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鹅是草食家禽,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耐粗饲和消耗精料少等特点。一般饲养于夏季:一是气候适宜,二是节约饲料。一般5月底左右进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夏鹅养到60日龄左右,每只鹅平均体重达1.5~2.5千克,不仅增重快,而且雏鹅易管理。整个育雏期间饲料丰富,雏鹅可以采食到鲜嫩的青草,雏鹅生长快,饲养周期短。要提高养鹅效益,笔者建议主要抓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养夏鹅有以下优点:一是气候适宜。养夏鹅一般5-6月份进雏育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夏鹅养到60天左右,每只鹅平均体重1.5~2.5千克,而且雏鹅易管理。二是节约饲料。这个期间育雏,雏鹅可  相似文献   

3.
<正>夏季养鹅有以下优点:一是气候适宜。夏鹅一般5~6月份进行育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夏鹅养到60天左右,每只鹅平均体重1.5~2.5公斤,而且雏鹅易管理。二是节约饲料。此期间育雏,雏鹅可以吃到鲜嫩的青草,雏鹅生长快,周期短。1.降温防暑舍温保持在26℃以内,降温防暑的  相似文献   

4.
养鹅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夏季对鹅来说,既不利生长又不利疾病控制,夏季要养好鹅着重抓好调整饲料配方,降低密度,改变环境,加强管理。养夏鹅一是气候适宜。养夏鹅一般5巧月份进雏育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夏鹅养到60天左右,每只鹅平均体重1.5~2.5千克,而且雏鹅易管理。二是节约饲料。这个期间育雏,雏鹅可以吃到鲜嫩的青草,雏鹅生长快,周期短。  相似文献   

5.
养鹅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夏季对鹅来说,既不利生长又不利疾病控制,夏季要养好鹅着重抓好调整饲料配方,降低密度,改变环境,加强管理.养夏鹅一是气候适宜.养夏鹅一般5~6月份进雏育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夏鹅养到60天左右,每只鹅平均体重1.5~2.5千克,而且雏鹅易管理.二是节约饲料.这个期间育雏,雏鹅可以吃到鲜嫩的青草,雏鹅生长快,周期短.  相似文献   

6.
养夏鹅有以下优点:一是气候适宜。养夏鹅5月底进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夏鹅养到60日龄,每只鹅平均体重1.5公斤-2.5公斤,且雏鹅易管理。二是节约饲料。夏季雏鹅可以吃到鲜嫩的饲草,又可在一季早稻田吃落谷和野生草籽等。这样,雏鹅长得快,周期短。一、降温防暑。舍温保持在26℃以内,降温防暑的方法是: 1.通风降温。在鹅舍外活动场所搭盖遮阳挡风的凉棚,鹅舍正面墙壁  相似文献   

7.
正1育雏期1.1营养标准野鸭从出壳至脱温的生长阶段称为育雏期,一般为30天。野鸭的营养需求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月龄以内的雏鸭营养要求高。1~15日龄雏鸭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达到20%~25%,16~30日龄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1.2饲养密度育雏期应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育雏方式有地面平养和网上饲养两种。野鸭地面平养的密度为:0~7日龄时20只/平方米,8~14日龄时15只/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肉鸭的饲养管理分为雏鸭期和生长育肥期。出生后0~3周为雏鸭期,一般采用全舍饲,分为地面平养、网上平养、笼养等。育雏前根据进雏数安排好房舍、饲料、供暖、供水和用具等,房舍、器具消毒晾干。雏鸭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健全,采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江苏句容茅山有机稻米示范基地积极试验稻/鸭-菜(牧草)/鹅高效稻蔬种植模式。前茬稻鸭共作,亩产水稻650公斤,高产田块达750公斤以上,稻鸭共作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后茬种植越冬甘蓝、牧草养鹅。据测算,此种养模式的效益比传统稻麦模式高8倍左右。种菜或种牧草亩产鲜草高的可达5000公斤以上,可养130~150只鹅,一般是50~100只;优质有机稻谷、有机鸭、鹅亩净收入近5000元,而且牧草饲料菜与水稻轮作,既为水稻提供了肥茬,每亩可少施化肥20%,又达到了生态、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辛牧 《新农业》2011,(9):44-45
1.雏鸭饲养管理 从出壳至30日龄以内的幼鸭称为雏鸭。育雏前对雏舍(膨)运动场,垫草、饲养用具等认真消毒,雏舍(棚)力求清洁干燥,空气新鲜,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准备好饲料、药品、记录表格等。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鸭技术是以水田种稻为基础,与家鸭野养相结合的复合种养技术,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省工节本等优点,是广大农户的一条增收致富途径。1.雏鸭饲养育雏鸭舍准备。育雏舍应建在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在进鸭前2~3天,应做好鸭舍的清扫和消毒工作,消毒一般可用消毒威。地面铺3~4厘米厚的稻草(稻草应干净无霉变,并经日光曝晒),再用砖头叠成1米见方、0.5米高的小育雏间,每间可放养苗鸭40~50只。温度调控。雏鸭引进时间应在水稻插种前1周左右,品种以形体较小、肉质较  相似文献   

