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方法从大豆不同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振东  孙仓  王惠 《大豆科学》2008,27(1):42-46
从大豆组织中获得高质量和足够产量的基因组DNA,是进行大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为进行大豆基因组的PCR,RAPD,SSR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别以大豆种子和其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的SDS法和CTAB法对大豆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对DNA的提取效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及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在以叶片为材料时,SDS法和CTAB法的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差别不大,SDS法稍好于CTAB法.在以大豆种子为材料时,SDS法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CTAB法,SDS法可从大豆种子中提取到能够充分满足各种分子操作的高质量和数量的大豆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2.
大豆种子DNA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大豆干种子和叶片分别为材料,进行以PCR为目的大豆模板DNA的提取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大豆干种子为材料,虽然在提取DNA量上比用叶片提取的少,但对PCR扩增结果没有影响。因此,用大豆干种子直接提取DNA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获得完全可以满足试验要求的大豆模板DNA。  相似文献   

3.
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豆外源DNA导入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于1993年9月6日通过省级鉴定。鉴定会由我国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主持。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将花粉管通道技术具体应用于大豆分子育种,成功地实现了大豆外源DNA的转移,建立起外源DNA提取、导入、后代选择及分子验证的一整套实验技术体系,获得了一批有应用前景的转化品系和材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良的大豆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糖类、酚类和脂类物质,要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比较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一种改良UREA大豆DNA提取方法(m UREA),该方法用异丙醇沉淀DNA,并配制washing buffer洗涤DNA沉淀。并以大豆叶片和种子为材料,将m UREA法与CTAB法和SDS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大豆叶片为材料时,m UREA法提取的DNA产率最高,质量最好;以大豆种子为材料时,m UREA法提取的DNA产率略低于SDS法,但纯度最高。综合来看,m UREA法是一种高效的大豆基因组DNA提取法,从大豆种子和叶片中提取的DNA浓度和纯度都较高,能满足后续各种分子生物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6.
一个与大豆黄色种皮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BSA法对11个黑色种皮的大豆品种和12个黄色种皮的大豆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供试的100个随机引物有66个产生了RAPD扩增产物,其中产生RAPD多态性的随机引物有15个.在所产生的扩增产物中,获得了一个与大豆种皮色相关的特异DNA片段S79500.同时,采用该标记对辽豆10号×PI437654杂交后代种皮颜色有分化的群体和黄、青、黑、褐色种皮的大豆进行检测,经验证这个RAPD标记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辅助选育优良的黄色种皮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向大豆导入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育43,黑农36,黑农37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子叶节和胚轴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过在含50mg/L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分子,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Bendick的植物脱氧核糖核酸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简易快速提取大豆DNA的方法。按这种方法提取的栽培大豆及野生大豆DNA的测定结果表明,A(260/230)≥2,A(260/280)≥1.8,片段长度50kb左右,DNA的纯度及大小均符合外源DNA导入要求。  相似文献   

10.
离子注入介导大豆DNA转化普通小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离子注入介导大豆DNA转化普通小麦的影响因素,选择受体小麦品种、供体大豆品种、DNA浓度、浸泡时间4个因素各4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转化效果的顺序为:受体小麦品种〉供体大豆品种〉浸泡时间〉DNA浓度。4个受体小麦品种中,豫农92349后代高蛋白椿率最高,是优良的受体;4个供体大豆品种中,郑14青豆是较好的供体;在4个浸泡时间中,浸泡时间为48h的转化效果最好;4个DNA浓度水平中,浓度为200μg/mL的转化效果最好。方差分析表明,受体小麦品种对转化效果的影响较大,达极显著水平,其余三个因素对转化效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以密花石斛(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ey ex Wallich)为研究试材,对植物SDS方法提取基因组DNA中的若干影响因子诸如药品、试剂配制方法、DNA取材部位、蛋白质去除次数、DNA析出时间、提取样品水浴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SDS缓冲液配制方法提取效果差异较大,Wang's配方产率及纯度都较高;石斛花苞的DNA提取产率较叶片高,但纯度较叶片低;提取过程中,适宜的水浴时间当为30~40 min,过短DNA产率下降,过长会引起DNA的降解,或最后产物中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利用改良的SDS-醋酸钾沉淀法可以有效分离纯化胶乳DNA。胶乳经过高速离心后分为3层,上层主要是橡胶粒子,中间层是胶乳的可溶性胞质成分即C-乳清,下层主要是黄色体。分别对这3层组份进行DNA提取分析,结果显示胶乳DNA主要存在于黄色体层。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表明所得胶乳DNA是序列不均一的DNA分子。胶乳DNA主要由线粒体DNA和少量细胞核DNA组成。健康树中胶乳DNA含量要大于死皮树胶乳DNA含量。  相似文献   

