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研究了关中奶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表型。结果表明,山羊MSCs具有很好增殖能力;能够耐受反复冷冻和解冻;表达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166,弱表达CD34、CD106,而不表达CD14、CD45。该类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分化后,能够表达心肌α-actin,并呈PAS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关中奶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表型。结果表明,山羊MSCs具有很好增殖能力;能够耐受反复冷冻和解冻;表达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166,弱表达CD34、CD106,而不表达CD14、CD45。该类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分化后,能够表达心肌α-actin,并呈PAS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体外培养不同代数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生长90d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将传代培养第2代、5代、8代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 nM)作用,培养24 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法检测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结果】不同浓度IGF1处理组的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32146和35973 DPM/mg);培养5代的细胞(分别为2781和3206 DPM/mg)已明显下降;第8代时(分别为489和736 DPM/mg)又进一步下降,并且与对照组无显著的差异。【结论】不同培养时期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取材于生长90天鹿茸的间充质层细胞在离体培养8代后已失去了对IGF1刺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LIF和大鼠心肌条件液在小鼠ES细胞分离培养过程中的差异, 从而选择较为合适的培养液用于小鼠ES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深入研究。取怀孕3.5 d小鼠囊胚, 培养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 然后根据ES细胞培养液的不同分成2组,一组添加LIF的ES细胞培养液,另一组添加由大鼠心肌条件液组成的ES细胞培养液。结果显示,小鼠ICM的孵出率在心肌条件液中为76.30 %, LIF条件液中为59.35 %,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 在LIF条件液中比心肌条件液中能较早地分离出ICM,时间差分别为11、11、12、10和12 h,平均为11.2 h; 对传代的ES细胞集落,培养48 h时周边出现分化现象的ES细胞集落所占的比例在心肌条件液中为51.55%, LIF条件液中为31.69 %,两者差异显著(p<0.05); 第五代小鼠ES细胞核型正常率在心肌细胞条件液中为78.6 %, 稍高于LIF条件液中的76 %,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体外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取11~15日龄鸡胚,脐带分离获得UCMSCs,在L-DMEM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形态。通过传代、生长曲线和周期分析其增殖情况,并研究体外诱导分化潜能。结果表明,鸡UCMSCs可在体外扩增培养,目前传代至P30,表达CD29、CD44和CD71,并具有向胰岛β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鸡脐带中可以分离出UCMSCs,能够在体外培养,并可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试验尝试构建成体细胞同小鼠早期胚胎的嵌合共生胚胎。取成年人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慢病毒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标记EGFP荧光蛋白,同小鼠早期8-细胞胚胎进行嵌合。结果显示慢病毒高效标记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EGFP荧光蛋白,通过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小鼠胚胎干细胞形成的拟胚体环境作用后,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与小鼠胚胎形成嵌合胚,嵌合囊胚形成率为38.08%,表达EGFP荧光蛋白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能够嵌合到小鼠胚胎的不同部位。嵌合胚在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环境下进行培养,嵌合到小鼠内细胞团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参与小鼠内细胞团的组成,参与小鼠内细胞团组成的胚胎占嵌合胚比率为1.74 %。小鼠胚胎干细胞拟胚体环境作用可以成功介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同小鼠早期胚胎形成嵌合共生体系。  相似文献   

7.
