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农场进行了荞麦大豆间混作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混作均比对照表现好,增收效益率81.34%~139.96%,其中蒙混表现最好,综合效益7 906.8元/hm~2,增收效益率达到139.96%;其次是黑混,再次黑间。与对照相比,各种间混作方式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2.
间混作效果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混作是耕作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种植模式。在剖析间混作土地当量比的基础上,本文针对间混作群体的特点,对间混作效果定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间混作当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对其应用范围及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优势带型配置,采用高矮秆玉米豫单610 ||郑单958(YD610 || ZD958)间混作和株高相近玉米登海662 ||浚单20( DH662 || XD20)间混作,研究不同间混作带型配置模式对两个玉米间混作群体的产量、抗逆性、光合性能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YD610 || ZD958和DH662 || XD20间混作群体均比单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高矮秆玉米YD610 || ZD958间混作以行比2∶4(I2∶4)的土地当量比(LER)最高,I2∶4的LER分别比行比1∶1(I1∶1)、行比2∶2(I2∶2)和混作(M)高8.1%、2.1%和1.2%.株高相近玉米DH662 || XD20间混作以行比2∶2的LER最高,I2∶2的LER分别比I1∶1、I2∶4和M高6.2%、4.0%和9.3%.间混作群体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增强了群体的抗病和抗倒伏能力,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提高.因此,当高矮秆玉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2∶4间作带型模式(2行高秆品种,4行低秆品种);而株高相近玉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2∶2间作带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播种条件下,豇豆玉米套作与混作相比,套作的玉米豇豆在长势、外观品质、产质产量、经济效益都比混作要好。因此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夏玉米大豆同混播与夏玉米单作、习惯混作的对比试验 ,探讨解决周口市玉米单作产量低 ,效益少 ,大豆种植面积较少的问题 ,结果表明 :夏玉米大豆同穴混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少耕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方式与施磷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油菜苗期生长和抗病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油菜与紫云英混作处理增加较多,间作次之,而地下部则相反;油菜叶片数、角果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以混作处理最高;油菜单株产量也以混作处理最高,比间作处理增加33.4%,比施磷单作处理增加13.0%;间作与混作处理的油菜产量在可比面积上比油菜单作产量高,其中混作产量最高.因此,少耕时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种植方式最好,既增产又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不同基因型的混作群体中,基因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效应,而一个竞争能力强的基因型能充分地利用光能及其他自然资源。但是,小麦不同基因型的混作群体能否提高产量,至今尚不明确。本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小麦基因型间竞争能力的差异和株高不同的基因型混作群体的叶面积垂直分布,并分析混作群体的产量优势,为生产上利用小麦混作群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当量比和复种指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当量比是耕作学中的重要概念,目前仅在间混作中初步应用,且不同教材看法不一。本文在分析间混作土地当量比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当量比的实质,对不同复种方式土地当量比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对土地当量比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施磷水平和种植方式的 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研究了油菜和紫云英间混作与磷素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施磷对油菜苗期生长有促进作用 ;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油菜与紫云英混作处理的增加较多 ,间作的次之 ,而地下部则相反 ;油菜叶片、角果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以油菜与紫云英混作处理的较高 ,可见与紫云英混作的油菜光合效率和抗寒能力较强 ;油菜单株产量也以油菜与紫云英混作处理为最高 ,比间作处理增加 3 3 .4% ,比油菜单作处理增加 13 % (施磷水平 ) ;但由于间作、混作处理油菜的种植密度小 ,所以混作和间作处理的油菜群体产量均比油菜单作产量降低 ,其中混作处理的减产幅度较小 ,间作的减产幅度较大。因此 ,采用免耕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种植 ,在保证油菜合理密度的前提下 ,既能获得较高的油菜籽产量 ,又能得到大量的有机肥料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当量比是耕作学重要概念,目前仅在间混作中初步应用,且不同教材看法不一。本文在分析间混作土地当量比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当归比的实质,对不同复处方式土地当量比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进行了阐述,对土地当量比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图像电脑自动分析技术研究了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四个品种和栽培黑麦(Secale cereale L.)一个品种的染色体N-带和C-带,如染色体图像分割、单个染色体的提取、黑白灰度的调整、交叉染色体分离和弯曲染色体的拉直等.在此基础上对染色体特征带纹的提取和染色体电脑模式的建立,以及根据电脑模式而进行的同源染色体自动匹配方法均作了探索。证明这些方法和技术在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寄主植物对小菜蛾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取食6种不同十字花科植物的小菜蛾各龄幼虫之间,α-NA羧酸酯酸和β-NA羧酸酯酶活性显著不同,其中以取食花椰菜的小菜蛾幼虫羧酸酯酶的活性最高。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幼虫羧酸酯酶活性高低顺序为:花椰菜>西洋菜>白菜>菜心>甘蓝>萝卜。  相似文献   

13.
