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一、农艺技术抛秧机抛秧对农艺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分为培育秧苗和平整田块 2部分。1 .对秧苗的技术要求抛秧机使用的秧苗 ,与手插秧苗不同 ,必须使用“蜂穴式”塑料软盘培育的秧苗。秧苗是否合乎抛秧机的要求 ,将直接影响抛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机械化抛秧技术的成败。因此 ,必须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1秧盘 :必须是塑料软盘育秧 ,规格不限。2秧苗高度 :适宜 8~ 2 0 cm范围内。秧龄在 2 0~ 2 5d较为适宜。3秧苗土钵含水率 :应为 40 %~ 60 % ,手指挤压不散碎为宜。4秧苗带泥 :秧苗根部带泥 ,泥要有一定的粘…  相似文献   

2.
1 农艺技术抛秧机抛秧对农艺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分为培育秧苗和平整田块 2部分。1 1 对秧苗的技术要求抛秧机使用的秧苗 ,与手插秧苗不同 ,必须使用“蜂穴式”塑料软盘培育的秧苗。秧苗是否合乎抛秧机的要求 ,将直接影响抛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机械化抛秧技术的成败。因此 ,必须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1 1 1 秧盘 必须是塑料软盘育秧盘 ,规格不限。1 1 2 秧苗 一般为 3叶 1心 ,高度在 80~ 2 0 0mm范围内 ,秧龄 2 0~ 2 5d较为适宜。1 1 3 秧苗土钵含水率 应为 40 %~6 0 % ,手指挤压不散碎…  相似文献   

3.
地处滨海高产稻区的大洼县.自1993年应用抛秧技术以来,由于省工、省水、低成本、增收节支,1993-1995年累计推广31.33万亩,累计增产稻谷为1566.5万kg,综合效益增加了3749.15万元,1996年已全面推广。实践证明,抛秧比插秧水稻平均增产12.34%左右。抛秧栽培具有显著增产优势。1增产原因1.1秧苗整齐、健壮、素质好营养钵育苗,养份均匀地集中在钵孔内,每穴秧苗都有一个独立的营养环境,不争肥、不争光、生长稳健、整齐一致。同时秧苗在旱育环境下生长,体内束缚水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根多而壮,碳氮比适宜,地上部与地下部发育…  相似文献   

4.
唐周辉 《作物研究》2006,20(1):54-54
3种早稻育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育无盘抛秧要比一般早育秧和湿润育秧出苗率、成秧率高,分蘖力强,秧苗素质好,易抛栽。  相似文献   

5.
水稻抛秧技术适用于早、中稻和单、双季晚稻,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要变革。它不仅改变传统的栽插方式,避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弯腰”中主要“一弯”的繁重劳动,而且所抛植的秧苗具有伤苗轻,返青活棵快,发棵早,叶片大而浓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性强,生长青秀协调,成稳多穗子大等特点,一般至少可增产900kg/hm2,对于稳定和扩大水稻面积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水稻抛秧技术,除了育足育好软盘秧苗,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搞好抛秧。我认为抛秧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大田准备。抛秧移植对大田…  相似文献   

6.
水稻定距丢秧技术在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上应用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忠国 《作物研究》1999,13(4):30-31
水稻定距丢秧技术是在应用水稻抛秧技术的实践中提出的,是水稻抛秧技术的方法改进。该技术设想改人工抛秧为人工定距丢秧,改水稻机械化抛秧为机械化定距丢秧,改水稻抛秧在田面的无序排列为秧苗的有序排列,并提出了水稻定距丢秧机与丢秧器的构思,而实现抛秧稻与移栽稻栽培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ZZP-S水稻抛秧机是哈尔滨市阿城北方农业机械研究所根据农业部重点推广的“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抛秧移栽新技术”而设计的。经1997~1998年试验应用表明,该机性能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安全系数大,操作简便,水稻产量高、效益好。1998年5月已通过省级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专利,并定型投产。1机械性能参数该机主要由旋转抛秧盘、秧苗输送喂入装置,传动装置、机架、船体等部分组成。拖拉机输出的动力经传动装置分别传给秧苗喂人斗和抛秧盘,能够较为理想的完成抛秧作业。主要机械性能参数:作业幅宽:4.5~8.sin后抛距离:…  相似文献   

