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五年生人参根组织为试验材料,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利用RT-PCR法对人参鲨烯环氧酶(SQE)基因的c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初步探讨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获得人参SQE基因全长片段大小为1 636 bp,开放阅读框长1 611 bp,编码536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植物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中与三七、龙牙惚木、刺五加同源性分别为98%、96%、90%。  相似文献   

2.
川芎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芎(Liqusticum churning Franch Hort)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新鲜的嫩叶中克隆出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基因的cDNA序列。克隆到的cDNA序列全长为2 211 bp,编码一条由50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其核酸序列与人参的BADH基因的cDNA序列同源性为86%,对应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1%。将得到的序列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HM352764。与其他植物BADH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川芎BADH具有相同功能区域,包括N-端信号肽、底物结合及酶催化位点,因而可以参与甜菜碱的合成反应。对川芎BADH与其他植物BADH的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其与五加科人参的同源性较近。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在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倍半萜合成途径的调节作用,根据在竹根姜转录组数据库中HMGR不同转录本序列,经比对分析后利用RT-PCR技术克隆HMG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竹根姜不同组织和叶组织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同时分析其生成的倍半萜物质。结果表明:克隆的竹根姜ZoHMGR基因编码562个氨基酸,其与姜科植物阳春砂的亲缘关系最近。ZoHMGR基因主要在根茎中表达,其次是叶,而茎和根中的表达量最低,符合生姜不同组织中倍半萜物质的含量特征;该基因同时受物理伤害和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诱导,分别在6h和12h达最高表达水平,同时有倍半萜类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报道的植物3-羟基,3-甲基戊二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和环阿屯醇合成酶(CS)基因保守序列分别合成简并引物,先后从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幼苗中克隆了一段663 bp(HMGR-DZh)和一段1 245 bp(CS-DZc)的cDNA片段,经NCBI和CLUSTALW在线序列同源分析,结果表明,由HMGR-DZhcDNA推导的蛋白质与已报道植物HMGR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63%~70%.由CS-DZc cDNA推导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中具有环氧角鲨烯环化酶(OSCs)特异保守结构域:DCTAE结构域和C末端的2个QW高度保守区,并与已报道植物环阿屯合成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80%以上.本实验还分别以HMGR-DZh和CS-DZccDNA为探针进行了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盾叶薯蓣HMGR-DZh基因的mRNA约为1.8~2 kb,CS-DZc基因的mRNA约为2~2.5 kb.  相似文献   

5.
从嘎啦苹果叶片中提取分离mRNA,然后根据报道的多种植物谷胱甘肽还原酶保守区设计引物,RT-PCR获得1条长度为594 bp的条带,回收该条带并进行克隆,蓝白斑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经过质粒大小比较和PCR验证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该序列与嘎啦苹果果实序列同源性为97%,与其他植物的相似性也达85%。该片断编码130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同源性高达75%-82%。  相似文献   

6.
为土人参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提供内参基因,根据已知植物Actin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简并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土人参的Actin基因片段,将该片段连接于p GEM-T载体,测序获得一段大小为598 bp的基因片段,该片段编码198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序列与其他植物Actin基因的cDNA序列同源性均在85%以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86%以上,表明试验克隆所得基因片段为土人参Actin基因片段。将该Actin基因片段命名为TpActin1,并登陆在Gena Bank,登录号为MH333039。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限速酶HMGR的编码基因,并分析雷公藤叶悬浮细胞中该基因在不同质量浓度壳寡糖诱导下的表达水平,为雷公藤萜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限速酶HMGR的编码基因序列合成简并引物,采用RT-PCR、5′-RACE和3′-RACE方法从雷公藤叶片中获得hmgr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限速酶HMGR进行蛋白结构及功能分析;用半定量RT-PCR方法比较hmgr基因在不同质量浓度壳寡糖诱导下的表达差异;用HPLC分析不同质量浓度壳寡糖诱导下雷公藤叶悬浮细胞中3种萜类次生代谢物(内酯醇、吉碱和次碱)的含量。【结果】获得了雷公藤中编码限速酶HMGR的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开放阅读框长为1 860bp,编码57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雷公藤hmgr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为61.678ku,等电点为6.98,蛋白质稳定性参数为41.33,为不稳定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包含2个与NADPH结合的位点(DAMGMNM和VGTVGGGT)及2个与HMG-CoA结合的位点(EMPVGYVQIP和TTEG-CLVA)。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经50mg/L壳寡糖诱导12h的雷公藤叶悬浮细胞中hmgr基因表达最强,且在该诱导条件下细胞中的内酯醇、吉碱和次碱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雷公藤HMGR蛋白可能为甲羟戊酸(MVA)途径中的限速酶,编码该蛋白的hmgr基因可促进雷公藤萜类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柑橘类植物GPAT基因片段克隆和SNP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是与植物抗冷性强弱密切相关的基因。根据已报道的各种植物GPA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上前后两个保守区设计1对简并引物,采用RT-PCR技术,分别从琯溪蜜柚、马家柚、莽山野橘等8种柑橘类植物中克隆得到315bp的GPAT基因片段。使用DNA Star5.0软件对8个片段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8个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7.8%,与其它植物GPAT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在72.5%以上;经过氨基酸序列推导,每个GPAT基因片段分别编码105个氨基酸,8个片段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5.2%,与其它植物GPA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8.9%以上。试验克隆所得8种柑橘类植物GPAT基因片段序列存在明显的单核苷酸变异,在14个核苷酸位点存在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导致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多态性频率为1SNP/22.5bp,核苷酸变异度为4.45%,氨基酸变异度为5.71%。采用NJ聚类法对克隆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已登陆植物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盐生植物大叶补血草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得到长为983 bp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GM-T载体上,经PCR和酶切鉴定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通过DNAMAN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克隆的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小麦、滨藜、番杏、冰叶日中花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同源性很高,其同源性分别为80.06%、72.00%、82.07%、82.37%和82.37%,表明该序列确属Na+/H+逆转运蛋白基因的部分片段,同时也说明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影响因子。以五年生人参根组织为试验材料,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 DNA的第1条链,利用PCR法对人参中的原人参三醇合成酶(CYP716A53v2)基因的c 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获得CYP716A53v2基因全长片段为1 506 bp,开放阅读框长1 410 bp,编码470个氨基酸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YP716A53v2基因编码蛋白质不含跨膜区域。说明CYP716A53v2基因与其他植物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中与人参、西洋参、三七同源性分别为99%、98%、98%。  相似文献   

