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4种AM真菌繁殖体为培养对象,通过不同低温处理,对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比较,并对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土著孢子在4℃贮藏10~50d均显著提高了孢子萌发率,处理20d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为30.34%;(2)4种AM真菌的繁殖体形式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萌发率高低次序为Gl.sp孢子果>Gi.margarita>Gl mosseae>Gl.sp孢子;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离体根系双重培养系统中,根系对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明显促进了菌丝的分支,并观察到菌丝对根系典型的匍匐侵染现象;停止生长的厚壁菌丝下方产生有隔分支菌丝,逐步发展为分支吸收结构(BAS)。培养1个月后被侵染的根系产孢率为(45.76±5)个/毫米根长。菌丝的生长方向不受根系的影响,即厚壁菌丝具有负向地性,分支菌丝为向地性。  相似文献   

2.
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本地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常用药剂的敏感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两株番茄灰霉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在六种药剂中,乙霉威对两株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多菌灵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差,两菌株均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菌株SY和WS对扑海因分别表现为中抗和高抗;菌株WS对甲基托布津已产生了高水平抗性;腐霉利对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抑制效果明显,而嘧霉胺对抑制菌丝生长的效果明显。【结论】乙霉威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时可作为首选药剂,生产中应减少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的使用次数和剂量并避免单剂使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杀菌剂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在2016 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2017 年选用5 种杀菌剂的不同浓度或其中2 种杀菌剂混用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进行田间防控试验。结果表明,以50%多菌灵100 倍液于扦插前浸薯苗、扦插后在薯苗基部浇施,在5 月中旬—6 月上旬扦插甘薯苗的条件下,大约7 月上中旬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未发病至初发病时,在甘薯茎基部每隔10 天左右,连续喷施防治3 次的防效最好,达60.10%,产量达18798.61 kg/hm2,比对照增产389.51%,且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4.
葡萄在贮藏保鲜过程中常见的主要病害有葡萄灰霉病、霜霉病、葡萄脱粒、SO2伤害等. (1)葡萄灰霉病 灰霉病菌在-5℃仍可生长,属于葡萄低温保鲜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鲜食葡萄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多数品种对该病菌无抵抗力.灰霉菌侵染果皮后,形成灰色分生孢子梗,孢子菌丝体呈白色,果实腐烂后为水浸状斑,变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加快蔓延到葡萄果粒全部染病为止.  相似文献   

