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7个福优组合和汕优63为试验材料,进行秧龄弹性比较,设15-50d8种秧龄期,对组合产量及构成产量的5个性状的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优组合秧龄弹性是影响的因素之一;最佳秧龄期为25-30d,出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的最佳结构。  相似文献   

2.
烯效唑浸种对麦(油)后稻大龄抛秧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麦(油)后稻抛秧季节紧、秧龄长的特点,研究了秧龄与烯效唑浸种浓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油)后稻抛秧中采用烯效唑浸种处理能增产。抛秧秧龄以47d左右适宜,秧龄与烯效唑浸种浓度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在秧龄57d时,以40和60mg/L浸种产量较高;在秧龄47d时,以20和40mg/L浸种增产显著;在秧龄37d时,烯效唑浸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湘西山区中稻不同品种抛栽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昌财 《作物研究》1998,12(1):14-16
对靖州县的两个中稻当家品种进行了3个抛栽期的试验。结果表明:就产量而言,以岗优22品种19d抛植最佳。中稻抛秧栽培有利于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数,其作用超过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减少,故能增加产量。试验所设的3个抛期以秧龄期19d抛植产量最高,超过19d,随着秧龄期的延长,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分析比较,对晚稻软盘直抛秧的秧苗素质、产量有较大影响的主要农艺措施的作用大小为:秧龄>烯效唑用量>盘型>烯效唑用法。选用大孔盘、每0.69g烯效唑拌1kg干谷芽和采取营养土旱育旱管在30d秧龄内抛栽的都可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5.
双晚机插适宜秧龄与播种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秧龄与播种量二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观察不同处理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秧龄25 d与30 d的处理有效穗多,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产量显著高于秧龄20 d处理;大田播种量0.75 kg/667m2与1 kg/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处理组合以秧龄30 d、播种量1 kg/667m2为最高,显著高于秧龄20 d、播种量0.75 kg/667m2和秧龄20 d、播种量1 kg/667m2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6.
不同秧龄移栽对优质杂交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7,(5):66-70
在大田条件下以桃优香占、隆晶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移栽对优质杂交晚稻生育期、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期延长,齐穗期、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大田生育期缩短;随着秧龄期延长,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25 d秧龄移栽的处理产量最高,长秧龄(35 d)移栽的处理产量最低;此外,25 d秧龄移栽的处理整精米率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蒸煮品质好。为实现优质高产,桃优香占的适宜秧龄为25~30 d,隆晶优1号的适宜秧龄为20~25 d。  相似文献   

7.
在1982 ̄1994年,我们采用减少回交次数的方法成功地将稻瘟病、褐飞虱抗性基因导入到轮回亲本中去,同时经济性状及秧龄弹性等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或提高。运用该法选育得到的中籼糯品种148糯不但产量高,而且抗稻瘟病和褐飞虱,中抗白叶枯病,糯性好,灌浆速度快,秧龄弹性亦好。  相似文献   

8.
以"育秧绿"水稻苗床调理剂培育适宜机插的健壮秧苗为前提,设置2组试验,一是在相同密度和移栽时间下设置不同秧龄,二是在相同施肥量下设置不同基蘖肥中氮肥配比,来研究秧龄和调整前期基蘖肥的投入对机插稻缓苗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秧龄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秧龄越长,高峰苗越高,但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各处理的有效茎蘖数差距不大;在产量方面,30 d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在相同施肥总量且磷酸二铵均为10.0 kg/667 m2的条件下,基肥尿素10 kg/667 m2+分蘖肥尿素25 kg/667 m2较基肥尿素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30 kg/667 m2能显著增加分蘖,并能保持有效分蘖的优势;从产量来看,穗数是提高产量最主要的途径,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苏北地区常规粳稻苏秀86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落谷不同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秧龄25 d常规落谷相比,稀落谷秧龄25~35 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基本苗一定的情况下,稀落谷的处理随着秧龄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30 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 d稀落谷的处理和秧龄25 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 d稀落谷的处理。总体上,稀落谷秧龄在25~35 d之间时秧苗素质较高,产量较秧龄25 d常规落谷处理增产57.0~130.5 kg/hm2,说明该品种稀落谷条件下秧龄弹性较大,适当延长秧龄(30~35 d)更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1.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与常规秧龄相比,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提高;稀播长秧龄在机插水稻上应用具有秧龄弹性大、大田生育期进程提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挥创香5号的高产高效潜力与研究安全生产技术,采用多本插植与单本插植,分别设置秧龄30d、35d、40d、45d、50d共5种处理。结果表明:随秧龄的延长,创香5号试验产量降低,生育期略有延长,有效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减少,株高下降,千粒重与穗长影响不大。但秧龄在40d内的各处理间产量影响不大,结实率下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杂交晚稻塑盘旱育秧抛栽,要选用孔径较大的秧盘,用苗床肥泥灌盘,每孔播2 粒谷种,秧龄控制在25 d以内;抛栽密度以40 穴/m 2 为宜,控苗宜早且重,苗数达到400 万/hm 2 时应开始晒田。  相似文献   

