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果园自然生草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谷艳蓉  张海伶  胡艳红 《草业科学》2009,26(12):103-107
果园传统的清耕管理方式劳动强度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肥料投入成本高,而且造成冬春季节土壤裸露,易发生风沙扬尘。果园自然生草覆盖技术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果园蓄水保墒及抗旱能力;有利于天敌繁育,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大桃品质;省工、省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减少环境污染,抑制大气扬尘。通过对北京平谷区桃园自然生草覆盖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果园自然生草覆盖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为10.4%~38.1%;能够提高大桃产量与品质,单果质量提高2.8%~5.4%,可溶性固形物增加0.65%~1.35%。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鼠茅草(Vulpiamyuros)、白三叶(Trifoliumrepens)和百脉根(Lotuscorniculatus)作为黄土高原区苹果园草地建植品种,以清耕为对照,同步分析3种种草处理对黄土高原区苹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草处理显著提高了苹果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固酸比、糖酸比、单果重及一级果百分率(P<0.05),显著降低了苹果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P<0.05)。3种种草处理对苹果品质的影响趋同,其中鼠茅草处理效果最佳。因此在黄土高原区苹果园地面管理中应用生草技术时,可优先考虑种植鼠茅草,其次为白三叶和百脉根。  相似文献   

3.
行间生草葡萄园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熵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相比,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速效磷含量;而高羊茅处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清耕。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分别比清耕增加65.2%,61.6%和6.7%;微生物量N含量分别比清耕增加53.6%,52.4%和15.0%。各生草处理土壤微生物熵均显著高于清耕,但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与清耕之间无显著差异。微生物学指标总体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和速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碱解氮、全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C、N和微生物呼吸强度、微生物熵重要的直接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Haifa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温室中采用土培法研究了水分对白三叶开花前后茎和叶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赤霉素及脱落酸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水分处理,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水分改变了开花前后白三叶茎、叶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赤霉素、脱落酸的含量,因而影响白三叶花序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载实验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作基肥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生长借调品质的影响,探讨了白三叶茎叶作为有机蔬菜生产基肥的可能性及其肥效特点.结果表明:基肥全部用白三业的处理在定植后2周内,青菜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和底下部鲜质量均显著低于不施肥的对照,2周后地上、地下生长显著高于对照;减少50%白三叶用量的处理在定植后2周青菜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追施硫酸铵后青菜生长显著优于对照和基肥全部为白三叶的处理.白三叶作基肥和白三叶加部分硫酸铵作基肥处理的青菜中硝酸盐含量低,可溶性糖含量高,品质优于其他施肥处理.结果显示,白三叶是适合于有机蔬菜生产的肥料.  相似文献   

6.
设置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园清耕与间作白三叶(Tri folium repens L.)2个处理,分析其对果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稳定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白三叶增加了果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稳定性(P<0.05),但未对果园土壤中>0.25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产生明显影响;间作白三叶改变了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分布,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其中0.5~0.2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1~0.5 mm粒级增加幅度较小.间作白三叶可显著提高果园0~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且对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田间水分状况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云南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白三叶种子发育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种子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处理间比较,水分亏缺越大,含水量下降越快.两年种子干鲜重不灌水处理均最早达到最大值,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次之.白三叶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水分亏缺越大,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越快.水分亏缺增加白三叶收获种子的硬实率,对白三叶种子的发芽和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榕  陈雅君  张璐  刘威  孙佳琳 《草地学报》2014,22(2):334-338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是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e L.)建植中主要的杂草,通过测定白三叶植株水浸液对蒲公英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白三叶浸提液对蒲公英种子和幼苗的化感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以酚类为主的白三叶植株水浸液对蒲公英的发芽率、生长指标有显著的影响,高浓度(0.04~0.05 g·mL-1)下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为明显,同时在浓度超过0.04 g·mL-1时,白三叶植株水浸液可造成蒲公英叶绿素含量减少、改变呼吸强度和增加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积累,胚根长和呼吸强度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白三叶植株水浸液可改变蒲公英细胞膜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同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等含量随白三叶植株水浸液浓度增高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大久保桃为试材,探讨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500、800、1000倍液)的多肽(天门冬氨酸)对桃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以清水喷施为对照,测定了桃树新梢长度、粗度,叶片叶绿色,果实果重、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结果表明:喷施800倍的多肽稀释液显著增加了桃树新稍长度、新稍粗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喷施1000倍的多肽稀释液显著提高了桃果实的单果重、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综合比较表明:多肽稀释液可以提高桃果实品质,促进优质果生长,其最适浓度为1000倍稀释。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新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材料,以海法作对照,通过设置不同的微喷灌水频率(1、3、5、7 d/次),研究白三叶各品系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在白三叶建植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频率的减小,海法,S82,S92,S96品系的叶面积逐渐减小;叶绿素含量先下降,再小幅度增加后趋于稳定;叶片相对含水量无明显差异;游离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S82和S96品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S92却出现相反趋势;丙二醛含量呈现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根据白三叶各项生理指标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白三叶适宜的灌水时间为年5 d/次,4个品系的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82S92海法S96。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梨树行间种植油菜在改善梨果品质方面的作用,本试验比较了行间清耕和行间种植油菜处理下梨园土壤养分和访花昆虫情况,分析了梨果实坐果率、脱萼率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行间种植油菜较行间清耕处理显著提高了梨园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幅为36.6%和11.2%,此外可以增加昆虫特别是蜜蜂的访问量,减少金龟子的访问量;与行间清耕+自然授粉相比,行间种植油菜+自然授粉与人工授粉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梨坐果率和脱萼率,增加果实重量和减小果实偏斜率;同时,行间种植油菜+自然授粉处理下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均最高,达13.83%和9.45%。行间种植油菜可以提高梨园土壤营养和授粉昆虫的数量,增加梨坐果和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2.
陇东旱塬果园生草对土壤水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东旱塬为半干旱区,年降雨量偏小且分布不均,果园生草是否会存在与果树争水的问题尚不清楚。为了探讨陇东旱塬果园生草是否存在与果树争水的问题,2014-2015年本试验以果园清耕和果园覆草为对照,探讨果园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对果园土壤水分及苹果树(Malus domestic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种植白三叶和鸭茅降低了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蒸散量较果园清耕分别提高30.20 mm和48.65 mm,较果园覆草分别提高29.54 mm和47.99 mm;果园覆草与果园清耕则基本一致。果园种植白三叶和鸭茅的苹果单果重较果园清耕分别降低7.17%和13.69%,较果园覆草分别降低12.05%和18.22%;苹果产量较果园清耕分别降低14.33%和20.18%,较果园覆草分别降低21.84%和27.17%。果园覆草的苹果单果重较果园清耕提高5.53%,产量提高9.60%。果园种植白三叶和鸭茅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果园清耕分别降低20.56%和28.99%,较果园覆草分别降低27.39%和35.10%;果园覆草较果园清耕提高9.42%。陇东旱塬苹果园不宜生草,而应覆草。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会科  梅立新  高华 《草地学报》2009,17(5):615-620
研究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行间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渭北旱地生草苹果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清耕果园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大气温度,提高了果园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降低风速和相对照度;在牧草的不同发育阶段上述调节作用不同,且调节程度与草的种类密切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渭北旱地苹果园种植白三叶小气候综合效应优于种植多年生黑麦草。  相似文献   

