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畜牧》2007,(5):50-51
从产期相近的母麝所生双仔麝中选出7头健壮仔麝作为人工哺乳驯化仔麝。经过20d人工哺乳与抚摸驯化,全部仔麝均能接受任意搂抱,在搂抱时不挣扎,呼吸平稳。其生长发育与自然哺乳仔麝差别不大。结果表明,对仔麝施行人工哺乳,再结合抚摸驯化,是驯化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了解圈养林麝仔麝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仔麝肠道寄生虫病防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2014年7―11月,逐月采集四川某林麝养殖场71只1~5月龄的仔麝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麦氏虫卵计数量法和贝尔曼氏法进行检测,观察仔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动态。结果表明:1~5月龄仔麝肠道寄生虫平均感染率:球虫(Eimeria sp.)32.67%、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24.79%、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25.92%、莫尼茨绦虫(Moniezia sp.)2.54%、鞭虫(毛首属Trichuris sp.)0.56%。说明危害1~5月龄仔麝的主要寄生虫是球虫、类圆线虫和肺线虫。  相似文献   

3.
林麝尿石症     
林·麝·尿·石·症王洪永蔡永华(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611830)张化贤沙国润(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林麝是我国名贵药用经济动物。某林麝饲养场从60年代建场以来,每年均有尿石症发生,成为4~6月龄雄麝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将1992~19...  相似文献   

4.
1988年6月和1992年5月,集安市某鹿场先后发生两次鹿肠毒血症。1988年发病63头,死亡41头。1992年发病94头,死亡77头(其中成年雄鹿68头,雌鹿6头,仔鹿3头)。发病率分别为52.5%和62.9%;致死率分别为65.0%和81.9%。现将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猪水肿病是一种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疾病,又名肠毒血症。发病快,病程短,死很快,死亡率高。我县1983一1986年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猪水肿病12249头,因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有8904头,死亡  相似文献   

6.
水肿病是由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后仔猪的多发病,是一种急性肠毒血症,是由毒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以及胃壁、结肠系膜、面部、眼部、头部及全身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很高,可达95%~100%,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死亡,个别呈最急性死亡。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猪水肿病于2001年8月20日~10月20日在怀安县六屯乡、柴沟堡镇两乡镇流行,发病猪多为20~40kg的断奶仔猪。据调查有1326头发病,死亡1185头,死亡率达89.3%;柴沟堡镇某养殖户饲养86头,…  相似文献   

7.
大安市某饲养场是多年从事养猪的国营牧场,每年都注射口蹄疫和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疫苗,未曾发生过流行病。今年5月1日第3群中3头仔猪突然发病,而后除种公猪群外相继都发病,用抗生素不见效。发病83头,发病率32.5%,死亡29头,死亡率34.9%。  相似文献   

8.
选择温顺、母性强的母麝所产双胎仔麝12头,分为3组,每组4头,采用抚摸搂抱的驯化方法,分别从1、10、20日龄开始驯化,比较不同日龄仔麝的驯化效果。结果表明,仔麝日龄越小,驯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断乳方法对断乳仔麝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对比的方法,将12头仔麝分为离圈断乳组和留圈断乳组,观测两种断乳方法对断乳仔麝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对留、离圈断乳仔麝各行为反应进行t检测。结果表明:焦躁游走、鸣叫、跑跳等不安行为反应,离圈断乳仔麝比留圈断乳仔麝时间长;日摄食量,离圈断乳仔麝比留圈断乳仔麝少;体重增长,离圈断乳仔麝比留圈断乳仔麝少。直至断乳20 d,留圈断乳仔麝与离圈断乳仔麝体重开始趋近,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留圈断乳更适合断乳仔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Cl.Welehii)在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病畜死后其肾易软化,因此又称为“软肾病”。这种病发生于小牛较少见。2007年6~7月间,河北省某奶牛场12~16月龄的小牛群先后有7头发病,死亡5头,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小牛肠毒血症。  相似文献   

11.
1979年3月,某解放军猪场窜入一头狂犬病患狗,连续咬伤初产土种母猪三头,于46~60天发生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经对症治疗均无效而死亡。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在猪群中,发生一种以体温升高、狂暴不安,乱咬、乱叫,最后沉郁而死亡的疾病。临床表现:1980年4月先后有二头怀孕母猪和一头带仔母猪发病。病初患猪吃食停止,喜卧地,体温40.8℃~41℃。1~2  相似文献   

