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aeorientalis)现存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由于长江生态环境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2001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夹江水域成功构建了迁地保护江豚繁殖种群,并且2003年以来共有6头小江豚出生,目前其个体数量为11头。为加强对该迁地保护种群的有效管理,采取了夹江环境整治、鱼种结构调整和豚类疾病防治等措施,同时还开展了半自然夹江水域的江豚行为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目前建群者为11个个体,均来自安徽铜陵江段及其繁殖的后代,缺乏与其他江段的江豚进行个体交流,现有迁地保护群体的代表性不够;(2)在夹江中出生的部分个体即将参与繁殖,存在近交衰退的风险;(3)夹江中迁地保护群体非常脆弱,在2008年初的极端冰冻雨雪灾害条件下,1头即将分娩的母豚死亡;(4)由于受夹江整体环境的限制,迁地保护种群数量的扩大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以下的保护和管理对策:(1)建议从长江其他江段补充个体到夹江中,或者和其他豚类保护单位进行江豚个体交流,以完善迁地保护群体的代表性;(2)加强对该群体的繁殖管理,防止近交衰退的发生;(3)选择通江河段,建立新的迁地保护基地,以防止极端气候条件的再次发生而导致迁地保护行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6月下旬,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技术支撑单位,例行开展西江夏季综合考察,考察研究内容包括水环境、鱼类等水生生物、长江江豚、环境DNA、环境微生物等。在为期一周的考察过程中,考察团队在管护基地至大坝上口水域多次发现新生幼豚,这是继2018年保护基地首添"新丁"后,连续第二年发现新生幼豚。自2016年11月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正式建立以来,已连续两年发现有幼豚出生,表明前期分批引入的长江江豚迁地群体能够适应西江的水域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正常栖息和繁衍;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保护区的管护成效。  相似文献   

3.
网围内长江江豚群体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先后三次将捕捉到的长江江豚群体,置于干流江豚经常栖息活动的水域内,对其野生行为习性进行了网围观察,累计观察42天。本文根据观察记录,对江豚的集群、抚幼、捕食、性行为、玩耍、利它、避害、歇息等行为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本项研究不仅有利于江豚的保护和饲养,亦可为白鱀豚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0月24日是第八个国际淡水豚日,湖北监利何王庙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喜迎国际淡水豚日。上午9时,何王庙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李春盛带领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协巡队员沿保护区水域自下而上开展宣传活动,向保护区周边渔民、钓鱼爱好者发送保护长江江豚宣传单,向他们宣讲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知识,营造了爱豚护豚、关  相似文献   

5.
李英文  林浩然 《水产学报》1990,14(2):170-170
白鱀豚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景最少的濒危物种,我国将它列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今年3月14日,在长江下游靖江段罗家桥外,发现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死亡的白鱀豚一头,经渔政部门监督打捞后,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收为标本。鉴于白鱀豚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我国正在长江各有关江段建立白鱀豚生态保护区。为此,我们提供该头白鱀豚测定的主要生物学指标,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华元渝  陈佩薰 《水产学报》1992,16(4):322-329
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河段,受葛洲坝枢纽和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的影响,水流速增大、河床下切、床面粗化,洲滩渚汊并流,破坏和恶化了白鱀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引起白鱀豚分布区向下游退缩。1986年作者调查时,白鱀豚分布区上限尚在离葛洲坝下50公里处的宜都河段;而1991年已下移至距坝下160公里处的沙市河段。同时,藕池口-城陵矶河段(158公里)内白鱀豚分布密度逐年变稀,已从 1986年时的 3.67公里/头锐减到 1991年的10.36公里/头。白鱀豚种群规模小,虽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但人类活动仍严重危及该物种的生存。随着人们进一步开发利用长江,新的水利工程还将兴建,亟待来取相应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白鱀豚是现在生存的最原始的淡水豚类之一。最早出现在大约距今2000万年的中新生代,是比大熊猫还古老的“活化石”,居江河的白鱀豚是回避了海生高等齿鲸类的竞争而幸存的孑遗物种,是研究鲸类演化发展的宝贵材料。在仿生学研究上也有重要意义。白鱀豚已被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白鱀豚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白鱀豚科。体呈仿锤形。吻突极狭长,约占体长的1/7。上、下颌前段均略上翘。呼吸孔为一纵长圆形凹隙,位于头顶偏右侧。眼很小,位于头侧口角后上方。耳孔细小,位于眼后稍下方。背鳍  相似文献   