11.
AtPIP5K2基因参与拟南芥盐胁迫的调节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不同机制来适应环境中的各种胁迫,如盐碱、干旱等.该研究从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对盐反应不敏感的突变株系eto(enhanced tolerance to osmotic stres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表明eto突变株系早期生长发育对盐胁迫不敏感.TAIL-PCR分析表明eto突变株系中T DNA插入在拟南芥1号染色体上(BAC F3M18的27502位置),位于拟南芥At1g77740基因起始密码子前487 bp处,该基因编码磷脂酰肌醇-4-磷酸 -5-激酶(AtPIP5K2),共分离分析表明T-DNA插入与盐不敏感性紧密连锁.以野生型拟南芥总RNA为模板,克隆拟南芥AtPIP5K2基因cDNA,其开放读码框为2 265bp,编码755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物种PIPKs基因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AtPIP5K2与植物PIPKs基因氨基酸相似性高达62%~75%,但与其他生物物种PIPKs基因之间的氨基酸相似性仅为33%~37%;AtPIP5K2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植物PIPKs基因所具有的高度保守区域“PIPKc"、“MORN repeat".进一步分析表明AtPIP5K2基因在拟南芥根及莲座叶片中表达量较强,并且由于T-DNA的插入,使eto突变株系与野生型相比,其AtPIP5K2基因过量表达,表明AtPIP5K2基因编码的产物可能参与调节拟南芥适应盐胁迫的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抗猪囊尾蚴头节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ELISA板,以兔抗猪囊尾蚴头节蛋白多抗作为捕获抗体,建立了猪囊尾蚴头节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别检测猪囊尾蚴、棘球蚴和猪蛔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ELISA和RT-PCR同时检测120份样品,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8.1%和80.0%,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8%。     相似文献   

