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了解中西药联合对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效果,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香附、黄连、山药、山银花、益母草、决明子6种中药和阿莫西林、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7种抗菌药对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和抗菌药,观察其对小鼠人工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味中药香附抑菌效果(MIC为25 mg/mL)和杀菌效果(MBC为50 mg/mL)最好,抗菌药中恩诺沙星体外抑菌效果(MIC为0.5μg/mL)和杀菌效果(MBC为1μg/mL)较好,香附与恩诺沙星联合用药抑菌效果增强(FIC=0.56)。预防组和治疗组相对于阳性对照组的死亡率有所降低;香附对小鼠的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的保护率分别为10%、25%,恩诺沙星对小鼠的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的保护率分别为60%、75%,香附与恩诺沙星联合使用时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增强,保护率分别为70%和80%。表明香附与恩诺沙星两种药物联合比单药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作用。用传统水煎法制备菪可轮蒲水煎液,用HPLC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中龙胆苦苷浓度,并用龙胆苦苷浓度标定复方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浓度为0.0232mg/mL的菪可轮蒲水煎液,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予0.1、0.3、0.5mL药物时对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菪可轮蒲水煎液浓度为0.0464mg/mL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3.5mm,MIC值为0.0029mg/mL,经病理剖检、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且预防组各组和治疗组各组小鼠死亡率依次为58.3%、41.7%、83.3%、66.7%、58.3%和91.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小鼠感染模型的防治效果。利用传统水煎法制备翼草景香水煎液,用HPLC方法测定翼草景香水煎液中红景天苷浓度,并用红景天苷浓度标定翼草景香水煎液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翼草景香水煎液浓度为0.12316 mg/mL时,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与0.1 mL、0.3 mL、0.5 mL药物时对小鼠的体内感染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当翼草景香水煎液浓度为0.49263 mg/mL时,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8.5 mm;MIC值为0.00385 mg/mL,经病理解剖、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TEK 2 COMPACT)系统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当水煎液浓度为0.12316 mg/mL时,0.1 mL、0.3 mL、0.5 mL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依次为50%,41.7%,81.8%,66.7%,50%和75%。因此,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评价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9种抗菌药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一步选择小白鼠开展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观察抗菌药物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结果]在9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2种药物的MIC为1 μg/mL,MBC为2 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延胡索酸泰妙菌素,MIC为64 μg/mL,MBC为128 μg/mL。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治疗试验与预防试验均设置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攻毒细菌)以及药物治疗或预防组(攻毒细菌+氟苯尼考);治疗试验获得氟苯尼考的保护率为78.6%,预防试验的保护率为84.6%。[结论]氟苯尼考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留  郭全海  王向国  夏晴 《养猪》2020,(2):103-104
试验应用药敏纸片法和液体试管试验法研究蒲公英提取物对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显示:蒲公英提取物对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有浓度依赖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9.3 g/L、14.6 g/L、11.7 g/L。  相似文献   

6.
探究四黄止痢颗粒及其组分联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单药、3种中药联合、4种中药联合以及6种中药联合(自配四黄止痢颗粒)、市售四黄止痢颗粒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四黄止痢颗粒方剂的6种中药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是黄连,MIC、MBC均为1.563 mg/mL;板蓝根的MBC大于200 mg/mL,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差。3种药物联合应用,其中黄柏+黄连+大黄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其MIC、MBC均为0.781 mg/mL;4种药物联合应用,其中板蓝根+大黄+黄柏+黄连、黄芩+大黄+黄柏+黄连、黄芩+板蓝根+黄柏+黄连等3组中药联合的抗菌效果最好,其MIC、MBC均为0.781 mg/mL。自配四黄止痢颗粒的MIC和MBC为50 mg/mL;市售四黄止痢颗粒方剂MIC均为200 mg/mL。3种中药联合、4种中药联合应用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单味中药,且都比自配四黄止痢颗粒和市售四黄止痢颗粒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效果好,其中精简的组方中,黄柏+黄连+大黄对多杀性巴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加米霉素对分离自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加米霉素和对照药物替米考星对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2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加米霉素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范围为0.125~4.0μg/ml,MIC90为1.0μg/ml,替米考星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范围为0.5~16μg/ml,MIC90为4.0μg/ml,可见加米霉素对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优于临床治疗牛呼吸道疾病的常用药物替米考星.  相似文献   

8.
从西藏不同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和兽防站(局)采集的疑似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病死牦牛肺组织样品220份,通过细菌培养特性、染色镜检、微生物鉴定系统分离出44株巴氏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氟喹诺酮类6种抗菌药物和黏菌素药物对44株细菌的抗菌活性。采用PCR技术,进行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6个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多在0.125~128μg/mL之间,黏菌素药物的MIC范围为0.016~8μg/mL。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临床分离的巴氏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52.27%和54.55%,黏菌素对巴氏杆菌的耐药率为4.55%,粘菌素对大多数巴氏杆菌菌株的MIC值2μg/mL。PCR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qnrA、qnrB、qnrS、aac(6′)-Ib-cr基因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55%、18.18%、22.73%和18.18%,但qnrC、qnrD、qepA基因未检出。研究结果提示,大多数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现象,故临床应加强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9种抗菌药物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和MBC)。结果表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诺氟沙星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均为0.125μg/mL,诺氟沙星MBC为0.5μg/mL,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MBC都为1.0μg/mL。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卡那霉素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分别为:0.5、2和2μg/mL。  相似文献   

