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谁是爹地     
周荣华 《百姓》2007,(4):32-33
密西根州的男人,当他证明自己与他的儿子没有血缘关系后,他仍奉命直接向孩子的生身父亲寄孩子的生活费,因为孩子的生身父亲被承认为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的母亲离开了她的继夫,而将孩子留下了。留下的孩子谁来抚养呢?  相似文献   

2.
成全一棵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打算把它们栽在自家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上分析,从小由父亲带养时间多的孩子智商更高,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父亲照顾孩子的优势可能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制订计划上。父母谁都想孩子成材,但当父亲愿意承担更多教育责任时,他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往往有更强的目的性。不少母亲虽对孩子也有较高期望,但在实施教育中,她往往显得无计划。2.在教育内容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方面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  相似文献   

4.
童年的秘密     
我们姐弟三个,分别出生于1975、1978、1980年,用母亲的话说"就跟梯子磴儿似的".小时候,我们家和村里别的人家一样,都很穷.其实,当年自己也没觉得有多穷,也没觉得生活有多委屈,童年时光一样的丰富多彩,一样的快乐. 上小学前,我的任务主要是看孩子.我看的孩子自然是小我五岁的弟弟.父亲是瓦工,常年干他的老本行,母亲伺弄家里的七八亩农田.弟弟是唯一的男孩,又最小,做父母的自然会偏心一些,拿铁勺子给他摊鸡蛋吃便是其中一种贴补.  相似文献   

5.
正母亲节前夕,给远在山东的三哥打了个电话,非常凑巧,母亲就在他身边,于是把电话给了母亲,我和母亲聊了一些家里的事情。放下电话后不禁心绪难平。给母亲打电话是件特别纠结的事情。不听听老人的声音感觉不放心,但是母亲耳聋,一句话我总是要反复说,母亲也是反复问,往往有时答非所问,让人啼笑皆非。母亲已经83岁了,头脑特别清醒,她知道自己接听电话不方便,所以也就问问我工作和孩子的事情,再就说家里一切都好,说着就想挂  相似文献   

6.
心里有眼睛     
《北京农业》2012,(26):47
正有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十分喜爱钓鱼,可是却从来没有钓到过一尾大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又来到湖边钓鱼。放好鱼线,安好鱼饵,一次次地将鱼线抛向湖水中。湖面十分平静,他和母亲守在那儿,等着鱼上钩。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条鱼上钩。  相似文献   

7.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  相似文献   

8.
捍卫尊严     
刘朱婴 《百姓》2002,(12):4-7
生活过不下去了,就出门打工 周燕春是江西黎川县人.讲起自己的名字,他说:"我生下来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有一只燕子飞到我家的厅堂里,母亲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记住春天,像燕子一样永远生活在春天般的日子里,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正>相传夏商时,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因生儿子时留下瘀血腹痛之症。孩子长大后,为母亲到处求医问药。一天,来个采药人说能治好他母亲的病,但要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家里穷得根本没法支付这么高昂的费用。聪明的孩子便悄悄尾随采药人,找到了能医治母亲病的药材。母亲喝了这  相似文献   

10.
杨精凯 《中国农垦》2011,(10):78-79
"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犹如党希望他所有的孩子——全体党员都是优秀党员,都是创先争优标兵。如果我们各方面都做到优秀,为党争光,这就是给伟大的母亲——党最好的礼物。"这是古里农场一队优秀共产党员付洪波同志在今年七一表彰大会上发自肺腑的一番讲话。苦难中感悟党的似海恩情付洪波今年50岁,是一名有2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党深厚的感情源自苦难的童年。1961年他出生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徐村,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人人都挨饿,树皮和野菜都吃不饱。3岁那年,又赶上1964年一场大水,父亲被淹死,第二年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1999,(9)
离婚对孩子的打击主要是情感的失落。父母任何一方的离去,在孩子心里都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因此,离异的父母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爱的言行去抚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相信父母依然爱他 (她)。这需要已经离异的父母双方的合作。当然,一对曾经有过许多恩怨的夫妻,要在离婚后合作显然是很困难的事。但为了孩子,彼此应该有最大的克制和宽容。不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应被视为离异双方的道德戒律。如果让孩子听到你恨他父亲(或母亲)的话,是对他心灵的伤害。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是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存折     
李晓 《农家科技》2013,(10):80-80
“孩子,快点寄钱回来,妈妈需要一件冬衣了;孩子,把钱寄回来吧,爸爸需要一个电视机。”这是一位母亲的唠叨和催促,不到20岁的儿子,远在东京闯荡,苦苦维生。 几乎每个月末,母亲就要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寄钱回家,说家里快断粮了。妈,您怎么这么急啊。在电话里,他有些烦躁了,对母亲也开始躲避起来。他暗暗埋怨母亲心狠,不知道儿子谋生的艰难。有一年,母亲的生口到了,父亲要他回家,他没有回去,他怕面对母亲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成长     
母亲栽完其它小树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的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载下吧!”孩子的手里拿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的站在母亲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望和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了点头,就算它长不成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14.
于瑞 《新农村》2007,(11):32-32
阳阳由于贪玩,好几次忘了做作业,当老师检查作业时,他便谎称自己的作业本丢在家里。老师家访时,问阳阳的母亲,孩子是否做作业了,阳阳的母亲怕丢面子,也撒谎说孩子做了,说还自己曾为孩子检查过作业,只是不知作业本放在何处。阳阳的母亲怕丢面子而撒谎,显然是为孩子护短。现实生活中,护短的家长还是不少见的,如有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其家长矢口否认;有的孩子上学迟到,家长为其寻理由找借口,不是说家中的钟表不准就说孩子的自行车坏了等等。这种护短,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虽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正>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以后,假如一味地让孩子忍让,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的性格会越来越懦弱,但教孩子还手又怕孩子性格越来越暴躁。其实,忍让要有度;还手,也要有讲究。一、懂得谦让并不等于忍让我们教育孩子懂得谦让是对的,但让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让,这就不是谦让了。当孩子大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他打我,我就打他!"这时,我们要蹲下来跟他好好的沟通了解他的感受、想法还有他的情绪,是生气还是委屈。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谦让并不等于忍让。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2006,(8):25-25
一个可爱的孩子走了,他是溺水死的。他出门的时候,对正在烧中饭的母亲说,他要到同学家复习功课。谁知他走出门后,就永远回不来了。那天,他和同学做完了功课,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去河边玩耍,却不知为何掉入了河中。等到有人发现,他们已在静静的河里躺了很久了。孩子的父亲母亲在河边哭天抢地,但一切都晚了。孩子打捞上来,发现他紧紧地抓着同学的手。他的父亲用了很大的劲也无法将他们分开。记者来了,注意到了这个情节,他判定孩子是救同学才死的,因为他拉着同学的手。这是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报纸第二天就刊出了这则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县的人…  相似文献   

17.
<正>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特别忙。自从有了小孩后,母亲就从乡下来照看孙子。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白天孩子就由她照看,下班以后我和妻子轮换着照看。母亲晚上有时候看电视,有时候给孙子做鞋子或做衣服,很少出门。最近半个月,母亲吃过晚饭收拾完碗筷,急忙换上我给她买的功夫鞋便匆匆地出门了。起初谁也没有在意,后来妻子问我:"老妈这几天每天出去干  相似文献   

18.
不要把意愿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  相似文献   

19.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特殊照顾,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长大后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给孩子很多零花钱。这样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私生子,因为父亲作为一个占卜者无法养活他,母亲不得不嫁给已经有了11个孩子的男人。11个孩子加上他,继父的境况可想而知。他的童年,泪水远多于欢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