13.
对分离自中国东北牛(n=181)、猪(n=182)、鸡(n=146)和鹌鹑(n=55)的粪便及病变器官的564株大肠杆菌菌株进行磺胺敏感性与磺胺抗性基因检测。分别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磺胺敏感性和磺胺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在564株菌株中,235(41.7%)株对磺胺试剂敏感,329(58.3%)株对磺胺甲恶唑有抗性,190(33.7%)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有抗性;不同动物分离株的磺胺抗性比例不同,从牛、猪、鸡和鹌鹑中分离到的菌株int1基因的比例分别是12.2%、44.5%、40.4%、18.2%,sul1基因比例分别是5.5%、37.4%、28.1%、3.6%,sul2基因比例分别是39.2%、25.3%、29.5%、10.9%,但在牛、鸡、鹌鹑源菌株中未检测到sul3基因,在182株猪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到13株(7.1%)sul3基因阳性菌株。菌株的磺胺抗性与其包含的抗性基因之间不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4.
 应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检测方法构建VEGF基因质粒标准品,能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与临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4~6月龄猪,提取皮肤创面总RNA,设计特异引物,进行RT PCR扩增。纯化目的片段并与pMD18 T载体连接,转化宿主菌DH5α,提取重组质粒DNA,并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计算重组质粒原液拷贝数浓度并制备梯度浓度标准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建立的VEGF基因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好,检测灵敏度可达1.0×103拷贝,线性范围达1.0×103~1.0×108拷贝,阈值循环数(Ct)与PCR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2),扩增效率高(E=96.92%)。通过构建版纳微型猪近交系VEGF基因质粒标准品,为探讨VEGF基因在临床多种疾病中所发挥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25种南亚热带植物耐阴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该文研究了南亚热带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耐阴性,为城市绿化植物选择配置提供实验依据.选取25种南亚热带植物的盆栽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其种类包括目前正在推广的园林植物和采自森林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用LI-62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等仪器测定各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和光合-光响应曲线,包括叶片厚度(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含水量(LWC)、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a/b值(Chl a/b)、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Φ)等生理指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分析植物的耐阴程度.结果表明,25种植物可分为3类: 第1类为耐阴性较强的硬枝老鸭嘴、百两金、野芋、桢桐、板蓝根、狮子尾、红背桂、虾脊兰、宫粉郁金和黑骨蕨等10种,第2类为耐阴性中等的石柑子、大花鸳鸯茉莉、北江砂仁、崖爬藤、合果芋和华南胡椒等6种,第3类为耐阴性相对较弱的可爱花、鸡爪兰、咖啡、扇蕨、棕叶九尾草、草果、千年健、大叶仙茅和虎舌红等9种.Pn与Chl a/b值和R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Chlb呈显著的负相关;LCP与LSP呈显著正相关;Chl b与Chl a和Chl a+b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Chl a/b呈显著负相关;SLA与LA呈显著正相关,与LWC呈极其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检验甘蓝短散布元件(SINE)对植物转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PCR方法,从甘蓝基因组中克隆了一段短散布元件序列(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INE),该SINE具有核基质结合区(matrix attachment region,MAR)的结构特征,将其构建到β-葡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基因(uidA)的两侧翼,形成SINE调控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SINE序列和不含SINE序列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烟草中。对转基因植株进行GUS活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SINE表现出类似MAR的功能,可以提高外源uidA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不含SINE的转化植株相比,外源基因的平均表达水平提高了2倍,但转基因植株个体间表达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AACC)与萝卜(RR)杂交以导入抗性基因,应用“胚胎挽救”技术在本研究中产生了133株F1代杂种株与油菜栽培品种回交的第1代杂种株,145株回交第2代杂种株.细胞学和同工酶(GPI,POX)酶谱分析表明,回交后代中萝卜的抗性R基因通过染色体工程可望导入到甘蓝型油菜栽培品种中.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10只绿孔雀和5只蓝孔雀的mtDNA细胞色素b基因516 bp序列, 结合已发表的孔雀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数据进行了序列比较分析;以雉鸡和家鸡的同源序列为外群,采用NJ法和ME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蓝孔雀群体内遗传差异程度低于绿孔雀,绿孔雀和蓝孔雀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的平均数为21.417,净遗传距离为0.039±0.01,推断出绿孔雀与蓝孔雀的分化时间至少为2.96百万年,从而在分子水平揭示出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重建的系统树将所有序列聚为支持率较高的绿孔雀与蓝孔雀2大类群,显示云南的绿孔雀至少存在两种类型,且这两种类型可能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而白孔雀和杂色孔雀在分类上则属于蓝孔雀类群。  相似文献   

19.
利用CO2交换系统和叶绿素荧光法,研究适度高温(38℃)、高氮(HN)和低光(LL)对早、中和后期演替树种木荷、红椎和黄果厚壳桂幼树光合过程影响的初始靶的,及其对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高温提升木荷和红椎高氮高光(HNHL)植株的光合速率(Pn),但高光强(500 μmol/(m2·s))限制木荷、红椎及黄果厚壳桂低氮高光(LNHL)和高氮低光(HNLL)植株Pn对适度高温的响应。当光强500 μmol/(m2·s),适度高温提高木荷LNHL植株的光下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开启PSⅡ中心(Fq′/Fm′)和开启PSⅡ反应中心的比例(qL),以及非循环光启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吸收光能利用于PSⅡ光反应(ΦPSII),但黄果厚壳桂不呈现类似响应。黄果厚壳桂HNLL植株多以非光辐射耗散吸收能和表现低的光化反应效率。气候变暖,华南珠江三角洲过量氮沉降和频繁的灰霾天气可能延缓当地森林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   相似文献   

20.
为了发掘我国乡土树种毛白杨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PI)基因资源,该研究在对已知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和杨树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和1对杨树特异性CPI引物,应用RT-PCR技术在毛白杨形成层中扩增出了一个696 bp的cDNA片段,将此片段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并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含有一个41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8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对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具有典型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的保守区段,即靠近氨基端具有甘氨酸(G)残基和[LVI]-[AGT]-[RKE]-[FY]-[AS]-[VI]-[EDQV]-[HYFQ]序列,羧基端具有与酶活性有关的QXVXG结构和PW残基,说明毛白杨形成层中存在CPI基因并能够有效表达.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林木CPI的同源性在47%~68%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