磷锌颉颃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培小麦(TriticumaestivumL.)、玉米(ZeamaysL.)为试材,研究了植株及细胞中磷锌间颉颃作用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高磷抑制了小麦对锌的吸收及向上运转;提高磷水平增强了锌在玉米叶片细胞壁上的固定,从而导致了地上部锌失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9和1990两年內在山西省中、北部进行的钾肥肥效试验结果。大豆在怀仁试点、棉花在太谷试点、大白菜在太原南郊试点和孝义试点及茴子白在太原南郊试点施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进一步分析其增产效益得出,除怀仁试点大豆施钾亩增纯收入不大外,其余施钾增产效益特别明显,施钾亩增纯收入达30—200余元。同时施钾还能显著地提高大白菜和茴子白的抗病能力。而大豆在忻州试点及棉花和玉米在孝义试点施钾增产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盐胁迫对四园林绿化树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一年生苗木乌柏(Sapium sebiferum(L.)Roxb)、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黄栌(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 L.),研究了四园林绿化树种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叶绿素与丙二醛、脯氨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均随盐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叶绿素a和b降解的幅度以及叶绿素a/b值并不星现单一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四树种总叶绿素含量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负相关,说明盐胁迫下叶绿素的降解与膜脂过氧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乌桕、栾树叶片中Chl与Pro含量星正相关;而法桐、黄栌则负相关,游离Pro的积累对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并未起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对梨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沙梨‘金花’和西洋梨‘丰产’两个品种的无菌苗幼叶为试材,研究了卡那霉素、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对梨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用新梢顶端1~3节新展开的叫‘片制备外植体,分别接种在NN69 BA5mg/L NAA0.3mg/L CH300mg/L的培养墓上,附加不同浓度的抗生素,黑暗处理20d,结果表明:500mg/L的浓度下,头孢霉素完全抑制供试品种叶片的再生;400mg/L的浓度下,羧苄青霉素完全抑制供试品种叶片的再生。丰产和金花对卡那霉素均敏感,5mg/L就极显著的抑制不定芽再生;10mg/L时不定芽不能正常生长,白化死亡,同浓度下供试品种不能分化不定根。  相似文献   

17.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能稳定遗传的材料.减压渗透法操作简单,转化率高,为谷类作物导入外源DNA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83—1984年,我们在北京农业大学试验地对大豆品种吉林3号(简称吉3)作了盆裁遮光试验。发现在短光时下,吉3开花后发育加快是光周期昼夜节奏的影响,而不是光合时间短、光合产物少的结果。通过统计还发现,预报吉3开花到成熟日数时考虑积温和光周期两因子比只考虑积温要准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比较解剖学方法,对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马铃薯(S.tuber-osum L.)、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辣椒(Capsicum annuumL.)、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及药用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6种茄科作物的花药结构与开裂方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药结构的共同特征是,花药横断面观察,最初的孢原细胞为新月形,成熟时4个药室均呈马蹄形。花药组成各具特点。马铃薯、辣椒、曼陀罗等作物绒毡层分别来源于外侧壁细胞和内侧药隔组织,并具有二型性。观察发现:除个别材料外,花药开裂均伴有纤维层细胞产生,其数量多少和存在部位决定于开裂的程度和开裂方式。开裂程度以茄子<马铃薯<番茄<烟草<曼陀罗<辣椒为序;开裂方式为茄子孔裂、马铃薯孔裂兼局部纵裂,番茄内侧纵裂,烟草、曼陀罗和辣椒为侧部纵裂。观察还发现:前述的几种茄科作物花药开裂机理,除具纤维层状细胞为开裂的动力,裂口处的薄壁异形细胞为开裂最薄弱位点外,还注意观察了随着花药发育,在同侧药室间壁具有特异细胞群,发生一系列变化,开裂前自行瓦解消失,产生“断裂层”现象,使两药室彼此勾通。这种断裂现象有利于花药的开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五个大豆品种的子叶、种皮、下胚轴、胚根、叶片及根瘤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四种同工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的几种同工酶酶谱均有差异,下胚轴和胚根中的同工酶酶谱相似,种皮和子叶中的酯酶及酸性磷酸酯酶品种间差异较大,叶片和根瘤中的过氧化物酶表现明显差异,品种间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