分离培养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通过研究TGF-β的特异性小分子拮抗剂SB-431542对这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TGF-β在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机制。从生长30天的梅花鹿鹿茸中分离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将传代培养第2代的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分别在含不同浓度SB-431542(0、1、3、5、8、10 μmol/L)的培养液中培养,48小时后用MTT法测定这两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用SPSS软件对其增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前成软骨层细胞呈纺锤形或梭形,台盼兰染色显示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经SB-431542处理的间充质层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3μmol/L和5μmol/L的SB-431542处理的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表明,TGF-β可能在维持鹿茸间充质层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诱导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生长30d的鹿茸体外培养不同代数梅花鹿鹿茸生长中心干细胞(鹿茸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生长30d的鹿茸的梅花鹿鹿茸干细胞.将第2代、5代、8代鹿茸干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nM)作用后,在培养24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测定法检测每分钟衰变数(DPM)值;【结果】取材于生长30d鹿茸的干细胞,全部IGF1处理组(1,3,10n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0nM)(p〈0.01)。3个不同浓度IGFI处理组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低(分别为2987和3743DPM/mg蛋白),而培养5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10320和12180DPM/mg蛋白).第8代的细胞又开始下降(分别为8754和11568 DPM/mg蛋白);【结论】IGF1能够促进鹿茸干细胞分裂增殖,生长30d鹿茸的干细胞在离体培养,不同培养时期的鹿茸干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了不同剂量甜菜碱对三黄鸡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微核和增殖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上揭示甜菜碱对三黄鸡生长影响的机理,为甜菜碱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三黄鸡胚胎成纤维细胞,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剂量甜菜碱,观察细胞生长及分裂。【结果】①在基础培养液(DMEM+15%NBS)中添加10mM,20mM甜菜碱对三黄鸡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微核率无显著影响;添加30mM,40mM,50mM甜菜碱显著提高三黄鸡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微核率。②在基础培养液(DMEM+15%NBS)中添加10mM、20mM甜菜碱能促进三黄鸡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以在培养液中添加20mM甜菜碱时三黄鸡原代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最快。添加50mM甜菜碱时抑制了三黄鸡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结论】低剂量甜菜碱可促进三黄鸡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高剂量甜菜碱对细胞分裂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的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回归动物试验;【方法】将此分离毒回归2月龄健康犊牛,接毒25天后扑杀剖检,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犊牛体内采取脾、骨髓、肠淋巴结及血液接种MDBK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病毒,进行细胞传代,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结果】犊牛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腹泻症状和病变。自病料分离病毒经MDBK细胞盲传至第9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相应的665bp的片段;【结论】将分离株接种易感犊牛以复制出BVD-MD病症,并从试验牛体内分离得到BVDV,从而进一步确证分离到的毒株属BVDV。  相似文献   

11.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是雄性生殖系干细胞,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膜上,既具有自我更新潜能,又具有定向分化潜能,是自然状态下出生后动物体内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并能将基因传递至子代的惟一成体干细胞。根据国内外最新相关进展,系统评述了牛SSCs的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冷冻保存、体外培养、永生细胞系的建立及移植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五彩椒茎尖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周期短(40~50d),且不存在基因型的差异,但增殖系数较低(每周期扩大1倍)。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系数,克服其他外植体培养过程中基因型的影响,利用牛角椒的无菌种苗进行了辣椒茎段培养,筛选出了适宜的诱导茎段萌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这两种培养基应用在不同来源的彩色辣椒无菌苗茎段,结果同牛角椒培养结果相似。最终试验结果表明适宜辣椒茎段离体扩繁的培养基为MS无机盐+改良MS有机物+NAA 0.1mg/L+IAA 0.2mg/L+CH 400g/L+AgNO3 3.5mg/L+蔗糖30g/L+琼脂7g/L和MS无机盐+改良MS有机物+IAA 0.5mg/L+GA3 0.25mg/L+CH 400g/L+AgNO3 3.5mg/L+蔗糖30g/L+琼脂7g/L;生根培养基为MS无机盐+B5有机物+NAA 0.1mg/L+IAA 0.2mg/L+AC0.2%+蔗糖30g/L+琼脂7g/L。利用茎段培养不仅大大缩短培养周期,而且可以克服基因型的影响,扩大繁殖系数,提高种苗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高粱出苗能力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4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两组亲本及其16个杂种、两个杂交组合的F_2为材料研究了高粱胚轴伸长潜力、出苗日数和出苗率的遗传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粱胚轴伸长潜力和出苗日数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其基因系统的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品种胚轴伸长潜力大小是出苗率高低的决定因素;出苗日数与胚轴伸长潜力呈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成年小鼠睾丸提取液(testicular abstract, TA)、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 E2)对小鼠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体外存活及增殖的作用。用胶原酶-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8 d小鼠的SSCs,培养于STO细胞饲养层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TA、EGF和E2,观察SSCs的存活时间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添加3种因子后,SSCs的平均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虽无显著差异。但在20~40 ng/ml EGF和10~100 pg/ml E2组中SSCs的平均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且在较长时间段内观察到了处于明显增殖期的细胞。提示20~40 ng/ml EGF和10~100 pg/ml E2对小鼠SSCs的体外存活和增殖具有一定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干细胞特性的维持是干细胞内在属性和微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外长期培养ESC的关键是维稳定的微环境。实验将组织块脱出的细胞经分次消化和IV型胶原快速贴附分离出表皮干细胞,在含20%条件培养基的无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原代细胞表现K19阳性,并且能形成PGC集落样细胞团。从表皮和真皮组织中均可得到上皮样细胞,经纯化后均表现出明显的表皮干细胞特性:呈片状生长,铺路石样形态。将两类细胞分别传至5代和8代,后代细胞β1整合素染色呈阳性。对5代和8代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分析实验,其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5%和8.5%。实验证明组织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维持ESC的微环境,所分离的ESC具有干细胞特性并能稳定传代。  相似文献   

16.
