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设施栽培 ,是利用设施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在不适季节或不利条件下的一种现代果树保护地栽培[1] 。在设施中 ,与葡萄生产相关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等进行人为控制 ,所以控制的适宜与否 ,是设施栽培中的关键。1 温度的调控1 1 休眠期内温度的调控 设施葡萄一般在 7 2℃以下需要经过 10 0 0~ 12 0 0小时才能通过自然休眠 ,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 ,设施栽培中必须先满足葡萄的低温需求后再进行生产。实际生产中常在 11月中旬 ,日光温室白天加膜上草帘 ,关闭通风口 ;夜间将草帘揭开 ,并打开通风口 ,使温室内的温度在 7 2…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葡萄生产应用的多数品种为中晚熟品种,早熟葡萄品种和保护地专用葡萄品种较少,并且多为引进品种。这些品种多数产量不稳定,抗病性差,综合性状不理想,不适合进行露地早熟栽培和保护地栽培。近年来,葡萄保护地栽培和避雨栽培方式的兴起,对极早熟、大粒、优质、抗病品种,以及短低温品种需求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新品种选育课题组以此为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3.
碧护在保护地葡萄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辽宁省大连市李官镇是传统的葡萄产区,近几年以塑料大棚栽培为主的保护地葡萄生产发展很快,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保护地葡萄生产仍存在着"休眠期长、生长势弱口感不理想、成熟期偏晚、易受低温冷害侵袭"等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葡萄保护地栽培是一种新型的葡萄栽培方式,生产上主要是小拱棚、大棚和温室栽培。保护地葡萄栽培经济效益高,一般为露地栽培的1.7~3.5倍,因此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品种选择不当,往往产量低、品质差,降低了保护地葡萄栽培的经济效益。因此,品种的选择是关系保护地葡萄栽培成败的关键之一。2011—2013年,我们在长宁镇前苏各庄村进行葡萄保护地栽培试验,对‘乍娜’‘巨峰’‘里查马特’‘凤凰51’  相似文献   

5.
张晓荣 《河北果树》2005,(2):23-23,28
葡萄保护地栽培可改变栽培环境,扩大种植范围,生产优质果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给果农提供葡萄保护地适栽品种以及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了葡萄保护地技术示范栽培。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葡萄促早栽培休眠期和生长期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海娣  张亚红 《北方园艺》2010,(15):177-182
对宁夏银川地区日光温室促早栽培葡萄休眠期至果实成熟期温度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休眠期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延长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低温(0~7.2℃)时数,但夜间应将棚室风口开小或者关闭。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使温室内地温不会下降很快,升温后地温仅比气温延迟1 d达到10℃以上,满足葡萄根系生长和冬芽萌发需求;葡萄初花期至盛花期和浆果生长期至成熟期温室内平均气温分别为16.1~20.0℃、19.9~22.3℃,对于葡萄开花期和浆果成熟期的最适温度来说,气温略低;葡萄萌芽生长期到浆果生长期,日光温室内的最高气温达到29.8~40.4℃,最低气温为3.7~8.5℃,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应注意通风降温,夜间注意保温。  相似文献   

7.
1 葡萄保护地栽培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葡萄保护地栽培是指利用一定设施人为创造适合葡萄生长发育的小气候条件 ,提早 (或延迟 )葡萄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葡萄保护地栽培可延长葡萄市场供应期 ,充分利用土地 ,改变栽培环境 ,扩大种植范围 ,生产优质果品 ,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几年保护地葡萄发展迅速 ,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据统计 ,1 994年全国葡萄保护地面积达 40 0 0hm2 ,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地 ,如辽宁盖州市达 2 6 7hm2 ,河北唐山市达 2 33hm2 。 1 995年 ,河北省滦县棚室葡萄…  相似文献   

8.
利用保护地栽培葡萄,是实现葡萄周年供应的主要措施.露地栽培的早熟葡萄一般在7月中下旬成熟,而利用保护地栽培则可提早到6月上中旬采收,此时正值市场葡萄淡季,上市的葡萄销售价格高于露地栽培同品种的1~5倍.近年来,我国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果农,开始利用日光温室栽培葡萄,但由于对温室葡萄的生长特性掌握不当,有些果农选用品种不当,影响了葡萄的熟期和产量.为了帮助果农正确掌握保护地栽培葡萄的技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特介绍几个适宜于保护地促早栽培的葡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桃树设施栽培中,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调控是栽培成败的关键。1.温度调控1.1休眠期温度调控桃树必须经过冬季低温休眠才能开花结果。所需低温数量是以低于7.2℃小时数计算,称为需冷量。早熟品种需冷量为600~800小时。温室栽培桃树应从落叶后开始观测温度变化,当夜间最高温度低于10℃时,开始扣膜,备好草帘,从11月上中旬开始,夜间揭草帘,开启通风口,自然降温;清晨关闭通风口,加盖草帘,保持低温。当白天气温降至7.2℃以下时,昼夜加盖草帘。如此北方地区12月底至元月上旬早熟品种桃即可满足需冷量,通…  相似文献   

10.
保护地葡萄栽培技术赵文东,王家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熊岳115214)利用保护设施栽培葡萄可提早或延迟果实成熟,扩大其供应期,具有较高的效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保护地葡萄已有相当长的栽培历史。我国葡萄保护地栽培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1.
打破果树休眠的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果树进入自然休眠后,需要满足一定时期的低温,才能结束休眠,萌芽、开花。一般把50%的芽萌动所需要的最少低温(7.2℃以下)累积量,叫做低温需求量,或称需冷量。在热带、亚热带以及保护地栽培的苹果、梨、葡萄及桃、樱桃、杏、李等多种果树中,常常存在需冷量不足,萌芽、开花不整齐的现象,近年来保护地果树生产发展迅速,打破休眠、弥补低温需求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介绍几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打破休眠的化学物质供大家参考使用。1.氰氨化钙(CaCN2) 俗称石灰氮,在多种果树(葡萄、苹果、桃等)上都有提早萌芽的作用。日本早…  相似文献   