12.
猪水肿病又名肠毒血症,是一种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疾病,是发病快、病程短、死得快、死亡率高的一种疾病。我县自六十年代初开始发现,到七八十年代已传染及全县各地,近几年来发展趋势更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3~1986年患水肿病的猪共有12249头,因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有8904头,死亡率达72.7%。三年来我们站共治疗了832头水肿病猪,治愈了342头,治愈率达41.1%。这是十种治疗方案的平均治愈率。个特治疗方案如氯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0日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疾病.经诊治,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0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梭菌性肠炎,主要发生于1周龄的仔猪,1—3月龄的仔猪也有发生。是一种排血色稀便、肠坏死和死亡率高为特征的仔猪肠毒血症。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猪水肿病是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小至数日龄,大至数月龄都有发生。但两种疾病合并爆发,颇为少见。我场良种站于2日内发病达100%,1.5—2.5天内死亡54.5%,2.5—7天内死亡63.1%,其中仔、幼猪死亡率达100%。兹将本病的发生、症状、剖检及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障麝在春、夏、秋季节采食不酸败,冬季不冻结的精饲料问题,需开发麝适口性强而质优的颗粒饲料。选择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体况正常的雄性林麝28头(3-1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投喂颗粒饲料)与对照组(投食原有饲料)两组,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林麝对颗粒饲料一般在13 d内就能适应,且随颗粒饲料品种的适口性好坏而有所变化。试验期内,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林麝体重、产香麝平均产香量和麝产香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麝发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1仔鹿发病情况仔鹿顽固性下痢多发于体质较弱的20日龄以内的仔鹿,其病情较缓,不易好转;7日龄以内的仔鹿很快死亡,症状不明显;30日龄的仔鹿也发生下痢,呈周而复始状,最后因各器官病理变化导致仔鹿死亡。2009年,塔城市某鹿场47头仔鹿患顽固性下痢,先后用止泻药、抗菌药、解毒药等药物治疗均不见痊愈,并且复发后下痢更严重,死亡36头,死亡率达76%。2010年,32头仔鹿患顽固性下痢,改用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雅安地区仔猪水肿病调查与防治项目成效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仔猪水肿病是由于多种外因和饲料中缺“硒”所诱发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病原是溶血性大肠杆菌。仔猪水肿病于1992年在我区名山县的5个乡村首次发生,1993年在全县流行。据168个疫点统计,年内产仔猪66837头,发病11138头,发病率16.7%,死亡5802头,致(病)死率52.1%,同年,地县畜牧局4名高中级兽医师和邀请川农大动科院两名教授去新店、百丈镇调查,在疫点逐访29户饲养母猪的农民,半年产仔猪226头,发病率80.5%(182头猪发病),病死仔猪141头,病死率为77.5%。有9户农民的仔猪发病死亡率达100%。同时剖解9头病死仔猪,采病料作实…  相似文献   

18.
鹿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 ,病的发生是由于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引起。魏氏梭菌根据毒素 -抗毒素中和试验分为A、B、C、D、E五型。每型产生一种主要毒素 ,一种或数种次要毒素。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疾病。1 流行情况宁夏中卫某鹿场原有 32头麻鹿和梅花鹿。 2 0 0 1年 6月 ,从甘肃某鹿场调入 4 5头两种鹿 ,8月中旬 ,又从该鹿场调入 79头两种鹿 ,使该鹿场鹿群数达 15 6头。从 6月份鹿场调入鹿群后不久 ,在鹿群中有不同年龄的鹿发生症状相似的病 ,最急性无任何症状突然发病 ,多在 4…  相似文献   

19.
l、发病情况。四川省南充市某猪场一头太湖母猪出现猪瘟临床症状,3d后该猪又表现猪肺疫的临床特征,8d后该场共有122头猪发生类似病状。有的使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有的使用抗生素无效,全场发病猪死亡78头,病死率为63.9%;全场死亡率为22.3%,其余猪只用猪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疫苗紧急免疫,5~7d后该场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1 发病情况 1998年秋季,肃南县马蹄区某乡放牧的牦牛相继发生以腹胀、拉稀、颌下水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并伴有大批死亡。较为严重的某村饲养牦牛568头,发病235头,发病率41.4%,死亡64头,死亡率11.3%;牧民赵某饲养牦牛45头,发病40头,发病率88.9%,死亡11头,死亡率24.4%;王某饲养牦牛63头,发病51头,发病率80.9%,死亡7头,死亡率11.l%。2 病因调查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低洼牧地和沼泽地带,流行感染季节多在夏秋两季,气候适合肝片吸虫卵的发育。该地海拔高度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