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牧草与花生在"5+6"套作的情况下,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花生的百果重、单株饱果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多年生黑麦草与鸡脚草对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套作能够使禾草的光合能力、产草量和饲用价值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紫花苜蓿、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和苇状羊茅等五种多年生牧 草与花生在“5+6”模式套作情况下生长特点以及对饲草生产的影响。花生与禾草的套作能够 极显著地促进禾草的分蘖(11.01%-14.26%)(P<0.01),显著增加其叶面积指数(4.62%- 6.37%),(P<0.05)三种禾草的产草量分别提高了8.2%、8.1%、9.3%。花生秧与禾草混合 调制后,饲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得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提高,而粗纤维含量却明 显降低。紫花苜蓿和花生套作能够提高牧草产草量5.8%,豆科牧草与花生秧混合调制以后, 粗蛋白、粗纤维以及钙和磷的含量明显下降,粗脂肪得到了极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紫花苜蓿、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和苇状羊茅等五种多年生牧草与花生在“5+6”模式套作情况下生长特点以及对饲草生产的影响。花生与禾草的套作能够极显著地促进禾草的分蘖(11.01%~14.26%)(P〈0.01),显著增加其叶面积指数(4.62%~6.37%),(P〈0.05)三种禾草的产草量分别提高了8.2%、8.1%、9.3%。花生秧与禾草混合调制后,饲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得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提高,而粗纤维含量却明显降低。紫花苜蓿和花生套作能够提高牧草产草量5.8%,豆科牧草与花生秧混合调制以后,粗蛋白、粗纤维以及钙和磷的含量明显下降,粗脂肪得到了极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解析"桑树套作马铃薯和红薯"(Ms)与"桑树套作蚕豆和黄豆"(Md)2种桑园一年二熟制套作模式下的植物群体光能竞争机制,有助于通过技术措施提高桑园种植植物复合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单作桑园(CK)与2种套作模式桑园内的微气候特征、桑树的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等,结果表明:Ms和Md套作模式一定时期内可提高桑园内的CO_2浓度(Ca)、降低桑园内的温度(T)、提高桑园的环境湿度(RH);单作和套作模式下的桑树均有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日均值大小依次为CK、Md、Ms;CK模式的桑树冠层叶面积指数(LAI)、消光系数(K)、吸光度(R)均显著大于Md和Ms 2种套作模式(P0.05)。试验结果表明,2种桑园套作模式对桑树的正常生理和生长有一定影响,应加强套作桑园的肥水管理,减小桑树与套种作物的营养竞争;从增加桑园综合效益考虑,桑园适宜采用Ms和Md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甘蔗套种豆科牧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甘蔗与不同豆科牧草套作的产量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甘蔗与多种豆科牧草具有良好的共生性。从饲用角度考虑,甘蔗套种豆科牧草,不仅可以改善饲草的营养价值,而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饲草产量和质量。最适宜与甘蔗问套作的豆科牧草有新罗顿豆、银叶山蚂蝗和距瓣豆。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 :三种禾本科优质牧草在与花生“5 6”套作的情况下 ,不但禾草的产草量提高了 8 1%~ 9 3 % (P <0 0 1) ,而且花生秧与禾草混合调制成青干草后 ,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和鸡脚草的粗蛋白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7 46%、6 98%和 7 5 8% (P <0 0 5 )。粗脂肪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2 8 1%、2 1 4%和 13 2 % (P <0 0 1)。粗纤维含量和对照相比分别下降 12 1%、13 1%和 14 5 % (P <0 0 1)。  相似文献   

7.
