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筛选高效、低毒的新型颗粒杀虫剂,进行0.5%噻虫胺颗粒剂防治甘蓝黄曲条跳甲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和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幼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47%以上。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剂在甘薯苗移栽前整地时全田撒施,能有效控制甘薯地下害虫(主要是小地老虎和蛴螬),对地上斜纹夜蛾等为害后保叶效果也较好,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 05%噻虫胺颗粒剂60 kg·hm-2移栽后25 d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957%,移栽后50 d的保叶效果为846%,与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60 kg·hm-2,3%克百威颗粒剂60 kg·hm-2的效果相当,且持效期较长、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12%四聚乙醛颗粒剂防治铁皮石斛蜗牛的合适剂量及对铁皮石斛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12%四聚乙醛900 g对蜗牛的防治效果较好,一次药后3、7、14、21 d防效分别达到78.5%、82.7%、87.8%、88.4%。考虑到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如何科学使用12%四聚乙醛颗粒剂的有效剂量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噻虫胺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0.1%噻虫胺颗粒剂在花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0.1%噻虫胺颗粒剂按施药剂量为750、1 125 g(a.i.)/hm~2,于花生播种前耕地时施药1次,收获期噻虫胺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残留量0.02 mg/kg)。[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噻虫胺在花生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3种常见杀虫剂0.06%噻虫胺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和5%毒死蜱颗粒剂在防治花生蛴螬上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颗粒剂对蛴螬均有防治效果,同时也有一定增产作用,其中以0.06%噻虫胺颗粒剂效果最佳,其防效与增产率分别为76.9%和 9.2%。在生产上防治花生蛴螬时,可以考虑选择0.06%噻虫胺颗粒剂,该款颗粒剂为药肥产品,同时含有噻虫胺和花生生长所需氮磷钾,用量参考春花生900 kg/hm2。  相似文献   

6.
韦茂春 《农学学报》2015,5(8):40-43
摘 要:探讨甘蔗螟虫的化学防治,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蔗茎浸渍法测定了噻虫嗪、杀虫单及其混配对黄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和杀虫单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噻虫嗪与杀虫单比值为1︰18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33.43。根据最佳配比配制成3.8%颗粒剂进行防治甘蔗蓟马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8%杀虫单? 噻虫嗪颗粒剂制剂用量55、70kg/hm2施药90d后的防效分别为80.1%、85.4%,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替代农药。  相似文献   

7.
选择生产中常用的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铁皮石斛斜纹夜蛾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对铁皮石斛安全。建议在斜纹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的傍晚施于铁皮石斛植株及叶片正反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噻虫嗪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评价噻虫嗪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和土壤中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为噻虫嗪在甘蔗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5和2016年在海南和广西开展10%噻虫嗪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并根据蔗茎和土壤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残留量,评估其对人类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和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结果]噻虫嗪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8.4~18.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3~22.4 d;甘蔗蔗梢和蔗茎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LOQ)(0.05 mg/kg),但施用高剂量562.5 g a.i/ha后,收获期土壤中噻虫嗪残留量高于LOQ,达0.146~0.153 mg/kg;噻虫嗪和噻虫胺对我国一般人群的估计每日摄入量(EDI)仅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0039%~0.0049%,估计短期摄入量(ESTI)仅为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17%~0.29%;噻虫嗪对蚯蚓的风险商(RQ)<0.01,噻虫胺对蚯蚓的RQ=0.016.[结论]在甘蔗苗期按照375.0~562.5 g a.i/ha沟施10%噻虫嗪颗粒剂1~2次,甘蔗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我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且该残留对人类健康的急慢性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建议该产品在甘蔗上登记使用时注意其代谢物噻虫胺对土壤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甘蔗螟虫防治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研究了6种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药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对甘蔗产量和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植蔗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2%吡虫啉颗粒剂75 kg/hm~2、3.6%杀虫双颗粒剂75 kg/hm~2和60%呋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50 g/hm~2对苗期螟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药后第45天和第60天的防效均超过70%;宿根蔗也以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对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新植蔗中6种药剂处理甘蔗锤度、有效茎和蔗茎产量与不施任何农药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宿根蔗6种药剂处理甘蔗锤度和有效茎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产量差异显著,以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蔗茎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7.5%。综合来看,生产上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开展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防治稻水象甲幼虫,建议使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 000g/hm~2撒施,效果较好。其次选择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75 g/hm~2,间隔5~10 d施药。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的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吡蚜酮SC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久性,制剂用量为300-375 mL/hm2时,药后1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速效性优于吡蚜酮,药后35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持效性优于噻虫胺,与吡蚜酮无差异,且对低龄、高龄若虫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0%噻虫﹒吡蚜酮SC对稻田蜘蛛安全,可大面积应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 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 -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 -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 kg·hm -2【结论】 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丁氟螨酯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在采果期使用丁氟螨酯防治草莓红蜘蛛可能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对丁氟螨酯在草莓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进行评价。在保护地条件下20%丁氟螨酯SC以最高推荐使用量和15倍最高推荐使用量各施药1次和2次。结果表明,其在草莓上的最终残留量受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以最终残留量试验的高剂量用药1次,探索其残留消解动态,测定结果表明,果实上原始沉积量为05882 mg·kg-1,半衰期为9364 d。参考国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ADI值规定,采用风险商的方法进行评估,不同施药浓度、施药次数下丁氟螨酯用药后1~21 d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均较低(风险商为0001~0020)。因此,建议草莓中丁氟螨酯的最高残留限量值设定为2 mg·kg-1,按推荐剂量施药1~2次,安全间隔期为7 d,在我国草莓连续采收的生产方式下,安全间隔期应延长1~2 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也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4.