8.
白(ji)豚是现在生存的最原始的淡水豚类之一。最早出现在大约距今2000万年的中新生代,是比大熊猫还古老的“活化石”,居江河的白(ji)豚是回避了海生高等齿鲸类的竞争而幸存的孑遗物种,是研究鲸类演化发展的宝贵材料。在仿生学研究上也有重要意义。白(ji)豚已被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9.
李平 《畜禽业》2006,(4):14-15
家禽种质资源是家禽育种的原材料。通过近几十年来对家禽种质保护、利用的研究,形成了以普查为基础,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实行属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加强种质资源利用等方法,有效地保存了现有的家禽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5月9日,农业农村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位于珠海市长隆海洋王国的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开展2021年长江江豚保护暨科普宣传主题活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出席活动。长江江豚是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种群极度濒危,仅约1000余头。为利用长江"十年禁渔"重要窗口期,有效降低长江江豚群体相对集中的风险,进一步完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网络,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11.
长江天鹅洲故道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周围无工业污染,水质条件好,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是鱼类繁育的优良场所。近年来,由于长江水环境的恶化,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对象的珍稀动物白鬻豚濒临灭绝,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天鹅洲故道建立白紧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故道里生活着20多头江豚,生长良好,而且已经实现了正常的繁殖,为放养白紧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2009,(3):68-69
最近,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同完成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项目被评为2008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也是一头江豚宝宝一周岁的生日。2016年5月22日凌晨3点30分,在天鹅洲保护区,一头长江江豚顺利分娩。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发起,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易湖北、网易公益及凤凰新闻  相似文献   

14.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学名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属于鲸豚类的海豚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我国海洋鲸豚中惟一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5.
河豚鱼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误区一:河豚鱼是一种鱼的名称一般老百姓都认为,河豚鱼是一种鱼,事实上,河豚鱼不是一种鱼,而是一类鱼的总称。广义上河豚鱼指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总目、豚形目中箱豚亚目、鳞豚亚目、翻车豚亚目、豚亚目中所有种类河豚鱼的统称,狭义上的河豚鱼是指与我们的食用、文化、历史密切相关的一类带毒却又味道鲜美的经济鱼,主要集中在豚亚目中的豚科和刺豚科。河豚鱼有某些共性,大多数河豚鱼为特有的豚形,体表有白点或白斑。所有的河豚鱼都带有河豚毒素,一部分河豚鱼肌肉中所含河豚毒素较低,河豚毒力<10MU,通常称之为无毒级别,经安全加工后可…  相似文献   

16.
白■豚 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是一种古老的淡水豚。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专家陈佩薰预测,白■豚目前仅存200头,其种群数量仍在进一步下降中。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白■豚的洄游、分布影响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17.
<正>高道斌(奉献奖)高道斌,1977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淡水养殖专业,出于对长江豚类的关注和热爱,1992年调入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从事长江豚类的保护与科研工作。高道斌在艰苦的岗位上投入全身精力,积极钻研,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做一名豚类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引起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科学利用湿地洲滩的建议,通过湿地恢复治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7,(5):108-109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国际鸟类保护旗舰物种。目前,外伤是引起朱鹮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朱鹮受伤后的治疗与护理对朱鹮的救护与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将对1例四川朱鹮人工迁地保护种群奠基个体的胫跗关节异位的诊治过程进行详细报导,旨在为日后朱鹮同类型的伤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24日是第8个国际淡水豚日。作为我国唯一的淡水豚类,长江江豚的保护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时隔5年后,国家农业部在11月再次启动对长江江豚的科考活动。据悉,长江江豚是目前我国内陆水域存活的唯一水生哺乳动物,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的种群数量在1000头左右,种群状况极度濒危。5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