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信使     
《中国禽业导刊》2004,21(10):42-4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环保型、可持续型农业新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和我国的多个省份得到应用和推广。为推动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稻鸭共作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受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委托,由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镇江市科学技术局、镇江市农林局承办的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将于2004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在中国镇江召开。这将是历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以来参加国别和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为便于国内外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的交流,现向国内外征集有关论文,以便于编辑会议论文集。请论文作者在2004年6…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鸭生理学行为学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被誉为亚洲共同的技术、卓越的环保农业技术。稻鸭共作,鸭是关键。日本的稻鸭共作农户、学者,围绕鸭的生理学、行为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中科学、合理利用鸭的役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日本对鸭生  相似文献   

3.
2月,第18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日本静冈召开。日本稻鸭共作协会的会长万田正治先生,为照顾生病在床中的夫人,决定辞去会长职务,并表示将继续为稻鸭共作的发展尽心尽力。万田先生对日本乃至中国、亚洲的稻鸭共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万田夫人不光是支持万田先生稻鸭共作的研究,而且为稻鸭共作特别是《合鸭通讯》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向万田夫妇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4.
2007年,亚洲稻鸭共作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本文概要介绍2007年国内稻鸭共作取得的进展,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水禽生产大国,近年来稻鸭共作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南北稻区的多个省市都开展了稻鸭共作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他介绍了日本“稻鸭共作”的先进技术,并对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国际稻米年”。如何使稻农增收,提高稻米食品的安全,是国际稻米年的主题。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水禽的可持续生产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亚洲许多产稻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于2004年7月18日-22日在中国镇江市召开,体现了中国在稻鸭共作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勃勃生机。本次研讨会为历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参加国家、地区、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中国、韩国、日本、越南、泰国、香港、台湾、俄罗斯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就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现场考察,处处洋溢着人们对于生态种养的热情。为此剪影会议实况,以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生态农业技术,这项技术已在亚洲多个产稻国推广应用。现行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而零日龄放鸭,是指鸭苗出雏羽毛干后的当日,不经育雏、不经驯水,直接将鸭苗放入稻田的一种全新的放养技术。零日龄放鸭是稻鸭共作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和亚洲稻鸭共作技术推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们在遭受药残毒残和洪水天灾的劫后余生中,对于生态平衡的体验尤如久旱逢甘霖般殷切,激励人们……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推广在亚洲。中国有比日本更好的稻鸭共作的推广基础与条件,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中日农业科技持续合作交流,是镇江稻鸭共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013年7月12—18日,应国家稻鸭共作基地的邀请。日本全国稻鸭共作协会会长岸田芳朗来江苏镇江交流。8月12~16日,应河南省濮阳市外国专家局的邀请,日本全国稻鸭协会会长、日本商科大学岸田芳朗教授、日本农文协张安明博士、国家稻鸭共作引智力示范推广基地首席专家沈晓昆一行三人,来到产粮大省河南范县、原阳县进行讲课、考察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是“亚洲共同的技术”是一项卓越的、生态的、环保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和我国的多个水稻产区应用推广。但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鸭苗从孵化场运至农家后要经保温育雏、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这对于长期农牧分离、缺乏养鸭经验的稻农来说,是一件吃力而麻烦的事,不是鸭苗育雏的技术掌握不好、就是鸭苗的驯水未能做好,导致鸭苗体弱,放入稻田后成活率低,直接影响了稻鸭共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零日龄放鸭的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是“亚洲共同的技术”,是一项卓越的、生态的、环保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我国的多个水稻产区应用推广。但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人稻田,鸭苗为7~14日龄。鸭苗从孵化场运至农家后要经保温育雏、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邮鸭和绍兴鸭的稻田放养试验,获得不同品种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适宜的放养密度,以及常规稻作、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放养密度越小,收捕时鸭平均体重越大。放养密度越大,收捕时每公顷产鸭总重越大。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要多4~5倍。高邮鸭50 m~2/只的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40 m~2/只、60 m~2/只稻鸭共作经济效益好。绍兴鸭40 m~2/只的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50 m~2/只,60 m~2/只经济效益好。高邮鸭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绍兴鸭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略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10多年与日本持续不断的交流合作及国内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断消化、吸收、创新、集成,“稻鸭共作”技术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有机稻米生产的主要模式.本文仅就引起“稻鸭共作”发展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及其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田养鸭,完善于日本,发展于亚洲。稻鸭共作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农牧混合的生态型农业技术。本文就稻鸭共作技术的优点及其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农业和家禽业的生态化生产典范,在亚洲国家蓬勃发展,在中国各地也如尖尖竹笋,坚强破土,茁壮成长,生机盎然。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后代的产业和事业。6月底,沈晓昆先生告诉我去韩国参加“第五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的消息,遂托其采集会议的有关情况。现发表于后,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国内各地稻鸭共作的详细情况,本刊记者对有关省市代表进行了采访调查。江苏的稻鸭共作——硕果累累记者:请沈处长简单介绍一下丹阳稻鸭共作的情况。沈处长:2000年3月和8月,丹阳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是一项有利于生产有机稻米、无药残鸭产品的生态种养方式。上月,日本稻鸭协会会长、日本稻鸭共作创始人古野隆雄先生及夫人又一次来到中国,对我国新疆、广东、江苏镇江等地的稻鸭共作进行了考察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2000年,镇江成立了水禽研究所,几位有志于水禽研究的农业科技人员走到了一起。十年过去了,水禽所在水禽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该所的研究特色介绍如下。1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稻鸭共作是一项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人民共同的技术。现代水稻种植不用化肥、农药、除草  相似文献   

20.
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3,25(12):8-11
1"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 1.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粪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