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了解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规律及林分更新特征,为其人工林栽培和生态公益林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解析木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量进行测量,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测量林下更新幼苗的密度、地径和苗高,并进行苗高分级,分析黄果厚壳桂人工林林分的更新特征.[结果]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8.82 cm、17.53 m和0.180 m3.胸径和树高在第0~6年生长缓慢,胸径生长快速期在第6~11年,生长量为0.73~0.92 cm/年;树高生长快速期在第7~19年,生长量为0.60~0.97 m/年;材积生长较缓慢,36年生材积平均生长量仅0.005 m3/年,最高连年生长量为0.012 m3/年.人工林林下更新幼苗丰富,苗木平均密度为25.25株/m2,其中以1~2龄苗木为主,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2.43%,3龄及以上各龄级幼苗数量分别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3.50%.高度级在Ⅰ级和Ⅱ级(苗高20 cm以下)苗木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1.20%,Ⅲ级及以上等级的幼苗数量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7.67%.苗龄3年以上或苗高20 cm以上苗木存活概率高.[结论]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较缓慢,特别是材积生长慢及生长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作为常规用材林进行培育,但其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状况良好,林下苗木储备充足,可作为当前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短周期轮伐树种生态公益改造的优良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2.
闫茹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505-507,539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是华北地区典型的寒温性落叶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林下的更新组成、结构及格局特征,了解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林下针叶树更新幼树所占的比例随冠层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林冠层密度的增大,华北落叶松更新幼苗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云杉更新幼苗逐渐增多。华北落叶松更新幼苗呈现相对简单的年龄结构,即以3 a生以下的幼苗为主,5 a生以上的幼苗很少(0~5%);总体上存在年龄结构的缺失现象,缺少幼苗到幼树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兴安岭3块林缘样地,研究兴安落叶松林缘更新的规律,明确其特殊的更新环境和更新效果,为兴安落叶松林缘区域的林木更新以及兴安落叶松更新扩张方向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用7种聚集度指标分析更新木空间分布类型及聚集强度,对比分析3块不同类型林缘样地的更新数量情况。结果表明,从林缘到林内兴安落叶松更新木的空间分布格局,除个别受干扰的区域均匀分布,其他均为聚集分布;林缘区域的更新木聚集度比林内更新木聚集度大;兴安落叶松林缘区域的更新数量比林内多,林缘效应影响兴安落叶松更新的范围在距离林缘20m左右;光照条件好、光照时间较长的南向林缘更新情况较好;森林与不同的群落形成不同的林缘类型,林外土壤水分等条件较好的塔头草地林缘更新情况更好。林缘效应能够促进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不同的林缘类型和林缘方向更新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间伐强度对栎类天然次生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栎类(Quercus)天然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的影响,对河南省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中龄栎类天然次生林实施4种强度(对照:%;弱度:21%;中度:35%;重度:54%)的间伐,2年后调查林下幼苗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更新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弱度、中度和重度间伐下幼苗更新密度分别为3 750、6 187、4 612和4 925株·hm~(-2);更新幼苗种类数分别为3、3、8和16种; Shannon-Weinner有效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 95、1. 31、2. 65和5. 64。弱度间伐林下幼苗更新密度最大而重度间伐林下幼苗种类数最多,表明弱度间伐能提高林下幼苗天然更新密度,重度间伐强度会导致幼苗数量减少,却有利于树种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云杉林是华北地区典型的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以关帝山林区的云杉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密度林下更新组成、结构及格局特征,了解更新规律。结果表明,云杉林下更新幼树随林冠层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上株数明显减少,针叶树更新幼苗的数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少;云杉幼苗的年龄结构呈现连续性,3年生以下幼苗比例为87%~98%,5年生以上的更新幼苗占2%,总体上存在年龄结构的缺失现象,缺少幼苗到幼树的过渡阶段;在冠层密度相对小的林分中云杉更新幼苗的空间变异相对大,在冠层密度相对大的林分中更新幼苗的空间变异相对小,更新幼苗主要呈现随机分布格局,分数维很大,更新幼苗空间变异很复杂,在空间上呈现复杂的斑块分布;灌木株数较多的样地针叶树更新幼苗相对较少,灌木株数较少的样地针叶树更新幼苗相对较多,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4种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留母树择伐更新等4种阔叶林采育更新方式是保护和发展阔叶树种的有效方式。从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角度出发,采用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比较合理有效,保留密度以3 000~3 750株/hm2比较适宜。适时调整林分密度能够促进次生阔叶林的生长。