12.
练亚平 《新农村》2005,(7):17-17
夏季养鹅优点很多,一是气候适宜。一般5月底进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二是生长较快。夏鹅饲养60天左右,每羽体重可达4.0-5.0千克,即可出栏销售。三是节约饲料。雏鹅可采食到鲜嫩饲草,并可在单季早稻田采食落谷和野生草籽等。  相似文献   

13.
雏鸭一般是指4周龄内的小鸭子.养育雏鸭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春季雏鸭易饲养,生长快,患病少,成活率高.本文介绍了春季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鸭的育雏按季节可分为头水鸭、夏水鸭和秋水春鸭三种。一季雏鸭饲养般来说,以饲管理技术介养头水鸭为好,夏水鸭次之,秋水鸭较差,但春季育雏存在气温不稳、寒潮频繁等问题。笔者现将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一、育雏头水鸭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育雏。雏鸭出壳后舍饲7~8天,即将其赶入翻耕后的绿肥田、油菜田、蚕豆田以及绿  相似文献   

15.
芙蓉鸭是一种杂交瘦肉型鸭,其主要性状恃点是: 1.生长快。一般饲养60天体重可达2.7~3公斤,料肉比约3:1。 2.瘦肉率高。胸肌加腿肌占胴体的比例达25%以上,胸宽肉厚,皮薄骨细,外色洁白,肉质细嫩。 3. 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从出壳雏鸭到育成出售,成活率比一般鸭高8%以上。并具有耐旱、抗寒、抗高温的优点,不但适合于圈养、放养、水网养、竹林养,还能适应热天和冬季饲养,有利于常年生产、四季上市,缓  相似文献   

16.
<正>鸭的育雏按季节可分为头水鸭、夏水鸭和秋水春鸭三种。一季雏鸭饲养般来说,以饲管理技术介养头水鸭为好,夏水鸭次之,秋水鸭较差,但春季育雏存在气温不稳、寒潮频繁等问题。笔者现将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一、育雏头水鸭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育雏。雏鸭出壳后舍饲7~8天,即将其赶入翻耕后的绿肥田、油菜田、蚕豆田以及绿  相似文献   

17.
<正>选用良种品种优良的肉鸭,其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较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对饲料的利用率高。同样的日龄,消耗同样多的饲料,其增重速度比低劣品种的肉鸭要快得多。鸭舍消毒彻底清扫鸭舍,用2%~3%火碱溶液泼洒地面后,再用高效消毒剂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空舍1~2周。于进雏前1~2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将舍温升到30℃左右。水槽要加满水,料槽要加满料。修补好器具和房舍。卫生洁净的鸭舍可减小疫病的发生概率,提高饲养效益。饲养密度进雏后,每群300~500只共用1个育雏伞或1个小栏。地面平养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只。室内温度保持在29~31℃,饲养管理人  相似文献   

18.
肉鸭一般是指60~70日龄可供上市的菜鸭,又称肉用仔鸭。我省可供生产肉鸭的地方品种有高邮鸭、昆山鸭、北京鸭、狄高鸭、番鸭等。它们的特点是生长快,饲养期短,周转快,耗料少;其肉嫩,味鲜美,营养丰富,可制成板鸭或冻鸭;其毛、绒制成高档衣被出口换取外汇。饲养肉鸭是一项富国利民的副业。 育雏技术 育雏是饲养肉鸭的关键。出壳后20~30天内的幼鸭称雏鸭(鸭黄)。雏鸭体弱,易受外界低温的影响,如饲养管理不好容易死亡。育雏期随季节温度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早春约30天,夏季仅10~20天或更短些。在育雏期前及育雏期间内应注意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上养鸭技术,打破了千百年来养鸭离不开江河、池塘的传统饲养方法,是一种新的养鸭技术。1.网上养鸭优点实践证明,采用网上快速饲养方法,可大大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传统饲养法活重2.5公斤的鸭需要饲养65天以上,而新法只用40~50天.主要优点:(1)缩短饲养周期。从出壳到屠宰仅44天,平均毛重2.15公斤,成活率98%。(2)饲料报酬高。与北京填鸭相比,每增重1公斤则少耗饲料1.3公斤,饲料转化率为2.69:1,且瘦肉率提高20%。(3)不受季节限制。采用网上平养技术,室内饲养,不受季节、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季均可饲养。2.网上养鸭品种网上养鸭最好采用北京鸭、樱桃谷鸭等优良品种,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全过程,完全在房舍网具设备上饲养,一次也不下水活动或放牧。3.鸭舍的设置面积大小根据饲养量决定。如批养1000只肉鸭,需  相似文献   

20.
麻鸭在冷天旱养,可以保持较高的环境温度,可以免去鸭子因水浴而致的能量损耗,可以避免体内寄生虫危害,从而获得较高的饲料报酬.但麻鸭旱养,鸭舍投资相对较大. 旱养麻鸭,一般分为育雏期(0—21天)和育肥期(22天到出栏). 育雏期间可以多层架养.层与层之间相距60—70厘米,每层宽约60厘米,长根据饲养规模而定,每平方米养雏鸭15—20只.用钢丝网作网底材料,下装承重竹条,竹条下安装承粪层(一般用旧饲料纤维袋缝制).钢丝网上放置塑料料槽及饮水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