小鼠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的启动子/增强子元件是脂肪组织特异性启动元件,为了鉴定该元件在牛体细胞中的启动效果,首先以小鼠肝脏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得到5.9 kb的FABP4基因启动子片段,连入p MD19-T载体后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经Eco T 22I酶切去除非核心启动子区后精简为2.3 kb的片段,通过SacⅡ酶切将5.9 kb片段和2.3 kb片段的启动子连入红色荧光蛋白载体p Ds-Red 2-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为表达质粒p MF5.9-Red和p MF2.3-Red,利用脂质体法将上述载体分别转染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牛胎儿成纤维细胞,24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红色荧光蛋白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5.9 kb小鼠FABP4启动子片段酶切及测序结果正确,与红色荧光蛋白载体相连的载体p MF5.9-Red和p MF2.3-Red酶切结果与预期相符,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以上2种细胞在转染后24 h红色荧光蛋白均有表达,且p MF2.3-Red的转录水平是p MF5.9-Red的2倍以上。成功构建了小鼠FABP4启动子驱动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 MF5.9-Red和p MF2.3-Red,5.9 kb片段和2.3 kb片段均可驱动外源基因在牛体细胞中转录,且2.3 kb片段启动效率高于5.9 kb片段。  相似文献   

17.
以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抗倒与不抗倒油菜主茎的显微结构及N、P、K对中等抗倒油菜主茎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倒品种‘中双9号’主茎纵向木质部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排列方式呈与主茎平行状态的线形分布,横向的多数皮层细胞的长宽比大于2,且排列比较紧凑而有序,维管柱的射线贯穿形成层;而抗倒性一般的材料XYY2,其木质部细胞纵向排列存在多数不规则现象,横向的多数皮层细胞的长宽比小于2,且排列比较杂乱,维管柱的射线与形成层外细胞的连贯性差。全面施用N、P、K有利于皮层角质层产生,从而提高茎秆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18.
小鼠输卵管中标记滞留细胞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鼠输卵管中标记滞留细胞的存在与分布情况。C57乳鼠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隔1天分别在9:00和16:00皮下注射BrdU(5-溴-2-脱氧脲苷),8周后对输卵管取材进行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用以检测BrdU标记滞留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经过长周期的定位示踪,输卵管中有标记滞留细胞的存在,这些细胞自输卵管远端(壶腹部方向)至近端(峡部方向)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并且其主要位于上皮组织中。以上结果表明,成年小鼠的远端输卵管上皮中很可能存在相应的前体细胞或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Linseed ( Linum usitatissimum L.) stems, which contain bast fibres, make up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linseed biomass, but are considered a by-product of no value. The feasibility of cultivating existing linseed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 for dual-purpose use of stem and seed was studied in 1995–97 in Jokioinen, Finland. Finnish linseed cv. Helmi was compared with 10 linseed genotypes and one flax cultivar for stem yield, ratio of stem yield to seed yield, and plant stand height and density. The stem yield of cv. Helmi averaged 1317 kg dry matter ha-1. Significantly higher stem yields were produced by breeding lines Bor 15 and Bor 18 and cvs Gold Merchant, Norlin and Martta. The cv. Helmi produced lower stem yield than seed yield while breeding lines Bor 15 and Bor 18 and cvs Gold Merchant and Martta yielded more stem than seed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atio of stem yield to seed yield between them and cv. Helmi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ean plant stand height was 60.3 cm and the final plant density 594 plants m-2.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stem yield and height or density. Within 2 days of seed threshing, stems of early maturing Finnish genotypes dried up in the field to nearly 15 % moisture content, even in the middle of September (1996). The early maturing breeding lines Bor 15 and Bor 18, with their significantly higher stem yields relative to cv. Helmi, are recommended for dual-purpos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