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用两套同核异质不育系(Kl49A、Vl49A;K83(21)35A、V83(21)35A)与7个恢复系杂交,考察28个杂种F_1代单倍体出现的频率.结果表明,K、V型胞质均可产生单倍体,频率为0~27.34%.单倍体的产生与不育系的核基因型、恢复系、不育系细胞质密切相关,其中以核基因型(保持系)的作用最大,恢复系的作用最小.K、V型不育系之间在诱导单倍体频率上有差异,V型不育系杂种产生单倍体频率较高.解决单倍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筛选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单倍体的保持系.  相似文献   

2.
在福州(26.05°N)自然条件下,用3个不感光的不育系:V_(20)A,宁A和珍鼎28A;3个基本不感光的恢复系:5460,IR_(30)和明恢63分别与两个感光的恢复系:印尼矮禾和红田谷杂交,共配制13个组合,调查其抽穗期表现,结果表明:13个组合中,除2个组合F_1表现为感光性不完全显性,F_2呈1:2:1分离外,其余组合均表现为感光对不感光或基本不感光显性,F_2分离为3感光:1不感光或基本不感光。表现为1对主效感光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了3个 T 型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杂交的12个 F_1杂种和相应的12个保持系杂种以及保持系、恢复系亲本和对照郑引一号共32个材料研究了 T 型胞质对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不同性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 型胞质对杂种小麦三叶期至拔节期生长活性的提高产生明显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 Ⅱ、抽穗期基因互作的遗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2个早籼不育系 V_(20)A、珍鼎28A 及其保持系,早籼恢复系 IR_(30),美国早籼品种兰贝利为亲本,配制6个组合的 F_1及其 F_2、BC 和 TPC(Three Parent Cross,三亲本杂交).研究发现;4个组合 F_1抽穗期表现为非感光早抽穗的无互作类型;另2个组合 V_(20)A/IR_(30)F_1和 V_(20)A/兰贝利Fl为感光迟抽穗的互作类型,其后代分离均为 F_2 37早(无互作):27迟(互作),B_1C 3早:1迟,B_2 C1早:1迟.分析表明控制这些亲本抽穗期的主基因差异可能有3对:Aa、Bb 和 Cc.当 A、B 和 C 同时存在(A—B—C—)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植株表现感光迟抽穗.当这3种显性基因不同时存在或都不存在时,植株表现非感光早抽穗。6个亲本的4种核基因型暂定为:V_(20)A(B):aabb CC.珍鼎28A(B):AAbbcc,IR_(30):AABBcc,兰贝利:AABBcc。  相似文献   

5.
用4个不同质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与5个恢复系配成20个F_1组合,以常规籼稻9311为对照,分期播种,考察了抽穗期低温对各F_1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抽穗,不同质源不育系F_1的受精率差异较大;根据冷反应指数(CRI),来源于红莲型的不育系粤泰A F_1的受精率对抽穗期低温最敏感,其次是来源于野败型的不育系五丰A,而来源于印水型和矮败型的不育系则较钝感;根据拟合的回归方程,当抽穗期低于22℃的低温累积值(CDD)0.77℃·d或低温持续时间(CTD)1.89 d时,粤泰A F_1的受精率就降到70%以下,当CDD4.16℃·d或CTD2.55 d时,五丰A F_1的受精率就会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6.
用4个不同质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与5个恢复系配成20个F_1组合,以常规籼稻9311为对照,分期播种,考察了抽穗期低温对各F_1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抽穗,不同质源不育系F_1的受精率差异较大;根据冷反应指数(CRI),来源于红莲型的不育系粤泰A F_1的受精率对抽穗期低温最敏感,其次是来源于野败型的不育系五丰A,而来源于印水型和矮败型的不育系则较钝感;根据拟合的回归方程,当抽穗期低于22℃的低温累积值(CDD)>0.77℃·d或低温持续时间(CTD)>1.89 d时,粤泰A F_1的受精率就降到70%以下,当CDD>4.16℃·d或CTD>2.55 d时,五丰A F_1的受精率就会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7.
选用6个T型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5个恢复系配制了30个T质杂种和30个相应的A质杂种、选用4个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2个K型恢复系配制了8个K质杂种和8个相应的A质杂种、选用6个普通品种配制了5个化杀组合,以研究杂种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面团流变特性在F  相似文献   