13.
大豆叶片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大豆叶片为材料,对大豆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中若干影响因子如提取液、提取液的浓度、蛋白质去除次数、提取步骤等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寻找大豆叶片DNA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碱裂解法提取速度快,但提取的DNA量少,在SSR分析中,银染效果较CTAB、SDS提取液差,CTAB、SDS提取液均能得到较高质量的DNA;在1%~4%CTAB、SDS提取液浓度下,4%CTAB易使DNA产生降解,但不同浓度提取液提取DNA均可用于SSR分析;提取叶片重量在一定范围内时,随抽提次数减少,DNA浓度增加,纯度下降,但即使用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也能够满足SSR分析的需要;不同提取步骤下,使用氯仿/异戊醇抽提2次后使DNA沉出后再溶解抽提2次和直接抽体4次相比,A260/A280值偏大,但A260/A230值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小麦高通量TILLING突变体扫描所需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对利用SDS法、改良SDS法、CTAB法、改良CTAB法、AxyPrep DNA提取试剂盒、Qiagen D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以及再生Qiagen硅胶柱方法提取的小麦基因组DNA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尽管7种方法所提取DNA的纯度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均良好,但再生Qiagen硅胶柱方法、CTAB法和改良SDS法的DN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方法。根据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1(TaCKX1)的DNA序列设计引物,以新鲜DNA样品用于PCR扩增大于1 000bp的片段时,后4种方法扩增效果优于前3种方法;DNA在-20℃下保存100d后重新进行PCR扩增时,则只有Qiagen试剂盒和再生Qiagen硅胶柱2种方法提取的DNA能扩增出大于1 000bp的片段。采用本实验室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合作建立的再生硅胶柱与自配提取液提取小麦基因组DNA,既保证了DNA的高质量,又降低了使用试剂盒的成本,为小麦TILLING库的构建及其他相关试验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D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种适于PCR扩增的荞麦DNA大量提取及纯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对大批量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的需要,以荞麦叶片为材料,针对荞麦叶片中黄酮含量高,提取荞麦基因组DNA时采用改良的CTAB方法,该方法提取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检测,获得的DNA条带较亮、无RNA、无拖尾现象;经分光光度计检测获得数据证明酚类、蛋白质较少。利用ISSR引物对提取的荞麦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能获得清晰稳定的条带,说明该方法提取的荞麦基因组DNA能满足PCR反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东南亚地区已发掘出很多古代稻谷,如果能从这些古稻谷中把DNA提出加以分析,可以得到有关栽培稻的系统分化和地理传播方面的直接信息。古代稻种的基因型相当复杂,必须要能从单粒种子开始分析,方能得到有价值的资料。为此,我们进行了从单粒古稻谷中提取DNA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通常提取植物组织中DNA的方法。从在日本挖掘出的古代稻谷单粒种子中提取出了50—100ng左右的DNA片段。以这些DNA作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将DNA加以扩增。由其中几个DNA片段初步合成了相当于水稻光敏色素基因的DNA序列。  相似文献   

17.
 在东南亚地区已发掘出很多古代稻谷,如果能从这些古稻谷中把DNA提出加以分析,可以得到有关栽培稻的系统分化和地理传播方面的直接信息。古代稻种的基因型相当复杂,必须要能从单粒种子开始分析,方能得到有价值的资料。为此,我们进行了从单粒古稻谷中提取DNA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通常提取植物组织中DNA的方法,从在日本挖掘出的古代稻谷单粒种子中提取出了50-100 ng左右的DNA片段。以这些DNA作为模扳,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将DNA加以扩增.由其中几个DNA片段初步合成了相当于水稻光敏色素基因的DNA序列。  相似文献   

18.
An efficient and good DNA extraction protocol should be simple, affordable and yield enough DNA with high quality. Rice(Oryza sativa L.) DNA extraction methods often use seedlings or leaves rather than the grains and tend to be time-consuming, involve multiple steps, and use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expensive enzymes. Rice grains offer several benefits over seedlings and leaves as a source of DNA for genetic analysis. However, these benefits are underutilized because the bulk of a rice grain is made up of starch.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starch while extracting DNA from rice grains. This co-precipitated polysaccharide is a known inhibitor of DNA polymerase activity i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We describe here a very simple and highly affordable Chelex~?-100 based DNA extraction method from rice grains. It does not require any hazardous chemicals or enzymes. This method reproducibly extracts DNA with good purity indices(A_(260)/A_(230) and A_(260)/A_(280) values), but requires only a few steps.  相似文献   

19.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鉴定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44  
陈亮  陈大明 《茶叶科学》1997,17(2):177-181
采用在细胞核被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用SDS裂解细胞核,异丙醇和乙醇沉淀基因组DNA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干梢及冰冻新梢中成功地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并对其DNA的得率和质量进行了鉴定。DNA的得率在205~963ng/mg鲜重之间,所得到的DNA样品片段均大于21kb,适宜于进行限制性酶切和RAPD反应。实践证明,上述提取富含酚类物质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不仅迅速简单,而且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良CTAB法研究经硅胶干燥法和保鲜法保存的五唇兰叶片DNA降解规律,并比较两种保存方法叶片DNA的保存时间,为叶片的野外远距离采集提供指导。结果显示,采取硅胶干燥法进行保存的五唇兰叶片DNA和SOD以及POD的含量下降迅速,第1天DNA的产率已经下降到65.4 ng/g,ISSR引物可以检测出7条清晰的条带,第2天DNA则降解完全,SOD和POD含量2 d内快速较少,第2天分别降到68%和27%;采取叶片保鲜法保存的五唇兰叶片DNA一周内保存完好,产率较高,为71 ng/g左右,ISSR引物可以检测出7条清晰的条带,7 d之后DNA开始降解,ISSR引物扩增出的条带变得模糊,随着叶片衰老进程的加剧以及叶片开始出现腐烂等性状,DNA降解逐渐加速,第13天降解完全,SOD和POD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与DNA产率一致的趋势,先上升后下降,在第9天达到峰值。叶片DNA的降解规律和衰老规律呈现出一致性,离体五唇兰叶片DNA降解主要原因来自于叶片衰老的加剧以及期间产生的有毒物质的积累,野外远距离采集五唇兰叶片可采用保鲜法保存以防止DNA的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