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采取较集约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是有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珍稀植物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群落结构与更新特征,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南方铁杉更新林、成熟林2种典型林分,比较二者的物种组成、种群年龄结构、群落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空间单元结构、物种多样性、蓄积量等数量特征.[结果](1)更新林和成熟林物种组成差异明显,分别为27科45属68种、22科35属52种,其中,更新林的重要物种为南方铁杉、江南山柳(Clethra cavaleriei)、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等,成熟林的重要物种为南方铁杉、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岩柃(Eurya saxicola)等.(2)更新林和成熟林均能完成自我更新,南方铁杉种群年龄结构分别呈倒"T"型和"沙漏"型,前者南方铁杉的幼苗数量是后者的2.6倍左右.(3)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成熟林中第Ⅷ径级以上的植株数量约为更新林的2.5倍.(4)更新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混交度均大于成熟林,而角尺度、大小比数小于成熟林.(5)更新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均大于成熟林.(6)更新林蓄积量为268.3 m3/hm2,成熟林为533.4 m3/hm2;成熟林南方铁杉的蓄积量远高于更新林,分别为268.6 m3/hm2和64.8 m3/hm2.[结论]从更新林发育至成熟林南方铁杉均可完成自然更新,但后者幼苗幼树相对较少,同时,群落结构变得简单化,物种多样性下降,但活立木蓄积量却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香格里拉高山松为例,探讨因子分析在林地更新评价中的应用。分别使用单位面积株数和多指标因子分析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林地更新评价结果,探寻2种方法得出不同评价结果的原因。和传统的以单位面积株数进行评价不同,使用多指标因子分析进行林地更新评价,能够同时兼顾单位面积株数与幼苗长势状况信息,可得出更符合生产实际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带宽(15 m,30 m和50 m)进行带状皆伐,在皆伐地采用5个树种(柞树、红松、胡桃楸、云杉和水曲柳)按照2 000株/hm2和3 300株/hm2 2种更新密度进行人工更新,研究更新幼树的成活率及苗高、地径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更新1年后,50 m皆伐带宽成活率>30 m皆伐带宽成活率>15 m皆伐带宽成活率,2 000株/hm2更新密度下成活率大于3 300株/hm2密度;各皆伐带宽下苗高和地径的生长从大到小依次是30 m、50 m、15 m,2 000株/hm2更新密度下苗高和地径生长大于3 300株/hm2更新密度.  相似文献   

10.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1.
连续3 a对小兴安岭地区低质林验样地内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率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3 a后,3种苗木的保存率无明显差异。3 a内3种苗木的生长率大小次序为:落叶松大于红松大于云杉。在带状皆伐改造模式中,红松在8 m和10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6 m和8 m带宽的垂直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10 m和15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在林窗改造方式下,红松在面积为150到3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面积为25到1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林窗内的生长状况指标均很高,生长效果都较好,无明显差异。根据苗木的生长效果为低质林改造选择合理的改造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强度林火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依据地表可燃物损耗量来判断林火强度,在大兴安岭松岭林区落叶松林混交林火烧迹地选择低强度林火迹地为样地,对低强度林火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3 a连续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低强度林火主要影响森林土壤A层容重,没有对土壤B层产生显著影响;低强度林火燃烧后土壤A层持水量和贮水能力减小,火烧虽然没有改变土壤B层的有机质,但孔隙度相差明显;低强度林火提高了A层土壤pH,随时间的推移土壤pH从6.4恢复到5.4,说明低强度林火对土壤pH影响有限;低强度林火对土壤有机质再分配是有影响的,不单纯地表现为减少趋势,可能更多的是分解;土壤营养元素中以N素最易挥发,火烧后迹地土壤A层全N量下降;低强度林火对速效K含量增加只限于一个生长季.火后Ca,Mg和P的含量的变化结果与K近似.[结论]有计划地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幼苗更新动态,为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128个1 m×1 m样方中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进行连续3年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特征,探究了主要树种幼苗...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不同火强度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演替趋势规律为:杂草丛或灌草丛→白桦山杨混交林→阔叶兴安落叶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中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林的群落演替趋势为:杨桦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轻度火干扰后,对兴安落叶松群落的影响较小,不能改变原有的树种组成,林分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一些旱生物种与中湿生物种的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特征以及与土壤温度、湿度两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我国寒温带地区碳释放及其对地区气候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LI-6400对大兴安岭北部5种主要类型兴安落叶松林(落叶松纯林、兴安杜鹃-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白桦-落叶松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林)的土壤呼吸、呼吸组分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5种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根呼吸(Rr)都具有明显的单峰曲线季节动态,且峰值均出现在8月;平均RS波动在4.71~7.41 