14.
苹果园覆盖白三叶对土壤微生物和营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白三叶(Trrifolium repens)覆盖降解早期对苹果园土壤特性的影响,在覆盖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在白三叶覆盖的前6个月,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优势度显著增加(P<0.05),微生物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覆盖1个月及6个月时,土壤中蛋白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白三叶覆盖显著(P<0.05)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以及全磷的含量,使土壤养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些结果说明白三叶覆盖可在短期内提高苹果园土壤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5.
洛川塬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因而水分已成为洛川塬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分析植物对不同深度土层的水分利用情况,对改进、推广果园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研究洛川塬不同果-草复合系统[苹果(Malus domestic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苹果-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中果树木质部水以及白三叶、黑麦草茎部水与不同层位土壤水氢同位素比率δD值特征,分析探讨不同果-草复合系统对果树水分来源及对不同层位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白三叶和黑麦草分别提高0-50和5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且水分均来源于10-20 cm土层,与果树不存在水分竞争,同时白三叶和黑麦草均提高果树对40 cm以下土壤水的利用率,增幅分别为27%和9%;在7月,白三叶、黑麦草的水分主要来源于浅层和深层土壤,与果树存在水分竞争,但白三叶与果树的竞争效应小于黑麦草.同时,白三叶和黑麦草分别提高果树对40 cm以下土壤水和0-20 cm土壤水的利用;在8月和10月白三叶提高0-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以及果树对0-40 cm土壤水的利用率.结果说明,种植白三叶比黑麦草能更好地调节果树水分利用层位及各土壤层位的利用率,使果树最大程度吸收水分.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壤-植物系统水分循环的驱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洛川塬果-草复合系统林下间作牧草品种的选择、果园水分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野生白三叶、瑞文德、普通红三叶和杂三叶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形成5个干旱梯度,测定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时间的延长,三叶草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明显增加趋势,并且品种间表现不同.从渗透调节物质与叶片水分的相关分析上看,三种物质与叶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都呈负相关.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三种物质在水分胁迫时的渗透调节作用是协同的,各物质之间在处理的整个进程中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生牧草种植对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13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3种生草模式下0~10 cm土层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结合OTUs数探讨不同生草模式下的特异菌属。结果表明,与对照(清耕)相比,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生草模式下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分别增加17.4%、18.6%和27.0%。土壤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隶属于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下接合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分别增加196.2%、169.8%和126.9%;在属水平下,3种生草模式下镰孢霉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茎点霉属在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中相对丰度较高。嗜热真菌属出现在鸭茅处理中,该菌属与蛋白质和糖类降解有关。葡萄穗霉属和放射毛霉属出现在种植白三叶的土壤中,其分泌的分解酶类与植物纤维和半纤维的分解有密切关系;枝孢属和葡萄座腔菌属存在于紫花苜蓿处理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苹果(Malus pumila)园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尼龙袋法将新鲜的白三叶覆盖和埋置到苹果园中,分别在白三叶降解1、3、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均可使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的多样性除6个月外显著增加、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覆草处理大于埋草,同时,白三叶降解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返园方式间主要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有差异,而导致不同降解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差异的主要是糖类。说明在苹果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而覆盖白三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埋置白三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