8.
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其杂种F1为材料,用ISSR、SRAP、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它们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153个SRAP引物组合中139个组合扩增出了多态性,9个组合扩增出不育系特有而保持系、恢复系、F1均缺失的片段,3个组合扩增出不育系特异缺失的片段。(2)92个ISSR引物中45个扩增出了多态性,筛选到了6个不育系特有而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均缺失的片段。(3)288个RAPD引物中281个扩增出了多态性,4个引物扩增出不育系特有的片段,3个引物扩增出不育系特异缺失的片段。在对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时,SRAP比ISSR多态性好,比RAPD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选用水稻野败型不育系V41A(B_(10)、保持系V41B和恢复系HR24的三系体系。用IR24作轮回亲本置换回交V41A至SB_5(wIR24SB_5)和SB_7(wIR24SB_7);之后用V41B和珍汕97B作还原回交,分别在RB_2和RB_3获得了还原V41A和还原珍汕97A,它们同非还原的V41A和珍汕97A在育性上没有显著差异。观察了V41A(B_(18)/IR24和wIR24SB_7/V41B分离世代的育性分离,发现它们的育性分离谱没有显著差异,另外,观察V41AB_(10)至B_(20)各世代的花粉育性,也没有发现黑染花粉率在各世代间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野败细胞质在与异源核亲(保持系和恢复系)多代共处后仍然保持不育胞质的不育特性,说明野败型不育胞质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人们不必担心由于异源质核多代共处会使胞质不育特性产生变异。因此认为,不育系提纯的关键是保持系的提纯。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首先在我国研究成功和大面积推广,目前对世界水稻生产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全省各地随着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出现了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真实性和纯度检验的新问题。有些地区由于品系搞错和纯度不高,结果给杂交水稻生产带来了一定损失。因此,研究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的鉴定是当前杂交水稻生产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杂种F_1(不育系×恢复系)的种子与不育系(不育系×保持系)的种子实际上都是在不育系植株上所产生,仅仅父本不同,所以当代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完全相似,很难根据一般形态特征加以鉴别以及测定其纯度。但杂种F_1的种子究竟已经包含了恢复系的遗传因素,其内在的遗传基础与不育系种子相比,肯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可以设想在生理生化上亦与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据此,我们开展了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鉴别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野败型杂交籼稻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花粉可育率作指标,野败恢复系具有两对恢复基因 R_1R_1R_2R_2。R_1表现完全显性作用,R_2表现不完全显性作用和累加作用,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为13:2:1。等位测验表明,太引1号的 R_1基因与 IR24的 R_1基因是等位的。以结实率作指标,恢复系具有两对恢复基因 F_1F_1F_2F_2。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为9:6:1,恢复基因表现积加作用而无数量效应。等位测验表明,太引1号的两对恢复基因 F_1F_1F_2F_2与 IR24的两对恢复基因 F_1′F_1′F_2′F_2′互为等位。花粉可育率与结实率是两种不等而有相关的育性性状。自交结实率高的植株花粉可育率也高,但花粉可育率高的植株未必都是结实率高的植株,花粉可育率为零的植株无自交结实能力。因此,在选育恢复系时应以结实率作为育性指标,在选育或“提纯”不育系时应以花粉可育率作指标。恢复基因的遗传与穗颈节间中的酯酶同工酶谱无明显关系,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关系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01年以大麦的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4个恢复系及其28个杂种F1为材料,2002年以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5个恢复系及其25个杂种F1为材料,研究杂种F1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每株穗数、每穗粒数、每株粒数、千粒重、每株粒重、每株干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11个数量性状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所用亲本在多数性状上都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除营养品质性状外,杂种F。主要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普遍存在超高亲优势;多数性状的F1平均值与雌、雄亲本平均值的复相关程度小于疏远程度,表明难以从雌、雄亲本的表现准确预测F1的表现。对相关和疏远的遗传学意义以及改进从亲本预测杂种精度的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7对早籼不育系、保持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的不育杂种在田间进行天然异交试验。双列联合分析了天然异交率和14个花器性状。其中柱头宽、子房长和柱头角度的基因型差异不显著。与常规稻比较,不育系花器构造无显著改良,但开花习性有利于异交。花器构造诸性状与异交率呈遗传负相关,开花习性诸性状则相反。柱头单边和总外露率与异交率的关系最密切。遗传决定异交的最佳性状组合为高柱头外露、大柱头和小颖花。通径分析了各性状对异交的加性、非加性、表型和环境效应。讨论了现有不育系种质利用的途径和通过4个花器性状的改良提高不育系异交率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间杂种F#-1以及测验品种与其它籼、粳稻品种间杂种F#-1的育性测验,分析了水稻各个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初步确定,粳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籼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巴利拉为最低,其次为秋光和有芒早沙粳;籼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粳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南特号为最低,其次为南京11号和IR36。籼、粳测验品种亲和性的高低可作为该品种对粳、籼品种鉴别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因及与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弄清2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609AB和Rs1046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及其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方法】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不育系可育株与临保系的杂交回交,分析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和2个不育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筛选得到28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确认其中15个恢复系恢复基因与609A不育基因等位,进一步证实了甘蓝型油显性核不育的复等位基因遗传,原来视为2对显性基因遗传的纯合型不育系Rs1046AB,其可育株携带的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等位,Rs1046B的恢复基因与609A的不育基因等位。【结论】Rs1046AB和609AB均符合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2个不育基因等位,不育系不育株的基因型为MsMs,可育株的基因型是MsMf。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共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就粳稻的杂种优势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杂交粳稻普遍存在较强的中亲优势,但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在生长势上则表现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杂交粳稻大穗优势突出,但结实率多表现为负向优势,是目前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针对杂交稻米品质问题,研究杂交稻亲本垩白形成与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以及与淀粉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杂交稻米高垩白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几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杂交稻主要亲本和两个米质对照品种,按GB/T17891-1999方法调查其垩白性状,对其米粒胚乳结构和淀粉粒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亲本材料间垩白性状差异首先表现在垩白率上,其次为垩白度,最后为垩白面积。高垩白的保持系和桂朝2号垩白主要发生在中、腹部,而相对低垩白的恢复系主要在中部,腹白少或无。垩白度与垩白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垩白面积无明显相关性。淀粉粒在米粒横断面上分布的均匀性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分布越均匀则垩白率和垩白度越小;而长方柱状细胞层数和多少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5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垩白米粒的背部淀粉粒普遍发育良好而中部较差;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腹部淀粉粒的发育形态上。【结论】杂交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垩白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垩白形成与其淀粉粒的分布有重要关系;中、腹部淀粉粒发育异常容易产生垩白,主要受胚乳细胞生理发育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热带山地稻种类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1-1983年通过我国热带山地稻种与我国普通籼、粳杂交共186个组合的杂交F#-1结实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杂交F#-1的结实率研究稻种的亲缘关系是可取的。从试验结果,得以分析低纬山地稻种的类型分化和在进化上的地位。其中有些品种与普通籼、粳杂交,即可以获得较高结实率的后代,在育种上可加以利用,以扩大遗传背景,並提出超高产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