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大豆丹豆6号青子叶性状的遗传特点,选用(科丰14×丹豆6号)和(遗1358×丹豆6号)2个杂交组合3个世代(F2、F3和F4代)的种子分离群体,进行了大豆子叶颜色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中,黄子叶与靑子叶种子的分离比率均表现为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推断大豆的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黄子叶对靑子叶为显性,丹豆6号携带1对控制青子叶性状的隐性基因。The genetic behavior of green cotyledon character in soybean Dandou 6 was researched. the green and yellow color cotyledon seed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2、F3 and F4 segregative generations of Kefeng14×Dandou 6 and Yi1358×Dandou 6. The results showed the yellow cotyledon seeds and green cotyledon seeds in two progenies were accord to Mendel’s single gene inheritance model, and a recessive gene control the green color cotyledon in Dandou 6.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合碳酸盐草甸土种植的大豆品种,对8个抗线大豆品种(系)的株高、节数、荚数、粒数、10株粒重、百粒重及产量等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丰豆3号产量最高,为〔(2 839.73±170.44)kg.hm-2〕,与丰豆1号、抗线8号、F003-8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各供试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合供试品种农艺性状及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分析,认为丰豆3号和抗线8号为适于供试地区碳酸盐草甸土生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相似文献   

4.
部分抗SMV大豆品种成株抗性基因对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抗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为试验材料,配制抗×感杂交组合,采用真叶期人工接种SMV鉴定F1、F2植株抗性的方法,研究了抗病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基因对数.结果为Marshall、大白麻、齐黄1号、灌水铁英青、铁丰18含有1对抗病基因,Merit、科系8号、诱变30、Kwanggyo、雷电、S97、吉农5号、吉林21...  相似文献   

5.
大豆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高抗东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4个感病品种(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5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F1代表现为感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感(花叶+顶枯)1抗,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表明二者对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F2代进行鉴定,筛选出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95-5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 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7.
旨在选育抗SMV且熟期适中的高产春播鲜食大豆新品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豆类作物研究室利用具有优异抗性材料‘0118-1-1-2’和‘辽鲜1号’进行杂交,进行了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最新选育出抗SMV鲜食春大豆新品种‘苏奎2号’。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食用品质,并抗大豆花叶病毒南方流行株系SC3和SC7,适合江苏省春播种植。‘苏奎2号’于2016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证书编号2016-1-16)。  相似文献   

8.
大豆有性杂交F2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分析与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用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线2号为母本,以适应性广泛的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合丰25为父本.2003年杂交,2005年种植杂交F1、F2代,通过对杂交F1、F2代的各个性状进行分析来说明各性状的遗传力大小及遗传相关.遗传力的次序为:株高>单株英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分枝>百粒重.各性状与单株粒重的相关系数为:单株粒数>单株英数>节数>株高>分枝>百粒重.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抗线虫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抗线虫大豆品质,指导其生产应用,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抗胞囊线虫品种和密度对大豆品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线虫3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该品种产量最高,品质较好;适合抗线虫9号的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增产明显,品质最好;适合抗线虫322865的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豆丹豆6号青子叶性状的遗传特点,选用(科丰14×丹豆6号)和(遗1358×丹豆6号)2个杂交组合3个世代(F2、F3和F4代)的种子分离群体,进行大豆子叶颜色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中,黄子叶与靑子叶种子的分离比率均表现为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推断大豆的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黄子叶对靑子叶为显性,丹豆6号携带1对控制青子叶性状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