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州山区的旱耕地以旱坡地为主,全省有旱耕地3 487 000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80%.其中≤2°的旱坡耕地仅占旱耕地的3.94%,2°~6°占旱耕地的8.12%,6°~15°占旱耕地的28.04%,15°~25°占旱耕地的35.11%,>25°的陡坡地占旱耕地的24.79%,>35°的极陡坡耕地占旱耕地的7.29%.全省的旱坡地多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贵州山区的土地旱化率,不仅反映该地区的垦殖状况,还可以作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岩溶山区旱坡耕地现状与陡坡退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陡坡开垦使旱坡耕地面积扩大是造成贵州省岩溶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和林业生态建设艰难的根本原因。针对贵州省旱坡耕地结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 ,从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 :( 1)陡坡退耕的对策措施 ,以及制定陡坡退耕计划与利用规划 ;( 2 )合理利用陡坡退耕地 ,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 3)走资源集约型农业高效持续发展道路 ;( 4)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 5 )推广陡坡退耕成功模式 ,制定因地制宜的农村发展政策等  相似文献   

3.
浅谈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我国西北、西南和华中三大区的结合部.自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 重点防治工程实施以来,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据第3次遥 感技术调查测算,四川水土流失仍相当严重,是影响四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 .因此,加快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就此笔者对如何搞好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四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选择珠江源头区主要的6个造林树种,通过设置固定观测样地和观测设施,对不同地类人工恢复植被树种和其生态效益进行了4a对比分析。(1)树高生长以云南松为最慢,旱冬瓜最快,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树高分别是云南松的4.9,2.8,2.5,2.3,1.7倍。胸径生长依次为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从长势来看,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云南松为珠江源头区适宜的造林树种。(2)从6个树种的香浓—威纳指数来看,依次为阴坡退耕地〉荒草地〉退化林地〉阳坡耕地。均匀度指数则依次为阴坡退耕地〉阳坡耕地〉荒草地〉退化林地。(3)各地类的容重均减小,土壤毛管孔隙度比造林恢复前明显提高,表明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的板结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4)试验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为1087t/(km^2·a),土壤侵蚀减少了38.48%,水土流失面积由188.27hm^2减少到104.83hm^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4.32%。  相似文献   

5.
四川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WEPP)中的土壤可蚀性K值 ,对四川各类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直接相关 ,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在 0 2 68~ 0 3 44之间 ,紫色土的分布面积和K值较大 ,是易遭受侵蚀的土壤。应采取增施有机肥、实行坡改梯等措施 ,加强对耕地、高可蚀性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退耕还林紧迫性地域分级与退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是治理贵州省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分析陡坡耕地的数量,尤其是分析陡坡耕地占一定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是制定退耕地还林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据。在深入分析贵州陡坡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以陡坡耕地占区域国土面积比例作为退耕还林紧迫性的指标,将全省82个县(区、市)的退耕地还林紧迫性分为7级3类,提出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的战略是占全省国土面积56.63%的极重点退耕类型区和重点退耕类型区,从而可实现全省75.39%陡坡耕地退耕。同时,提出了林种结构配置比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江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 472.19 km2,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各流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以面蚀为主。洪旱灾害已成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土流失薄化土层,改变产流、汇流的下垫面条件,造成泥沙淤积,恶化河湖生命,是洪旱灾害产生和加剧的主要因子。因此江西省水土保持方略应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防治,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加速实施崩岗治理工程,保障全省生态安全;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加强监督执法,严防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源地,合理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和人均耕地面积问题对促进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以新的理念认识现阶段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和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将坡耕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人均耕地和粮食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局部区域尤其是山区25°以下的坡耕地,不必单纯考虑粮食安全问题而保留坡耕地,发展经济林等产业是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式,这样做既可以控制土壤侵蚀也可以保证农民收入,保证耕地有人种、良田不撂荒,从而保证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 改善乌盟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兰察布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发展滞后。 1994年 ,盟委、行署领导班子提出“进一退二还三”战略 ,基本内涵是 :每建成 1hm2 水旱高标准基本农田 ,退下 2hm2 旱坡薄地 ,还林还草还牧 ,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建设畜牧业大盟。经过 7年的实践 ,全盟已累计退耕种树种草 80万hm2 ,占原有耕地的 1/2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丘陵区是四川省粮、油、棉、麻、果、猪等的主产区,水土流失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形起伏丘陵面积占80%以上,侏罗系和白垩系紫色沙泥岩风化物和其土壤松软,抗冲抗蚀力弱;加上人口密集,521人/km~2,是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典型调查表明,占耕地45.58%的旱坡地是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因此,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培肥土壤),推广沟、坎、池、凼结合的蓄排工程,沙凼、蓄水池,粪池三池配套经验,是治理丘陵坡地行之有效的措施。文章从坡地治理的责权利等农村政策、资金投放、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搞好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调整,迈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第4阶段。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土综合整治实践程度较低,资源环境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区域差别大,土地生态整治实践水平不高,土地整治资金稳定性不足。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创新理念,引导土地整治向绿色化为主导特征的方向转变;二要顺应发展要求,重构土地整治新战略,稳定布局、消除障碍、阻止退化、修复污染,分类型、分区域、分程度规划组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三要重点建设生态良田,使中国高标准生态良田达到6.67×107 hm~2以上;四要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面节地战略;五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六要加强示范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讨论了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强调了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对占用的和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对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宜耕评价;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3.