8.
水稻钵苗摆栽是利用特制带钵体的秧盘培育秧苗,通过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带钵上按一定行穴距摆插。综合了钵革抛秧无植伤、盘育机插(或手插)秧苗分布有序的优点,是一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提质、增产、增效幅度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栽培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培育4.2叶以上的带菜大酋。技术创新是有序摆栽无植伤。水稻钵苗摆栽是在钵苗抛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八五O农场在垦区首次进行钵酋人工抛秧栽培技术试验,表现秧苗素质好、移栽省工省力、无植伤、分奠早生快发等。但大面积应用存在钵体散块、倒苗、分布不匀,钵体入土浅等…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无盘抛栽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旱育秧与软盘抛秧两项技术 ,是 90年代水稻栽培技术的两大突破 ,都有秧苗素质高、分蘖节位低、穗大粒多、省工省本、增产增收的特点。旱育秧秧龄弹性大 ,但拔秧、插秧劳动强度大 ;软盘抛秧劳动强度小 ,但秧龄弹性小 ,长秧龄抛栽 ,秧苗素质反而变差 ,抛后易减产 ,同时购秧盘一次性投资大 ,因而制约抛秧 ,特别是中晚稻抛秧的推广。理论上水稻旱育无盘带土抛栽 ,可结合旱育秧和软盘育秧的优点 ,克服彼此的弱点。但其可行性如何 ?为此 1 998年我们进行了试验示范。早、晚稻在培丰镇长流村示范 1 .34 hm2和 2 hm2 ,中稻在坎市镇文馆村、培丰镇振…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育秧方式对杂交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以杂交晚稻金优207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旱地育秧、盘育抛秧、两段育秧和湿润育秧的田间栽培比较试验,对4种育秧方式下杂交晚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系统的苗情观察调查。结果表明:与湿润育秧比较,旱地育秧、盘育抛秧、两段育秧的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白根多,干物质含量高;营养生长势旺盛,返青快,分蘖发生早而多,生育进程提早,全生育期缩短;综合经济性状好,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籽壮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刘健 《北方水稻》2009,39(4):38-39
北方水稻是短日照喜温作物,适当地改善水稻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经济产量,通过设计不同密度下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寻求高光效栽培的潜能和最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高效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促使水稻育种由过去追求高产为主,转向追求整个过程的高效。全过程高效育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稻育种技术的高效性。分子标记和基因芯片技术能提高优良基因型的选择效率,基因编辑技术能高效创造优良等位变异,转基因技术能跨物种转移优良性状,都是提高育种效率的好方法。二是水稻产出性状的高效性。高产、卫生和有益健康是获得高收益的基础,优质是提高单位产量效益的乘数,多抗是减少单位产量成本的除数,早熟能保证一年两收,这些性状的整体协同才能实现单位面积稻田产出的高效益。三是水稻耕作性状的高效性。一年两熟制下的水稻直播栽培是高效的耕作技术,它需要水稻具备苗期耐低温、穗期耐低温、厌氧发芽、耐淹涝等特征。化学除草需要水稻具有抗除草剂特征。机械化收割要求水稻具有抗倒、不易落粒的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水稻,才能实现水稻耕作过程的高效。总之,高效是当前和今后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效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促使水稻育种由过去追求高产为主,转向追求整个过程的高效。全过程高效育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稻育种技术的高效性。分子标记和基因芯片技术能提高优良基因型的选择效率,基因编辑技术能高效创造优良等位变异,转基因技术能跨物种转移优良性状,都是提高育种效率的好方法。二是水稻产出性状的高效性。高产、卫生和有益健康是获得高收益的基础,优质是提高单位产量效益的乘数,多抗是减少单位产量成本的除数,早熟能保证一年两收,这些性状的整体协同才能实现单位面积稻田产出的高效益。三是水稻耕作性状的高效性。一年两熟制下的水稻直播栽培是高效的耕作技术,它需要水稻具备苗期耐低温、穗期耐低温、厌氧发芽、耐淹涝等特征。化学除草需要水稻具有抗除草剂特征。机械化收割要求水稻具有抗倒、不易落粒的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水稻,才能实现水稻耕作过程的高效。总之,高效是当前和今后水稻育种的主导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产与氮肥高效协同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其途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浒  张吉旺  靳立斌 《玉米科学》2014,22(1):143-148
