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绝大多数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自第1个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在浙江省通过品种审定以来,利用粳型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已选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籼粳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的产量潜力,在生产上广受欢迎。本文对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发展历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间接利用、籼粳杂种F1的直接应用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产利用的限制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加以综述,同时对籼粳杂交稻育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我国杂交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述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现状,浅析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对策,总结了现阶段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并结合生产和育种实际,对进一步开展有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沈希宏 《中国稻米》2021,27(4):122-126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与粳两个亚种,籼与粳之间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机能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分分合合,颇为传奇。本文就其形态与基因型区别、地理分布、历史演化、籼粳桥梁基因、籼粳杂交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和探讨,期望对籼粳融合的现代籼粳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与关键基因发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之间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表现在杂交F_1植株的部分不结实和花时分布的差异。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已进入配组制种示范的实验阶段。为了配合籼粳杂交稻的配组研究、亲本选择和制种技术的探讨,我们对一些籼稻、粳稻、及籼粳交的稳定品种的花时分布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6.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7.
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形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形态观察,籼粳亚种间杂种结实的亲和性及籼粳亚种间分化与亲和性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分类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程氏指数法分析和划分13个亲本和48个亚种间组合(F1)的籼粳属性表明: 原认为是爪哇型的CPSLO17应归属偏粳型;亚种间F1可以划分为4类.即粳、偏粳、籼和偏籼,但主要以偏粳和偏籼为主,完全为粳型或籼型的极少;亲本细胞质对F1分类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育种实践中,欲选育籼型杂交稻组合时,以籼稻为母本容易成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籽粒充实指标,遗传,生态,生理生化,形态解剖和源库特征等方面总结了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研究进展,对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原因和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选育途径进行了探讨。“流”不畅是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饱攻饱”与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广亲和恢复系和光温敏核不育系配组是解决两系亚种间籼粳杂种一代籽粒充实不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模型定量描述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动态特征。【方法】以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1640为试材,常规粳稻扬粳4038和扬粳4227、杂交籼稻新两优6380和扬两优6号为对照,研究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特征及比较不同类型品种栽后植株磷素吸收利用特征差异。【结果】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籽粒吸磷量较高,磷素籽粒生产率则较低。籼粳杂交稻花后叶片磷素转运量低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花后茎鞘磷素转运则介于二者之间。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动态以Gompertz方程拟合较好,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则以Logistic方程拟合较好。籼粳杂交稻最大磷素积累速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达到最大磷素积累速率的时间大致在栽后50~52、59~60和61~63 d。籼粳杂交稻在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磷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渐增期的磷素积累量则低于对照。籼粳杂交稻在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磷素积累速率和积累时间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结论】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在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磷素积累量上均具优势,其磷素积累优势主要体现在快增期和缓增期,这主要是由于在此两阶段较高的磷素积累速率和较长的积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种植方式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桂范  连成才 《大豆科学》1995,14(3):233-239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度、各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窄行穴播种植法在结英至鼓粒期单株干物质日积累最多1.45g,较窄行条播、垄上双条播、垄上穴播种植法分别增加0.01g、0.02g、0.06g;光合产物分配率也最高为26.1%,较窄行条播、垄上双条播、垄上穴播分别高4.2%、4.9%、3.2%。同时养分积累也最多,氮、磷、钾在叶片  相似文献   

12.
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谢甫绨  董钻 《大豆科学》1993,12(1):81-85
本文探讨了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指出了大豆倒伏临界冠/根比和倒伏临界期植株的干物质分配状况。经对倒伏和未倒伏植株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倒伏可以使株高明显增高,分枝减少,并使干物质分配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繁殖器官,最终导致荚重、粒重、百粒重、经济系数显著降低,产量约减少56%。  相似文献   

13.