5.
摘要: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真菌侵染芒果花序的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受真菌感染率不同,感染率与取材年份的气候状况有关;低温(日均气温10-20℃)条件下,芒果花蕾受真菌感染率由常温(25-30℃)下的37.80%上升至68.18%;不同种类的真菌对芒果花序具有协同侵染作用;真菌分生孢子在花蕾表面及内部空腔萌发,菌丝体经花瓣分泌组织侵入体内,沿细胞间隙生长,在组织内形成分生孢子囊并导致组织病变坏死,或进入花蕾维管组织(主要是导管)并在维管束中形成分生孢子囊,成熟后分生孢子沿维管束在组织内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化学杀菌剂的施用与残留对木霉菌厚垣孢子制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7种常用化学杀菌剂对2株生防木霉菌哈茨木霉610(Trichoderma harzianum 610)和长枝木霉758(T. longibrachiatum 758)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的抑制作用较强,五氯硝基苯、甲霜灵的抑制作用较弱,福美双、萎锈灵的抑制作用中等。木霉菌菌丝生长比厚垣孢子萌发对杀菌剂更加敏感。不同木霉菌菌株对杀菌剂敏感性差异较大,7种杀菌剂对610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比758强,但多数杀菌剂对610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则比758弱。98%多菌灵对610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64和0.05 μg/mL),70%五氯硝基苯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分别为681.82和1266.00 μg/mL)。98%多菌灵对758厚垣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 0.62 μg/mL),甲霜灵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为1108.61 μg/mL)。96.2%戊唑醇对758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 0.32 μg/mL),95%甲霜灵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 1206.29 μg/mL)。结合各杀菌剂的使用浓度,施用木霉菌610和758厚垣孢子制剂防治病害时,不能与多菌灵、戊唑醇、福美双与萎锈灵结合使用,并且上述4种农药残留可能影响木霉菌剂的防效,可与五氯硝基苯、苯醚甲环唑结合使用。758厚垣孢子制剂可与甲霜灵结合使用,610孢子萌发后可与甲霜灵结合使用。五氯硝基苯、苯醚甲环唑、甲霜灵的农药残留对木霉菌剂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进行了7个温度(12,16,20,24,28,32,36℃)、两种光照条件(全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菌核产生量比较,温度对发病的影响,10种杀菌剂的抑菌试验和几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4~32℃;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加快;32℃下菌核产生量显著多于其他温度;20~30℃下早熟禾发病严重。多菌灵、扑海因、坪安1号和多氧霉素等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海因、井岗霉素、坪安1号和多菌灵对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梅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梅叶枯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经鉴定,杨梅叶枯病菌为Phomopsis myricina Y.J.Huang et P.K.Chi。室内20种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多菌灵、菌克星、退菌特、新万生、代森锰锌、福镁砷、甲基硫菌灵、炭必灵和波尔多液;湘研植病灵和红杀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而不能抑制孢子萌发;相反,疫霜锰锌、大菌丹和石硫合剂能有效地抑制孢子萌发,但不能抑制菌丝生长。其他杀菌剂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巴西棕榈蜡对离体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与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 in vitro)生长发育及两种病原菌侵染油桃与李果实的作用效果。将1%、2%、3%和4.5%的巴西棕榈蜡添加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来研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用扫描电镜来检测涂巴西棕榈蜡的油桃表面两种真菌孢子的萌发情况。还研究了4.5%和9%的巴西棕榈蜡对油桃和李子采后褐腐病与软腐病侵染的防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护试验是先对果实进行伤害处理,之后用巴西棕榈蜡涂覆在果实外表面,最后接种病菌。治疗试验则是先对果实进行伤害处理,之后接种病菌,最后用巴西棕榈蜡涂覆在果实外表面。防护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浓度的巴西棕榈蜡处理均能够完全抑制褐腐病菌菌丝的生长,除了1%巴西棕榈蜡处理以外,其他处理均可以完全抑制软腐病菌的生长,并且所有浓度处理均可完全抑制果实褐腐病菌和软腐病菌的孢子萌发。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油桃表面涂覆9%的巴西棕榈蜡后,对褐腐病菌及软腐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50%和90%。4.5%与9%的巴西棕榈蜡防护处理均能够显著抑制油桃和李子果实的病害发生,但巴西棕榈蜡对两种病害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引进菌株Bionectria ochroleuca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挖掘对植物病害防治有效的生防菌株,研究了引进菌株Bionectria ochroleuca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效应,旨在对其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引进菌株B. ochroleuca对植物病原真菌Alternaria solani、Botrytis cimerca、Fusarium oxysporum.sp cucumebrium Owen、Fusarium graminearum Sch1. f. sp vasinfectum (Atk.) Snyd&Hans.、Colletotrichum capsici、Fusrium moniliforme、Fusarium graminearum、Cercosporidium sofin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带宽度在3.5~14.4mm范围内,且其发酵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也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表明B. ochroleuca菌株能够分泌胞外抑菌物质。B. ochroleuca菌株发酵产物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对F. oxysporum.sp cucumebrium Owen抑制效果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高达73.3%,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高达78.2%,并使萌发孢子的芽管发生畸变。B. ochroleuca发酵产物能够显著降低病原真菌菌丝内的SOD、CAT保护酶活性(P<0.05),处理21h时,F. oxysporum.sp cucumebrium菌丝体内的SOD酶活仅是对照处理的28.8%,CAT酶活是其对照处理的34.8%。引进菌株B. ochroleuca作为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甘薯主要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用秦薯1号自交后代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试验对甘薯的分枝数(x1)、最长蔓长(x2)、分枝总长(x3)、节间长(x4)、蔓粗(x5) 、叶面积(x6)、单株绿叶重(x7)、藤叶重(x8)、单株薯数(x9)、单薯重(x10)、根冠比(x11)和单株产量(y)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绿叶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单株薯数和单薯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高产育种以单株产量为选择目标时,应以单株绿叶重、单株薯数和单薯重的选择为主,结合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蔓粗,对这7个性状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甘薯块根类胡萝卜素与薯肉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蔺定运  李伟 《作物学报》1989,15(3):260-266
甘薯块根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品种不同有很大差异。高者达28.08毫克/100克鲜重,少者仅0.12毫克/100克鲜重。块根薯肉色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呈正相关,r=0.82,达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的组成成分也影响着块根的薯肉色。β-胡萝卜素是甘薯块根的主要色素,当其含量达总量60%以上,且类胡萝卜素的总量也高时,块根薯肉色橙红。用色差  相似文献   