10.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广泛出血、高热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实验旨在探讨22味中药对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效果,利用水煮法制备22味中药的药液,浓度为1 g/mL;利用平板打孔法和二倍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22味中药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金银花、黄连、五味子、板蓝根、透骨草、连翘5种药物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6.6 mm~18.7 mm之间,MBC在7.8 mg/mL~15.63 mg/mL之间。本研究为牦牛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西藏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防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试验对病死牦牛的内脏组织进行了细菌分离,再通过涂片镜检、生化鉴定、荧光定量PCR法对分离细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利用17种抗菌药物对该细菌株进行了药敏分析.结果 显示:该细菌株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血清琼脂平皿上形成了表面光滑、湿润、边缘较整齐的半透明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皿上未见生长;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鉴定标准,且在细菌株DNA基因组中能扩增出多杀性巴氏杆菌鉴定基因,表明该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13种抗菌药物对该细菌株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抑菌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地锦草与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联用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地锦草与10种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作用,并与地锦草和抗菌药物单独应用时的抑菌效果相比较。结果表明:12株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地锦草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7.812 5~31.250 mg/mL;地锦草与头孢曲松、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联用时的抑菌协同率为58.3%~83.3%,与阿米卡星、大观霉素、恩诺沙星、黏菌素联用时的抑菌颉颃率为58.3%~100%,与阿莫西林、安普霉素联用时显示无关或颉颃作用。说明地锦草可以增强头孢曲松、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可以颉颃阿米卡星、大观霉素、恩诺沙星、黏菌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氟苯尼考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管肉汤两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和氯霉素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然后对实验性鸡多杀性巴杆菌感染进行内服或肌注给药3d(每天2次)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和氯霉素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5和1.0μg/mL。以20、40、80mg/kgBW氟苯尼考和40mg/kgBW氯霉素的剂量给鸡内服给药后,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93.3%、100%、100%及70%;相同剂量肌注给药的治愈率分别为86.7%、100%、100%和83.3%,而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90.0%。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氟苯尼考分别与恩诺沙星、TMP和多西环素联合用药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了氟苯尼考、恩诺沙星、TMP和多西环素对大肠杆菌O7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法进行恩诺沙星、TMP、多西环素分别与氟苯尼考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抗菌药物都有较强的抑菌能力,氟苯尼考MIC为4μg/mL,恩诺沙星MIC为0.1μg/mL,TMP的MIC为16μg/mL,多西环素的MIC为4μg/mL。氟苯尼考与恩诺沙星联合表现为无关作用,与TMP联合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多西环素联合表现为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检测阿米卡星与甲氧苄啶联合用药产生的作用,本试验进行了阿米卡星与甲氧苄氨嘧啶联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试验菌株为临床分离的猪源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19株、巴氏杆菌17株和沙门氏菌19株。首先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两种药对3种55株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根据其最小抑菌浓度值,再用棋盘稀释法测定其FIC指数,判断联合药敏效果。结果表明,在55株细菌对两种药联合药敏试验中,呈协同作用的占72.7%,相加作用的占12.7%,无关作用的占14.6%,无拮抗作用。联合药敏试验中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平均FIC指数分别为0.75、0.43和0.37,均小于1,说明阿米卡星和甲氧苄啶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药水提取物及其联合对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选用黄连、香附、丁香等30味中药,采用水提法提取药液,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得单药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将抑菌效果较好的几味中药作为主药与其他中药进行联合,测定联合后的MIC与MBC。结果表明,单味中药中黄连对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最佳,MIC和MBC均为12.5 mg/mL。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黄连、丁香、香附、蒸陈皮等中药与其他中药联合,结果表明黄连与四制艾叶联合后对巴氏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MIC和MBC均为3.125 mg/mL。说明黄连与四制艾叶联合的抑菌效果较好,且为协同作用,优于两种单药各自的抑菌活性,可作为抑制巴氏杆菌的药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恩诺沙星 1.药理:该品为动物专用的杀菌性广谱高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抗菌作用独特,能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而发挥快速杀菌作用,其作用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血药浓度大于8倍最小抑菌浓度时,可发挥最佳疗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布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丹毒杆菌、变形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败血波氏杆菌、金葡菌、  相似文献   

18.
头孢喹诺对几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国产头孢喹诺对5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孢喹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μg/mL,抗菌活性强于其他3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0.031~0.25μg/mL,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近,高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对链球菌的MIC≤0.031~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相近,高于环丙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分别≤0.031~0.5μg/mL和≤0.03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相近,强于氨苄西林。结果表明头孢喹诺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强大的体外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确定某鸭场疑似禽霍乱病的病原种类,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动物攻毒试验、药敏试验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20170549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基因测序结果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该菌株对小鼠有强致病性;分离株对头孢噻呋、甲砜霉素、硫酸黏菌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高敏;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仅扩增到大小为1 050bp的目的基因片段,与A型结果相符。研究结果可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73-77
为鉴定死亡白颊长臂猿肝脏中分离的细菌,本试验采用16SrRNA比对的方法对该细菌菌种的鉴定。荚膜群的鉴定方法采用PCR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毒力试验采用皮下注射小鼠和SD大鼠的方法。结果显示:细菌为荚膜F群多杀性巴氏杆菌,敏感的药物有多黏菌素B、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头孢唑啉、氧氟沙星、壮观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等。该菌能致死小鼠和SD大鼠。结果表明:从死亡白颊长臂猿肝脏中分离到的细菌是有毒力的荚膜F群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