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与生态重建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论述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类型以及生态环境特点,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了该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机制。针对该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现状,提出了喀斯特地区以协调解决人地矛盾,减少生态压力为目标的生态重建思想,并探讨了生态重建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出露造成的成土慢、土层薄、土被不连续、土壤贫瘠等,使土地资源存在本质的脆弱性;在人类胁迫下,土地资源极易蜕变,如土地资源损毁、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存在特殊的脆弱性。土地资源脆弱性使得土地资源易产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开展岩溶石山地区土地资源脆弱性研究。对岩溶石山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岩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形成演化与治理、岩溶生态环境整治与重建均有着重要科学意义与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南岩溶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因具有二元水文结构,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深埋,加上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储水能力低,岩溶干旱严重,水分亏缺仍然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岩溶山区水分运移过程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亟需综合考虑岩性、地形地貌、土壤与岩石分布、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岩溶山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降雨入渗产流规律、水分时空异质性、植物水分来源及适应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以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水分运移过程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岩溶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讨表层岩溶带的水文调节功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坡面、小流域尺度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西南岩溶山区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地貌类型和生态环境特点,分析该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针对该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提出生态重建与发展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恢复和土壤侵蚀过程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演替息息相关。在介绍西南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系统阐述岩溶土壤水分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时空变异性、土壤水分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及土壤水文过程,发现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深入研究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喀斯特石漠化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单洋天  单海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10-5812
以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为对象,分析了主要岩溶含水岩组,岩溶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概况以及与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岩溶地区水资源产业,岩溶分布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对岩溶地区生态保护、恢复及重建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南区岩溶为亚热带岩溶,波兰为温带岩溶,两者在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两地解决岩溶生态环境问题的对比研究表明,虽然两地岩溶环境存在差异,但物种种类贫乏是两地退化生态系统的共同表征,因此植被恢复是解决岩溶环境问题的重要前提,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与发展又是植被恢复的关键。选择适宜的先锋种和关键种是恢复与发展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对于中国西南而言,先锋种应具备石生、旱生、喜钙性等特征,关键种则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耐贫瘠干旱土壤和昼夜温差的变化,在高温干燥的影响下,也能照常进行生理活动;(2)根系要特别发达,茎具有萌生能力;(3)适应钙质土壤。在此基础上,进行先锋群落的构建,最终达到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基本概况、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对当地贫困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只有发展草地畜牧业才是该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水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态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有着深刻的影响.策勒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土地面积大,但水资源缺乏、季节分配不均匀,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影响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是该县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结合该区水土资源利用情况,经过分析,提出能够指导该地区水土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研究为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韦龙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06-4908
介绍了岩溶概况,分析了岩溶地区贫困的原因,并从生态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具体含义、途径及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岩溶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植被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地区,按照植被退化程度的不同,对森林、灌丛、荒草地3种类型分别进行采样,筛选适合的土壤质量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退化,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毛管孔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环境向旱生、贫瘠方向演变。以喀斯特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养分、土壤物理性质等指标定量评判土壤质量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分为3个等级。[结论]植被退化度越高,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养分锐减、土地生产力低下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喀斯特为例介绍了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综述了有效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畜牧业、水产养殖及种植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EM在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岩石裸露,土壤由地表和地下双重空间流失,导致可利用土壤资源少、生态环境恶劣、人地矛盾尖锐、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一系列问题.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作与旅游资源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水土保持基础上挖掘农业的旅游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打造自给自足的休闲农业旅游,转变产业生产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岩溶地区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农业水土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地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该地区农业水土环境、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黑土资源是世界的稀缺资源,黑土带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流转、土地退化问题成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根据实地调研结合资料,分析了东北黑土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即: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保护黑土区耕地,农耕技术上改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吴军年  邢景敏  张后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25-15827
干旱少雨、降雨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与恶化、风沙肆虐、大风天气较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是西北地区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西北地区特色气候环境条件与危废填埋场的封场技术条件,探讨适合西北干旱地区危废填埋场的封场结构技术,适当降低封场排气层要求,提高防渗层、排水层、保护层的布置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封场后的土地利用一建设堆肥场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场等,封场顶布置以中心向四边约5%的纵向坡度,并设置截洪沟和泄洪马道,合理有效地进行填埋场封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8.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有效性、入渗规律、空间变异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土壤水分研究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注重多学科交叉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重视植被对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实现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植被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