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6个具有速生优势的白桦种源为研究对象,选择天然次生林白桦种源为对照,通过传统的制浆造纸研究方法,探讨了各速生白桦种源之间以及速生种源与对照种源在成浆特性上的差异。成浆性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速生种源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速生种源与对照种源间无显著性差异。速生种源白桦中的六盘山、帽儿山优良种源完全可以用于生产商品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  相似文献   

2.
帽儿山地区10年生白桦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10年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源试验林14个种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树高、胸径、材积和纤维素质量分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各种源4个性状的遗传参数比较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东方红、帽儿山和乌伊岭种源为优良纤维材种源,其纤维素质量分数遗传增益分别为5.29%.9.96%和2.85%,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43.26%,38.07%和36.96%。各种源性状与对应的地理气候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主要受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即白桦生物性状的地理变异的实质是对温度和日照时间的高度适应。聚类分析将14个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种源区、辽东种源区和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种源区。  相似文献   

3.
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火烧强度下白桦枝叶的碳(C)、氮(N)、磷(P)的质量分数和土壤化学属性,分析了不同火烧强度下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火烧强度对土壤与白桦枝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桦叶C的质量分数、P的质量分数和w(C)∶w(N)均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而N的质量分数、w(C)∶w(P)和w(N)∶w(P)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枝P的质量分数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w(C)∶w(P)和w(N)∶w(P)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枝的C的质量分数、N的质量分数和w(C)∶w(N)在不同火烧强度下均无显著差异。(2)白桦枝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属性显著相关(p<0.05),但两者相关关系在不同火烧强度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析施肥对白桦苗期年高生长节律的影响,以30个白桦无性系1年生盆栽苗木为试验材料,利用前期筛选的施肥配方对其分别进行间隔7、14、21 d/次的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自5月1日至9月29日,每隔15~18 d进行1次苗高调查。针对调查的所有苗高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利用方程分别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各无性系的苗高生长曲线模型进行拟合,Logistic根据曲线模型预测的速生期各参数变化规律,分析施肥促进白桦高生长的机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之间、各无性系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施肥处理与无性系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各处理下白桦无性系苗高生长均符合"S"形曲线模型,各处理下及各无性系的Logistic方程拟合系数均高于0.97。由施肥与对照处理下苗高生长模型参数比较可知,施肥显著促进白桦高生长的机制是延长了速生期的生长时间,增加了速生点处生长速度,提高了速生期苗高的生长量及日生长量。3种处理中以处理1效果最好,其苗高实测值较对照提高了62.89%;各无性系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有的无性系喜肥、有的耐瘠薄,而无性系W11、W5的适应性较强,在各种肥力条件下均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5.
白桦种源及繁殖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桦种源和白桦繁殖是近年来白桦研究的重点.关于白桦种源,各理论的观点基本一致;而对于白桦繁殖,一直没有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白桦的分布、白桦种源的研究现状,以及白桦种子储藏、白桦繁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就目前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兴安岭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施氮量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质量分数在生长季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土壤中有效氮素质量分数在7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白桦次生林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质量分数均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氮沉降也显著增加了土壤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氮矿化速率,其中氨化速率的增幅大于硝化速率的增幅。不同施氮处理下,净矿化速率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间的相关性比与全氮质量分数间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从24个油松种源单株采集2年生枝条上的针叶,进行单萜烯组分分析,研究种源综合萜烯组分变异性与地理空间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茨烯相对质量分数在种源间的变异幅度较大,其相对质量分数的差异在油松全分布区范围内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变异趋势。油松种源差异显著,可分为北部类群、中部类群、西南类群和山东类群等4个类群,类群间单萜烯组分分化显著。观察到α-蒎烯、茨烯和β-蒎烯等成分的质量分数与其种源产地经纬度有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3个地点白桦种源试验生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开展多点造林试验是对参试种源进行稳定性分析及生长特性评价的重要步骤。本文以18个白桦种源为材料,分别在帽儿山、草河口、金河3个试验点营建种源试验林,对17年生白桦树高、胸径及材积等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及材积性状在各地点间和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各试验点参试种源保存率分析发现,18个白桦种源在各试验点平均保存率在4.76%~76.55%之间,其中东方红、凉水、长白和乌伊岭等种源平均保存率较好,西北地区种源如六盘山、西宁和天水等保存率较低。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种源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凉水、小北湖、辉南、东方红、露水河、桓仁、天水属于高产稳产型的种源,乌伊岭、帽儿山、汪清、草河口、清源、莫尔道嘎属于高产非稳产型的种源,昭苏、长白、西宁等属于低产稳产型种源,绰尔、六盘山属于低产非稳产型种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桦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白桦良种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秦岭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以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林内优势灌木为白檀、木姜子和胡枝子;白檀和木姜子、胡枝子叶片N的质量分数间存在显著差异,但3种灌木叶片中P质量分数和(质量分数ω(N)∶ω(P))无显著差异;优势灌木叶片N与P质量分数间、P质量分数与ω(N )∶ω(P)间呈正相关关系;优势灌木叶片N质量分数与土壤N质量分数、叶片P质量分数与土壤P质量分数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8个高山松种源4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物量和生长性状,并对各组分生物量的模型进行拟合,初步选出苗木质量较好的高山松优良种源和预估精度较高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高山松各种源的生长性状除Ⅰ级侧根数和侧枝数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间各组分生物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上部分生物量是苗木生物量的主体部分,约占整株生物量的75.60%,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整株生物量从大到小均表现为:西藏波密帕隆藏布江(PL)种源四川宝兴(BX)种源西藏林芝尼洋河(NY)种源四川康定(KD)种源西藏察隅(CY)种源西藏雅鲁藏布江(YL)种源四川理县(LX)种源四川马尔康(MK)种源,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大小顺序则不尽相同;种源间除侧枝含水率外,其余组分的含水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径与各组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均比苗高与各组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加密切,最优模型以地径(D)、地径—苗高(D2H)为自变量的幂函数生物量模型。综合比较发现,西藏波密帕隆藏布江(PL)种源的苗木质量较好,积累的干物质较多,能更好地适应试验地环境,有较大的碳储量和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