14.
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12 d、17 d、22 d和27 d秧龄秧苗素质及不同秧龄秧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植株株高和干物质量均增加,但秧苗后期生长趋缓,叶片生长变慢,根冠比降低;不同秧龄的秧苗对机插漏秧率影响不大,短秧龄秧苗机插秧苗易返青,缓苗期短,虽然成穗率低,但有效穗数多;参试水稻品种均以17 d秧龄机插处理的产量最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随着秧苗秧龄的增加,机插水稻生育期会推迟。综上所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单季稻机插中,适宜的秧龄应为15~20 d,此时秧苗素质好,适合机插,最终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晚稻品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的秧龄弹性,采用同期播种、手工移栽秧龄为25、30、35和40d的秧苗,研究秧龄对晚稻品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的产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减产,秧龄35 d和30 d的处理比秧龄25 d的处理出现显著减产,秧龄40 d的处理比秧龄25 d处理分别减产了24.1%和24.8%;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下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秧龄为30 d、35 d、40 d的处理其结实率比秧龄25 d处理分别降低了5.88个、6.54个、14.40个百分点和6.08个、10.84个、17.55个百分点。综合看来,盛泰优9712的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期为25~30 d,最长为35 d;鑫优9113的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期为25 d,秧龄弹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秧龄及剪根程度对杂交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剪根1/3和2/3以及全部剪根3种剪根处理,以未剪根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秧龄和剪根处理对杂交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处理对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和千粒重的影响明显大于剪根处理,而剪根处理对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根干重及结实率的影响更显著。2种秧龄下剪根1/3处理均能提高根干重,促进分蘖发生,提高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Pn,最终促进增产,其中以25 d秧龄下剪根1/3处理产量最高。而2种秧龄下,剪除全部根系的处理会导致各生长指标及总颖花量、结实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不同秧龄和剪根处理下,水稻各生育时期根干重、拔节前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Pn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剪根程度与产量呈极显著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25 d和40 d秧龄下,移栽的伤根程度分别在39.28%和32.63%时能达到最佳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贵州南部山区苏子地方品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贵州南部山区搜集到的108份苏子的农艺性状,种子和嫩茎叶中的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含量的较高。苏子对光照很敏感,短日照可缩短其开花期25d左右。野生苏子的抗旱性较强。发现了具有6棱茎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19.
播期和秧龄对杂交稻‘九优六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杂交稻‘九优六号’在湖南种植的适宜播期与秧龄期,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播期与秧龄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5月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全生育期随着秧龄的增大逐渐增长,以40 d秧龄处理的全生育期最长,平均达到了136 d;实际产量随着秧龄的延长逐渐降低,以20 d秧龄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9.30 t/hm~2,40 d秧龄处理产量最低。因此,‘九优六号’播种期可以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秧龄以20 d为宜。  相似文献   

20.
用5个籼型不育系与5个偏粳型恢复系,25个双列杂交组合。测定了经济产量的配合力,研究了10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料,分析和比较了各性状的广义、狭义、现实遗传力及相关遗传力,并估算了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及其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同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籼粳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趋势不完全一致;(2)杂交F1代的大部分性状的狭义、现实遗传力较高,稳定性较好,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又比较复杂,因而在育种中要注意性状的单一和整体的关系;(3)千粒重、株高、稻粒比重、着粒密度对杂交F1代产量的构成和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