱ、Ⅲ型菌,I型菌不易产孢但产菌核;Ⅱ型菌易产孢,后期产生少量菌核;Ⅲ型菌易产孢,且产生大量菌核。产孢分离物均形成直立状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分枝顶端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和G3PDH基因序列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同源性达到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菌群代表菌株对牡丹均有致病性,但不同菌群间致病力有差异。研究表明,引起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且菌群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一些砂田西瓜中出现了严重的叶疫病,严重田块病株率超过70%。2018年7月,从靖远县高湾乡罹病西瓜叶片上分离得到拟多隔孢属Stagonosporopsis真菌,病叶检出率达100%。采用离体叶片和植株接种法评价单孢分离菌株XG-3对西瓜和甜瓜的致病性,所有接种处理在24 h内均发病显症而对照未发病,其中发病叶片原接种菌的检出率为100%。菌株XG-3在PDA和OA平板培养基上20和25 ℃培养20 d,未见产孢。在自然感病的西瓜叶片上观察到少量分生孢子器,在人工接种发病的西瓜和甜瓜茎、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至亚球形,大小为(82.4~243.3) μm×(82.4~188.4)μm,分生孢子器具1~2个孔口,孔口直径15.7~27.5 μm;分生孢子无色,0~3个隔膜,杆状、柱状、长椭圆形、花生形及不规则形,直或稍弯曲,分隔处不缢缩或缢缩,大小为(5.2~28.3)μm×(2.2~6.0)μm,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依基质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XG-3(GenBank登录号:MW282128)的rDNA-ITS序列与瓜拟多隔孢Sta. cucurbitacearum分离物287ITS(GenBank登录号:AY293804.1)的序列相似性达99.80%。在基于rDNA-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XG-3与Sta. cucurbitacearum聚为一组,与西瓜拟多隔孢Sta. citrulli和木瓜拟多隔孢Sta. caricae区分开来。依据病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菌株XG-3鉴定为瓜拟多隔孢Sta. cucurbitacearum [Basionym: Sphaeria cucurbitacearum]。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采后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对辣椒潜伏侵染病原菌种类及其在辣椒果实不同部位的分布,辣椒采后果实发病率,采后病害病原菌种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覆膜栽培辣椒采前潜伏侵染带菌率比露地栽培降低了7.7倍;辣椒采前潜伏侵染菌在果柄、果蒂、果肉中均有分布,但以果蒂带菌率最高,发病率也以果蒂最高;辣椒贮前表面消毒可以显著降低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率;辣椒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5种,即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蔬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其中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gloesporioides)和蔬菜软腐病菌(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具有潜伏浸染特性的只有A.alternataE.c.subsp.carotovora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8.
山西壶瓶枣缩果病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8年山西壶瓶枣缩果病害发生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真菌ITSrDNA和细菌16S 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分别对分离自山西晋中的罹病壶瓶枣果实表面寄生真菌和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Megablast同源性分析,确定壶瓶枣果实的主要寄生菌是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芽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ssimum)4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4种细菌。回接试验证明链格孢菌、青霉菌、芽枝孢菌是壶瓶枣果实主要的致病真菌,而所分离的细菌没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旨在探究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情况。采用洗涤法和平板培养法对收集我国主要稻作区的66份水稻种子样本进行恶苗病病菌分离,共获得111株病菌分离物,并从中选取24株代表性分离物,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形态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中的优势种为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5.94%和52.25%;66份水稻样本中,合计有22份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主要携带病原菌的种类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F.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8.18%、16.67%、1.52%。采用水培法对22份阳性水稻种子进行苗期致病性观察,结果表明,种子内外部均携带恶苗病菌和内部携带该病菌的水稻种子均可引起苗期发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5.56%和3.73%;外部携带恶苗病菌的水稻种子平均发病率为6.5%;另外,携带藤仓镰孢菌的水稻种子比携带层出镰孢菌的种子更易发病。  相似文献   

10.
从黄骅冬枣发病叶片上分离到一株真菌L5-4-2,对其进行了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试。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L5-4-2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JN689942.1、JN545807.1、JF694748.1、MN115554.1)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9.25%以上;ACT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物L5-4-2与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在同一个分支,且Bootstrap支持率为100%。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测试结果 ,将其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Fr.) Wiltshire]。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内的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及条斑病和李氏禾条斑病是由三种不同的病原細菌引起的,后两种病害的病原細菌都是新种,分別鑑定和命名为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和Xanthomonas leersiae Fang et al.。但是,当时进行比較的限于南京和广州两地收集到的材料,因此試驗結果是否有代表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仇元  趙丹 《植物病理学报》1958,4(2):121-127
 (1)在陝西关中所采的黄萎病病株棉籽內部,常带有一些真菌和細菌,虽經用浓硫酸脫絨,这些菌类仍能从棉籽本身的組織內向培养基伸展。有时用低倍鏡直接检查虽亦能見到輪枝菌从棉籽內露出,但由于其他菌类的生长速度較快,以致輪枝菌常被干扰,无从在洋菜上发展,故用一般方法很难分离和检查到棉籽所带的輪枝菌。  相似文献   