综述施氮对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随施氮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50~180 kg/hm2可达到最大值;适量施氮可以改善玉米子粒品质;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通过多年多点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华北地区玉米的适宜施氮量为180 kg/hm2左右,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通过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应用新型肥料并将氮肥运筹与综合农艺管理相结合,可以实现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的,先进的、适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稻科学栽培的创新发展。详述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培育的总途径和分阶段的诊断的定量指标。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面进行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实践证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在江苏淮北地区的推广应用,于2019年引进17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以徐稻9号为对照,从生育期、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品种均能在安全齐穗期内齐穗(该地区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前),生育期均处于安全期范围内。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7个,其中瑞华1903产量最高,达10888.5 kg/hm^2;圣稻022生育期最短,仅131 d;南粳518株高最矮,为95.7 cm。品质测定结果显示,武运粳1706整精米率和直连淀粉含量最高,分别达75.0%和16.2%;南粳5718、南粳518、南粳2728直链淀粉含量在10.0%左右,为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通过产量水平、农艺性状、生育期和品质等综合分析认为,供试品种中南粳518、南粳2728丰产性较好、株高较矮,且均为优良食味品种,生产中不仅产量潜力高、米质较优,同时早熟能有效规避低温危害和缓解淮北地区稻麦茬口季节紧张矛盾,适合淮北中熟中粳稻区人工栽插、机插和直播条件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地区适栽的17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225,225 kg/hm2)处理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分析其节氮和增产潜力、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DK301、XY335、ZD958、DD1331、LD585、LD706、DY485、LD1281、LD575、LD1205、TY58、DD1775共12个品种为高产氮高效型(双高效和高氮高效)品种,节氮潜力为15.4%~29.7%。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节氮潜力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在N0下与百粒重、行粒数、开花和成熟期生物重显著正相关,N225下仅与行粒数显著正相关。施氮提高各类型品种花后氮转移对子粒的贡献率(前),同时相较于花后氮吸收对子粒氮贡献率(后),双高效品种均表现为“前后相当”,高氮高效型品种均为“前低后高”。因此,在穗行数相近下,行粒数可作为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的一个参考指标,通过适当减氮,加强高氮高效型品种的花前氮素供应,可促进玉米节氮增效生产。  相似文献   

19.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计3个断水时间(齐穗后29、34、39 d)、3个收割日期(齐穗后45、50、55 d),共设置9个处理。结果表明,南粳9108齐穗后39 d左右断水,55 d开始收割,可以保证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说明断水期提前,前期可以促进水稻籽粒灌浆,但最终的收获产量降低;断水过早会造成水稻糙米率降低,而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收割日期对糙米率无明显影响。收割日期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影响显著,收割过早,垩白粒率、垩白度高,外观品质差。  相似文献   

20.
盘锦市优质水稻生产形势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盘锦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水稻生产现状,综合分析了盘锦优质稻米开发的主要优势及稻米产业发展在稳产性、生产方式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盘锦市优质水稻产业开发的基本思路,把优化区域布局、实行标准化栽培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工作重点,阐述了稻米生产在高产与优质、品种与栽培、品种引进与推广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