豫芝4号芝麻现蕾前积蓄的光合产物对产量贡献很小。现蕾至终花约40天内是芝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竞争激烈,对外界环境敏感,栽培措施应以调节干物质分配流向为主,争取早发、稳长。封顶后,全株及蒴果干物质积累仍维持较高水平,延长后期光合器官功能,防止早衰,将有利于减少秕粒,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品种P 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个处理,以裸地旱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旱作水稻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有显著的影响,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地膜覆盖处理最高,为136.31 g/穴,稻草覆盖处理为123.69 g/穴,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地膜和稻草覆盖的穗部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6.46%和14.49%;另外,覆盖有效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产量也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两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偏重于营养生长,生物产量较高,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之后其生长中心为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前大于吐丝后,比例为67∶33,形成生物学产量的关键时期在大口期至吐丝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输出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偏重于生殖生长,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至吐丝25d生长中心为茎秆,吐丝25d至成熟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形成生物学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茎秆和苞叶。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建军  赵明  刘娟  勾玲 《玉米科学》2009,17(4):82-88
2005~2006年以4个不同耐密性品种为材料,研究玉米不同抗倒能力对光合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稀植(52 500株/hm2)条件下,大穗品种京科518和京科519的丰产优势明显,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单株干重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其产量显著高于耐密品种登海3719;当群体密度大于75 000株/hm2以上时,发生倒伏,两品种绿叶面积和光合性能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减少,有效收获穗数显著降低,产量明显下降.从玉米抽雄前到生理成熟期,根系干重所占比例越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越强;玉米抽雄前单株干重和根干重所占比例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405*和-0.5302*.田间倒伏对产量有较大影响,选用在吐丝前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的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强,是实现在大群体条件下创高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三碘苯甲酸(TIBA)是一种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具有抑制顶端生长的作用。为分析套作模式中,喷施TIBA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幼苗期生长和倒伏的调控效应,本研究设置50,100,150,200和250 mg·kg^-1的TIBA浓度处理,以清水和无遮荫为对照处理,调查大豆形态、干物质和倒伏性状。结果表明:与无荫蔽对照相比,荫蔽下大豆株高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SPAD、干物质则显著降低,倒伏率显著增加。喷施TIBA后,大豆株高显著降低,茎粗、节数无改变,分枝数增加,叶面积下降,叶片SPAD无变化,干物质下降,大豆倒伏率显著降低。套作模式下大豆幼苗期TIBA喷施的适宜浓度为50~100 mg·kg^-1,且适宜浓度与品种自身耐荫能力有关,强耐荫品种南豆12适宜浓度为50 mg·kg^-1,而荫蔽敏感型大豆XBM为100 mg·kg^-1。浓度高于150 mg·kg^-1处理虽然更有利于降低株高、减少倒伏,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偏低,不利于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机插籼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对云南省大面积种植的19个机插籼稻品种的干物质量、倒伏指标、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机插籼稻平均产量为11 457.46 kg/hm2,分蘖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产量的23.14%、30.22%、83.71%,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分别为29.68%、22.38%;倒伏风险由大到小为N5节间> N4节间> N3节间;N5、N4、N3节间的倒伏指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为0.92,达极显著水平。结果可为机插籼稻高产品种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乙酶合剂对东北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茎秆形态的化学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密度条件下,研究东北春玉米6叶期叶面喷施乙酶合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酶合剂可以缩短穗位以下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茎秆强度,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调解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促进干物质向子粒中转移,提高经济系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抽穗前后遮光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3种遮光处理(L0:不遮光,L1:抽穗前遮光20d,L2:抽穗后遮光20 d),研究抽穗前后遮光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后遮光处理的产量高于抽穗前遮光的处理,但都低于不遮光的处理(产量L0L2L1)。其中,与L0相比,L1降低了抽穗期LAI、粒叶比及拔节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同时增加了齐穗后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表现为贪青迟熟;与L0相比,L2主要影响了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物质积累,但L2对粒叶比和SPAD值的影响大于L1。株型特征方面,与L0相比,L1降低了齐穗期水稻穗长和倒3叶的透光率,增加了株高及上3叶的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