13.
 1959年5月間,在杭州早稻生长的前期,叶片和叶鞘上发現一种新的病害。病斑最初暗綠色,以后呈黑褐色,带棱形,病斑的外形与稻瘟病有些相似,严重时引起稻株的枯死。  相似文献   

14.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为亚洲本土的林木钻蛀性害虫,近年来已入侵到一些欧洲国家,被列为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星天牛的自然天敌种类及其人工利用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曾用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icius防治危害柑橘树的星天牛,近年来开展了野外释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成虫和卵卡防治星天牛的实践,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 Xiao对星天牛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 Miwa&Sonan显示出了良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在意大利对星天牛的卵寄生率最高达72%。一些欧洲本地拟寄生蜂种类,如柄腹茧蜂Spathius erythrocephalus Wesmael也可寄生入侵当地的星天牛自然种群。此外,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控制星天牛,也具有较好的防治前景,如用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Petch制成的无纺布菌条已经在日本开发成为一种商品,真菌侵染可引起天牛高致死率。昆虫病原线虫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Filipjev和小卷蛾斯氏线虫S.carpocapsae Weiser也具有作为生物杀虫剂用于控制星天牛幼虫的开发前景。本文还讨论了目前星天牛生物防治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展望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简称小麦条锈菌,是引起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的病原菌。近年通过人工室内接种证实小檗(Berberis spp.)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1]),由此揭示了小麦条锈菌是具有性、锈、夏、冬和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的全孢  相似文献   

16.
华北棉铃疫病菌及蓖麻疫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在华北地区普遍发生棉铃疫病和蓖麻叶果疫病。对于这两种疫病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按标准方法分剧进行了详细观察。把棉铃疫病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一个株系,并对它的寄主范围作了补充,在温度关系和有性生殖习性上它不同于已往西印度报导的棉铃上的P.palmivora Bulter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病菌的性状与印度的典型P.parasitica Dastur相符合,与泽田兼吉在台湾描述的P.ricini Sawada和P.formosana Sawada两个新种只在寄主范围和孢子囊长宽比倒上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鸭粪中1株水稻纹枯病菌拮抗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作用机理,以从鸭粪中分离到的1株拮抗细菌A168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效果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抑菌谱;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构建了包括其在内的13株相关种属菌株的系统发育树。A16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且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A168菌体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芽孢中生、周生鞭毛、16S rDNA分析与其亲缘关系较近菌株Bacillus cereus(AJ577288.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A168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其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GQ118339。A168为开发防治水稻纹枯病生防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莴笋(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Baily)为菊科舌状花亚科莴苣属,又名茎用莴苣,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约在七世纪初经西亚传入我国,全国各地普遍栽培。2016年分别在河北省及内蒙古莴笋种植区发现一种叶斑病,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具同心轮纹,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毁灭性病害之一,在我国近年有加重发展趋势。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对Phytophthora sojae及大豆抗性研究较多,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生理小种体系,分离了30多个生理小种,最新定名小种为38和39号。RFLP研究表明,P.sojae的多数变异都可在小种1,7,17和19号中表现出来,因而推测其它小种可能是从这4个小种杂交派生而来,澳大利亚的P.sojae由美国传入。抗、耐病筛选方法有田间筛选法、接种体薄层法、斜板法、下胚轴接种法和豆荚接种法等。选出不少抗病材料,通过遗传研究定名了抗性基因Rps1、Rps-b、Rps-c、Rps1-d、Rps1-k、Rps2、Rps3、Rps3-b、Rps3-c、Rps4、Rps5、Rps6和Rps7等。Rps1-k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抗性基因,它能抗20多个生理小种。抗性基因Rps1和Rps1-c从被利用到丧失抗性大约是8~10年的时间,按此推算几年之内Rps1-k基因也将丧失抗性,因此主张抗病基因和耐病基因结合使用,不同抗性基因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Ⅰ.病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类的栽培在华南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近数十年来,有一种毁灭性的黄梢病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大部分柑桔区普遍发生,引起巨大损失,并严重影响这些地区柑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