蕉藕生长期长,抗逆性强。通过对其栽培模式的研究,表明:在常耕地中,蕉藕+玉米套作与红苕+玉米套作、蕉藕净作与红苕净作,其亩产干物质的量在相应模式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玉米+红苕套作、红苕净作的消化能明显高于玉米+蕉藕套作和蕉藕净作;在非耕地中,蕉藕净作的干物质、消化能反而明显高于红苕净作的千物质消化能。因此,在常耕地中,宜采用红苕+玉米套作,在非耕地中宜采用蕉藕净作。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农民和出口花生原料生产企业搞好2007年花生生产,控制乙草胺使用,减少其残留,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提高花生产量与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对日出口,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农民收入,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于4月7日联合在烟台市召开了“出口花生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山东省花生生产大县植保站负责人、出口花生原料重点生产企业负责人和日本日中经贸中心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苜蓿-玉米套作搭配方式,构建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不同处理的产量、竞争关系、透光性和叶夹角及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最佳的苜蓿-玉米套作模式。结果表明:苜蓿-玉米间距30cm、玉米种植2行的处理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从苜蓿种植第2年开始此模式下套作总产量较玉米单作平均提高8.6%;灌浆期套作玉米的中层透光率和底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125%和109%,三茬苜蓿底层透光率较对照增加了56.2%,但是四茬苜蓿中层和底层透光率均低于对照;套作处理玉米穗位上叶夹角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合理的苜蓿-玉米套作模式有利于两种作物的种间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玉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相似文献   

11.
以马铃薯中薯5号(早熟,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套作行比,研究大田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对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两品种PAR、可溶性蛋白含量(SPC)均呈下降趋势,中薯5号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因行比而不同;米拉MDA、CAT呈下降趋势,SOD相近,Pro、POD的变化因行比而不同。套作降低了两品种SPC,提高了两品种Pro、SOD、POD。中薯5号PAR套作低于单作,MDA套作高于单作,CAT块茎形成期低于单作,块茎增长期高于单作;米拉PAR套作高于单作,MDA、CAT套作低于单作。两品种套作PAR和CAT 3∶2行比高于2∶2行比,SPC相近,其他生理指标因生育时期而不同。套作降低了中薯5号的光环境,提高了米拉的光环境,3∶2行比光环境优于2∶2行比。套作条件下米拉的耐荫性比中薯5号更强,两品种3∶2行比套作比2∶2行比套作耐荫性更强。光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理特性的变化,并使套作马铃薯块茎产量显著降低。中薯5号和米拉2∶2行比套作LER分别为0.88,1.00,均无套作优势;3∶2行比套作LER分别为1.24,1.40,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后者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从植株光形态建成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倒伏发生的原因。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阴大豆南豆12和弱耐阴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大豆倒伏率、茎秆形态、叶片光合特性,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物质含量等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套作受共生期内玉米的遮阴,大豆处于弱光环境,导致植株形态发生改变,光合速率降低,并发生倒伏,但两种大豆品种受荫蔽影响的程度不同。南豆12受荫蔽的影响较小,倒伏率显著低于南032-4,茎秆长粗比增加幅度和光合速率降低幅度也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率与茎秆长粗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6;P0.01);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886;P0.05);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说明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而导致大豆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是引起套作大豆形态改变,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分析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茎秆碳氮比、叶片碳氮比和倒伏率发现,套作显著降低了茎秆和叶片碳氮比,降低幅度表现为南032-4显著高于南豆12,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茎秆和叶片碳氮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871,-0.930;P0.05),茎秆和叶片碳氮比与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0.968;P0.01),说明较高的碳氮比是南豆12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生理基础,使其能够在套作环境下维持较优的光形态特性,更适合于套作种植;分析大豆碳氮物质代谢可知,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茎秆和叶片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不同品种间表现为南豆12显著高于南032-4。说明较高的碳氮代谢活性和光合产物运输能力是增强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基础。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为对象,探明了套作大豆植株倒伏与茎叶碳氮代谢物质转运的关系,为培育套作专用的耐阴抗倒伏大豆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从植株光形态建成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倒伏发生的原因。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阴大豆南豆12和弱耐阴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大豆倒伏率、茎秆形态、叶片光合特性,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物质含量等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套作受共生期内玉米的遮阴,大豆处于弱光环境,导致植株形态发生改变,光合速率降低,并发生倒伏,但两种大豆品种受荫蔽影响的程度不同。