12.
浅谈葡萄的保护地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葡萄的保护地栽培邵小杰胡阔庆(山东林业学校泰安271000)(肥城市教委)葡萄的保护地栽培,也称设施栽培,是指用人工设施改变小块土地内的气候条件进行葡萄栽培的生产方式。它可使葡萄提早或延迟成熟,还可扩大葡萄的栽培范围,是葡萄高效益栽培的一种主要形...  相似文献   

13.
葡萄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合葡萄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利用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事葡萄生产的一种特殊栽培方式.我国保护地葡萄的栽培起步较晚,至今仅有20多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园艺研究所从1978年开始以延长生育期为目的,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巨峰葡萄的栽培试验,使巨峰葡萄在当地安家落户.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自1979年开始以塑料大棚、温室和加温温室等为保护设施,在国内首次以促成和延迟为目的,对巨峰葡萄保护地栽培的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温室作为保护地栽培模式的一种,同时也是保护地栽培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几年在辽宁省营口、大连、鞍山等地迅速发展起来.但品种相对较少,以巨峰为主.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葡萄课题组于2001年从河北引进早艳、维多利亚、奥古斯特、粉红亚都蜜等几个葡萄品种进行温室栽培试验,现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1萌芽前管理秋季葡萄采收后667 m2施腐熟有机肥5000~7000 kg,10月中旬完成冬剪,11月中旬前扣膜。扣膜后加盖草帘,以保证葡萄休眠期所必需的低温条件和积温时数,温室内温度不低于-5℃时,没必要揭开草帘。第2年1月中旬至2月初可揭草帘升温,由于春季光照充足,  相似文献   

15.
(二)保护地葡萄的栽培类型保护地葡萄的栽培类型,是根据健芽开始时期的早晚和年内成熟采收茬次来区分的,年内成熟采收一次的,叫做促成栽培;年内成熟采收两次的,叫做促成兼延迟栽培。1.促成栽培在促成栽培中,根据催芽开始时期的早晚,可分为早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和一般促成栽培三种类型。而催芽开始时期的确定,又与葡萄植株的休眠生理和保护地种类及其是否进行人工加温有密切关系。(1)催芽开始时期的确定①葡萄休眠生理与催芽开始时期  相似文献   

16.
50%单氰胺溶液在保护地葡萄上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保护地栽培的葡萄迅速通过自然休眠,一般采用人工低温集中处理或用10%-20%的石灰氮溶液涂抹葡萄枝条等方法。人工低温集中处理会使葡萄植株长期处于黑暗环境中,会对葡萄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的影响;而用石灰氮溶液涂抹则需要长时间搅拌石灰氮溶液使其溶解后方能涂抹,费工费时,使用不便。而单氰胺作为石灰氮的下游产品,可以直接对水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保护地葡萄栽培在我省虽然刚刚起步,但通过几年来生产实践和科研研究看出,保护地葡萄生产将成为我省葡萄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生食葡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二、保护地葡萄栽培品种经过几年保护地葡萄引种试栽,初步从四十几个品种中选出六个大粒型的葡萄新品种,这几个品种共同特点是:粒大、穗大、早期丰产、高产、优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栽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保护地栽培葡萄由于温室、大棚内温度较高、湿度大、光照差,葡萄枝蔓生长较弱,加上密度过大等因素,极易导致灰霉病的发生,这已成为制约保护地葡萄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日光温室葡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葡萄休眠的特点了解不够 为了使葡萄能够安全度过休眠期,河北省中南部一般在11月上、中旬开始对棚室内葡萄进行人工降温,调温方法是:白天覆盖塑料薄膜,同时盖草帘,避免阳光照射升温;晚上外界环境温度低于棚内温度时拉开,并打开放风口进行人工降温,循环重复多日,使棚内温度提早降到7.2℃以下,促使葡萄提前休眠,以备“早睡早起”。葡萄要顺利通过休眠需要一定的低温(即需冷量),要求低温的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许多品种在元旦前后即可完成休眠,此时便可改为白天揭草帘,接受阳光升温(前7天揭开草帘数量要逐步加大,不可一次全部揭开避免升温过快),夜间盖草帘保温,利用日光,人工调高棚内温度,促其开始生长。但有些果农为了增加收入,在11月上、中旬至元旦,在葡萄棚内间作蔬菜,提早扣棚升温,使葡萄不能顺利通过休眠而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必然会影响来年葡萄的生长和产量,此做法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目前葡萄保护地应用大棚、日光温室栽培生产费过高,不易推广的问题。作者于1985~1987年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开展了“简易保护地葡萄栽培的研究”,小棚栽培试验是其中的一项。经过三年的观察表明:小棚栽培可延长生育期23天,增加积温325℃,起到了促进植株生育,浆果、枝蔓成熟的作用。三年生亩产1,847.6公斤,平均株产4.9公斤,经济效益显著,3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并获纯利润亩达2,788元。这项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可在寒地各省农村、城市庭院普遍推广应用。葡萄实行保护地栽培,是寒地独特的栽培技术。但是,由于生产成本高,加之,架杆、棚膜价格不断上涨,又短缺,从而使保护地葡萄栽培面积扩大受阻。为了降低生产费用,容易推广应用,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5年开始研究简易保护地栽培,其中一项采取小棚栽培就是一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