13.
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烟薯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N处理(0,45,90 kg/hm~2)和3个K_2O处理(0,75,150 kg/hm~2),共计9个氮钾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调查甘薯地上部性状,测定块根干鲜质量、Vc、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Ca、Mg、Fe、Mn、Cu、Zn含量。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可增加甘薯蔓长、茎叶鲜质量、T/R值,并提高甘薯块根内蛋白质、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情况下,块根干鲜质量、淀粉和果糖含量有所降低。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块根干鲜质量、薯干率及淀粉和葡萄糖的含量;促进了甘薯对Mg的吸收,降低了甘薯对Ca的吸收。在氮钾互作条件下,甘薯分枝数、结薯数及Vc、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均有所提高;鲜薯产量与氮肥、钾肥的施用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不施N、施K_2O 150 kg/hm~2时,甘薯产量达到最高,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 825.5 kg/hm~2,增幅为29.2%。同时在施N 90 kg/hm~2、不施K_2O时,甘薯产量最低,较不施肥处理减产1 435.5 kg/hm~2,降幅为3.9%。因此,在高肥力土壤,应不施或少施氮肥并配施适量钾肥以期获得鲜食型甘薯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4.
云南黄心甘薯地方品种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世清  冯毅武 《种子》2000,(6):15-17
1996~1997年对征集到的24份云南黄心甘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生长特性、抗逆性、生产力及营养品质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蒙自黄心、红鸡窝、普洱黄山芋、紫红皮、甘心红薯、路南红皮、东川白花等一批黄心地方品种生长势强、适应性强、块根产量高、品质优,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施钾对甘薯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顺义  李欢  刘庆  史衍玺 《作物学报》2017,43(7):1057-1066
为探讨施钾调控甘薯根系生长的生理机制,设K0(K_2O:0 kg hm~(-2))、K1(K_2O:75 kg hm~(-2))、K2(K_2O:150 kg hm~(-2))和K3(K_2O:225 kg hm~(-2))4个处理,调查施钾对甘薯生长前期和薯块膨大期根系生长、13C分配量、碳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钾处理2个生长时期光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12.7%~63.6%,净光合速率(Pn)提高7.2%~26.4%,施钾通过提高光合特性加速光合产物积累,为根系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施钾有利于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运转,地下部13C分配量提高10.6%~66.2%(P0.05)。其次,施钾处理提高了块根中蔗糖合酶、磷酸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加速了块根中碳的同化,利于光合产物在块根中的积聚,促进甘薯根系分化与生长。生长前期,施钾处理总根长提高13.6%~22.8%,根平均直径提高11.3%~51.9%,显著提高了不定根向毛细根和块根分化量(P0.05),有利于有效薯块的早期形成,保证有效的单株结薯数。薯块膨大期,施钾处理提高块根生物量,有利于薯块的膨大,提高平均薯块重,最终显著增产。与CK相比,2014年K1、K2和K3处理分别增产15.8%、24.3%和44.7%,2015年分别增产7.9%、13.4%和22.8%。  相似文献   

16.
不同因素对甘薯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个不同基因型的甘薯品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百苗重和施肥量对甘薯块根的形成,特别是甘薯块根结薯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百苗重及施肥量对甘薯根系发育有显著影响,南薯88在百苗重为4.0kg和不施肥条件下其根系重量和块根数量显著优于其他水平,同时南薯88根系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铜仁秋季甘薯生长规律,对湘紫1号、湘幅1号、紫薯2号3个品种进行了秋繁试验.结果表明:湘辐1号产量最高,单产为1087.4 kg/667 m2;其次是紫薯2号,单产为630 kg/667 m2;再次是湘紫1号,单产为585kg/667m2.除湘辐1号有少量中薯外,其余均为小薯,单薯重130g.  相似文献   

18.
甘薯实生系与其无性系性状相关关系及早期选择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暮实生系是分离世代,其性状的变异与资源品种表现同一趋势,与其无性系在诸多性状上呈强弱不同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对实生系进行早期选择利用的基础.根据结薯性可将实生系分为成薯、膨大和直根3个类型,成薯系%因组合而异,受环境影响不明显.5年的研究结果证明:无性系类型间的产量性状有明显差异,从成薯类型选育高产新品系的入选率高.在此问题上和美国Granberry.M.等的认识不同.建议把我国甘薯育种的初选期提早到实生系时期,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笔者认为把甘薯杂交种子培育的株系,定名为实生系,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19.
甘薯地膜覆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薯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地膜覆盖是中国北方薯区甘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综述了甘薯地膜覆盖产量提高的机理,主要有:(1)在土壤因素上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加速土壤养分的转化。(2)在产量和形态发育影响方面主要是提前结薯、促进根系发育和防治茎叶徒长。(3)在生理代谢影响方面主要有地膜覆盖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Rubpase活性、ATP含量和ATP酶活性以及提高了叶片SOD和CAT活性,降低了叶片中MDA含量,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延迟了叶片衰老;地膜覆盖改变了叶片和块根中的激素含量变化趋势,促进同化物向块根的转运。(4)地膜覆盖提高了甘薯抵抗病虫害以及盐碱胁迫的能力。之后阐述了中国地膜覆盖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问题、减产问题以及农机农艺不配套的问题,最后展望了中国甘薯地膜覆盖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黑色地膜对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采用田间试验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模式垄内10cm土壤温度平均比透明膜低2℃,比不覆盖地膜高1℃;薯块产量比透明膜高18.0%,比不覆盖地膜高20.4%。黑色地膜模式具有地温适宜、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合理、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的优点,这是最终薯块产量较高的原因。且不用喷洒除草剂,无污染,省工省劲。覆盖黑色地膜将成为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