μmol/(m2·s)之间,大小依次为樟子松-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白桦-落叶松林>落叶松纯林>兴安杜鹃-落叶松林,且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呼吸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Rh和Rr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Rh表现为樟子松-落叶松林(5.56 μmol/(m2·s))>落叶松纯林(4.64 μmol/(m2·s))>白桦-落叶松林(4.55 μmol/(m2·s))>杜香-落叶松林(4.27 μmol/(m2·s))>兴安杜鹃-落叶松林(3.80 μmol/(m2·s));平均Rr表现为杜香-落叶松林(3.15 μmol/(m2·s))>樟子松-落叶松林(2.98 μmol/(m2·s))>白桦-落叶松林(2.76 μmol/(m2·s))>兴安杜鹃-落叶松林(2.30 μmol/(m2·s))>落叶松纯林(1.97 μmol/(m2·s))。异氧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最大,占61.84%~71.76%,在异养呼吸中,以矿质土壤呼吸(Rm)为主,占土壤总呼吸的46.28%~58.18%,凋落物呼吸(Rl)的贡献只有8.34%~15.57%;Rr的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为28.24%~38.16%。RS与土壤10 cm温度(T10)呈显著正相关指数关系,T10可以解释土壤季节性变化的43.6%~57.0%;但RS与土壤10 cm湿度(W10)的相关性因林型而异。结论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之间差异显著;温度是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阔叶红松林演替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稳定性中存在的N素机制作用,1991年7月,在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海拔740m),应用近几年建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土壤N素及有效形态NO3-N、NH4-N的供应和林木的N素吸收利用状况,对原始阔叶红松林及破坏后形成的两个不同龄级的杨桦林中优热树种林木的N素营养状况及树种间N素营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中N素营养状况及树种  相似文献   

17.
黔中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的经营水平,采用各类临时样地调查和设置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观测相结合,以及调查分析马尾松次生林现有经营管理措施等方法,在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划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的基础上,针对防护林、建筑用材林和纤维刨花板原料林等不同经营目标,初步提出贵州省都匀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的配套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经营马尾松次生林要坚持严格封山,加强护林防火.保留母树15~30株·hm^-2,更新后第2年及时间苗,保留密度为3000—5000株·hm^-2。如经营生态公益林,在林下或林窗补植阔叶树苗木,可不进行幼林抚育、幼林及中龄林间伐和林地施肥。如经营商品用材林,林中空地补植马尾松苗木,连续2~3a每年进行1次幼林抚育,林龄7a时进行强度为30%~50%的幼林间伐,林龄13—14a时进行强度为20%-40%的中龄林间伐,同时进行中龄林施肥,施过磷酸钙1000—1500g·株^-1,尿素150—300g·株^-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退化沼泽湿地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友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烧、放牧和垦殖3 种干扰类型退化森林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样地 调查法和挖掘法对植物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栽植模式对退化沼泽湿地植被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在火 烧干扰湿地中,栽植红皮云杉纯林是最好的植被恢复模式,栽植3 年成活率为89%,其他植被恢复模式的树木成活 率都很低。在放牧干扰湿地中,红皮云杉纯林、落叶松纯林模式和红皮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的造林模式恢复效果 好,3 年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4%、79%、85.5%。在垦殖干扰湿地中,栽植红皮云杉、落叶松纯林模式或红皮云杉与 落叶松混交林的造林模式恢复效果好,3 年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2%、85%、83%。沙棘在3 种退化森林湿地中3 年 成活率均低于36%,不适合在以上的退化湿地中进行培植。因此,在小兴安岭干扰火烧退化湿地、放牧退化湿地以 及垦殖退化湿地植被恢复中,应选择以红皮云杉、落叶松为主的恢复树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锥形量热仪实验法,在50KW/m^2的热辐射功率下,对不同的FRW质量分数阻燃剂对落叶松木材进行阻燃处理和系统的阻燃性研究,结果表明:当FRW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6.87%时,FRW阻燃落叶松木材的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烟比率,比光面积,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等燃烧参数均比未处理材降低50%以上,并且,这些燃烧参数随着FRW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因此,FRW阻燃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落叶松木材的阻燃性和抑烟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火地塘林区人工落叶松针叶日增重,及落叶松叶蜂幼虫的日食量,在建立针对重量生长及幼虫日食量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并演示了特定林分中特定种群为害时叶量的损失过程,结果表明,叶量损失率迅速增长的阶段处于幼虫的4~5龄期,即针叶重量生长的稳定期;由此给出了在不同虫龄期能够确定调查林中虫口密度是否达防治标准的叶量损失率指标值。同时还研究了落叶松叶蜂为害后,华北落叶松枝条生长量及材积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说明,当叶量损失率达50%以上时,枝条年生长减少6.12cm,胸径生长下降16.60%,1981~1992年4次暴发期共减少材积18.50m3/hm2,平均每暴发期净损失达4.625m3/hm2,严重年份损失高达6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