Potentia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modern methods for the eco-economic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are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use of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soil science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solve certain ambiguity in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土地整理所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影响牛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必然会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影响,分别从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中各选取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作为典型案例,估算由于土地整理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益,可以为土地整理的决策提供定量依据,有助于实现土地整理的可持续目标.研究表明,3个土地整理项目在整理后总牛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率最小为0.94%,最大达到23.63%,说明在中国土地整理实践中出现了忽视牛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另外在3个项目区,土地整理后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价值、食物生产功能价值都有所增加,水源涵养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和娱乐文化功能价值都有所减少,其他功能价值在不同的项月区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是中国土地管理科学中的难点之一,科学辨识其驱动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假设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F,构建了基于资源-资产-政策理念的土地利用概念模型,采用计量经济面板数据方法,以中国国家尺度及东中西部区域尺度上 1998~2002年耕地变化过程为例证,重点对土地资产-政策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国家尺度上,增强上地政策管理力度、降低农用地增值收益倍数(提升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增加耕地投入水平有助于耕地保护;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将会造成耕地减少;农业总产值比重、种植业生产水平及农户经营耕地面积没有显著的解释效用;2)在区域尺度上,提升耕地保护政策贯彻力度、提高被征地农户补偿水甲、增加耕地投入均有利于耕地保护;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比霞的降低、西部地区灌溉面积适量减少对耕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合"资源-资产-政策"三方面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耕地保护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宪波  杨子生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2):166-170,177
[目的]对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为揭示不同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昭通市2009—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及调查数据,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信息熵公式计算了昭通市各类用地结构信息熵及其均衡度,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昭通市各类用地总面积与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度。[结果](1)2009—2015年,昭通市农用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变化,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其他用地总面积呈上升趋势变化;(2)昭通市耕地面积减少速率最快,土地综合变化度相较其他地区变化较小;(3)昭通市及各县/区各类用地结构也逐步向均衡和稳定方向发展,鲁甸县和巧家县的各类用地结构均衡度最高;(4)第一产业值、第三产业值、人口和城镇化率为建设用地变化主要驱动力,第二产业值为各区县农用地变化驱动力,国内生产总值均影响昭通市各个区县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结论]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社会和经济等不同因素影响,各类土地逐步向均衡和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形成的,指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主要依靠政府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事先调节和控制,引导、限制或鼓励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该文试图在分析FAO的土地规划的概念、内容、体系、成功的关键因素、及编制的步骤和方法基础上,展开探讨并对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形成的,指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主要依靠政府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事先调节和控制,引导、限制或鼓励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该文试图在分析FAO的土地规划的概念、内容、体系、成功的关键因素、及编制的步骤和方法基础上,展开探讨并对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西省1949—2012年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数据,以人粮关系为核心,构建土地资源限制性模型,从省、市、县三个不同尺度全面分析了山西省粮食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县级尺度上,2003—2012年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不受土地资源承载力限制的县级单元由42.1%增至65%,人口超载的地区减少,其中,超载地区大部分位于山西省晋北地区,晋南地区的土地资源限制度较小,粮食盈余地区所占比例较大,中部地区偏向于人粮平衡。(2)市级尺度上,土地资源承载力以人粮平衡和土地超载为基本特征,2012年与2003年相比全省粮食盈余市级地区增加,土地超载地区减少;(3)全省尺度上,建国初期土地承载力指数整体大于1.13,土地处于超载状态。近十年间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从27.2下降到11.8,土地资源限制度降低,人粮关系好转。总体来说,2012年的土地资源限制与2003年相比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土地超载的地区减少,人粮关系趋向改善,粮食盈余地区增加。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31  
该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及运作方式,并对目前国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趋势,以及国内LUCC研究的状况等做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区域及景观3个尺度层面重点讨论了LUCC研究与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结合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