南豆12受荫蔽的影响较小,倒伏率显著低于南032-4,茎秆长粗比增加幅度和光合速率降低幅度也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率与茎秆长粗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6;P<0.01);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886;P<0.05);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说明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而导致大豆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是引起套作大豆形态改变,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分析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茎秆碳氮比、叶片碳氮比和倒伏率发现,套作显著降低了茎秆和叶片碳氮比,降低幅度表现为南032-4显著高于南豆12,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茎秆和叶片碳氮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871,-0.930;P<0.05),茎秆和叶片碳氮比与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0.968;P<0.01),说明较高的碳氮比是南豆12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生理基础,使其能够在套作环境下维持较优的光形态特性,更适合于套作种植;分析大豆碳氮物质代谢可知,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茎秆和叶片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不同品种间表现为南豆12显著高于南032-4。说明较高的碳氮代谢活性和光合产物运输能力是增强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基础。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为对象,探明了套作大豆植株倒伏与茎叶碳氮代谢物质转运的关系,为培育套作专用的耐阴抗倒伏大豆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 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 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 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 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 cm)比净作(平均33.3 cm)显著高6.2 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 cm)比套作(平均74.4 cm)高10.4 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 cm)大于净作(5.6和4.6 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肖特  崔阔澍  黄文娟  张文博 《草地学报》2022,30(7):1801-1810
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土壤微生态、养分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试验于2018—2020年,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连作(MS1)、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轮作(MS2)、传统套作玉米/大豆(MS3)、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和休闲地(FL)6个模式下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套作土壤全氮大豆行含量大于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29.19 g·kg-1)和全氮(10.19 g·kg-1)以MS2含量最高。FL土壤有机质含量(1.69 g·kg-1)和全氮含量(0.64 g·kg-1)最低。本研究认为,MS2是较好的带状套作种植模式,该模式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C∶N比。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区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和草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在“粮改饲”等政策的推动下,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就我国农区饲草间混套作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我国农区具有代表性的饲草间混套作模式及其生产力。其次,综述了间混套作饲草的营养价值、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展示了农区饲草间混套作在提质增效方面的优势。最后,对饲草间混套作在农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展望,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因地制宜开发饲草种植模式,以期为农区饲草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花生鲜食即是指花生收获后不经晾晒而直接食用或煮熟食用。我国传统的花生消费一般是晒干榨油或加工(烘烤、制酱)后食用,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鲜食花生成为城乡居民的一种重要消费方式,由此对花生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育高产、早熟、优质、口味佳的鲜食专用型花生品种已成为生产上的迫切需要。一、发展前景1.市场需求量逐年扩大花生富含植物蛋白,营养丰富,易被人体吸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花生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油酸是细胞膜的必要组成成分,它有降低人体内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并能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的形成。亚油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是最重要的必须脂肪酸。花生鲜食既满足了人们的口味,又不至于因加工而造成营养流失。市场需求量逐年扩大。2.价格较稳定,市场风险小鲜食花生多在大面积花生成熟收获前1个月上市,价格受普遍花生市场影响不大,一般与花生品质、上市早晚有关,品质好、上市早的鲜食花生价格高。经调查,如河南市场上的鲜食花生价格稳定在1.5~3.0元/kg,而且农民大都边收获边出售,销售不完还可以晾晒卖干花生,市场风险小。3.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鲜食花生周期比一般花生缩短1个月左右,而且省去了晾...  相似文献   

18.
曾斌  唐敏  唐伟  于桂阳  曾健青 《中国饲料》2023,1(5):152-162
饲料资源短缺是我国养殖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制约因素。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花生粕和花生秸秆具有很好的饲用价值,高效和深度利用这些资源是缓解饲粮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简要概括花生粕和花生秸秆营养价值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近年来花生粕、花生秸秆的饲用加工技术,在不同种动物饲喂方式及效果的研究进展,并对花生粕、花生秸秆的饲用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饲料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0及N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 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0、N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 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 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 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