彭昌家 《农学学报》2016,6(5):23-27
为减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生物农药阿维菌素 赤.吲乙.芸苔(碧护)和苦参碱 碧护和生化复配制剂甲维盐 碧护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大棚秋季番茄白粉虱发生较重情况下,每hm2用1.8%阿维菌素EC375g 碧护600g、1.5%苦参碱SL4500mL 碧护600g和生化复配制剂5.7%甲维盐SG450g 碧护600g,7天施药1次,连续施用4次,药后10天、17天、26天和35天,防治效果均在81%、83%、85%和81%以上,且药后10天和17天甲维盐 碧护与阿维菌素 碧护、阿维菌素 碧护与苦参碱 碧护差异不显著,甲维盐 碧护显著高于苦参碱 碧护。阿维菌素 碧护、苦参碱 碧护和甲维盐 碧护不仅可以作为防治设施番茄温室白粉虱的理想药剂,而且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5.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应用5种农药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及林间采用不同营林措施结合施用农药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种农药中,对笋土喷施森得保(即0.18%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每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倍液的毒力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78%,致死中时间LT50最短,仅3.9 d。林间采用不同营林措施结合施用不同量的森得保进行防治,其中采用浅翻+喷药对防治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效果最好,施药量30 kg.hm-2的防治效果为94.44%,施药量15 kg.hm-2的防治效果为89.52%,只采取浅翻的防治效果为79.86%,而除草和浅锄都没有浅翻的效果好。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费用,建议生产上采用浅翻并施用15 kg.hm-2森得保农药技术措施进行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剑麻蔗根锯天牛为害情况并筛选有效药剂。[方法]调查大田剑麻上蔗根锯天牛的为害情况,观测幼虫体态特征,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大田试验筛选蔗根锯天牛防治药剂。[结果]东方红农场13队等部分幼龄麻暴发疑似蔗根锯天牛,幼虫为害植株头部,致根基部被咬食与茎被蛀空,叶片失水退绿、卷缩披垂,甚至停止生长或枯死,影响植株生长量至少180 d。幼虫体长53~80 mm,圆筒形,前端扁平,后端稍窄,老熟幼虫为乳黄色;上颚、头和前胸背板为黑褐色和黄褐色,体表光亮;腹部第1~7节背面正中隆起时有扁"田"字形纹等,经鉴定该虫为蔗根锯天牛幼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48%噻虫胺毒土800倍、5%甲拌磷毒土55倍的防治效果理想,死亡率达100%;50%噻虫嗪毒土1 000倍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大田试验表明,噻虫胺、噻虫嗪与其他药剂混配的防效在80%以上。[结论]试验结果为剑麻蔗根锯天牛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深圳宝安区石岩蔬菜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措施进行绿色防控,调查小菜蛾、斜纹夜蛾和黄曲条跳甲3种主要害虫的危害情况并检测蔬菜残留。[结果]与空白对照区相比,采用绿色防控措施降低了害虫数量,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成本,降低了蔬菜农药残留。[结论]绿色防控措施有大面积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风送转盘式生物农药离心雾化喷头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专门喷施生物农药的器械较少的现状,设计制造了风送离心式雾化装置,并通过改变风送离心雾化转盘的结构参数(外径、齿数、斜角)以及操作参数(流量、转速、风速)进行雾滴粒径、生物农药活性以及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防治药效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转盘外径越大,雾滴粒径越小;斜角度数越大,雾化粒径越小;齿数越多,雾滴粒径越小。由此推荐了针对不同环境下的作物,风送转盘式生物农药离心雾化喷头的最佳结构参数组合,转盘外径、转盘斜角、转盘齿数对于生物农药活性的影响都不大,满足病虫害防治要求。综合各因素,提出了风送转盘式生物农药离心雾化喷头操作参数的优化设置为:流量为40 L·h-1,转速为6 000 r·min-1,风速为5 m·s-1;从药效上看,各种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组合小菜蛾的死亡率都在90%以上,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水果和蔬装对农药残留的限制比较严格。对化学除草的要求相应地也较高。该文介绍了15种果园、菜地杂草的形态特征、习性及危害,并总结了果园、菜地杂草的综合防除技术,旨在为水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绿色防控是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以及科学精准用药技术措施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效率, 最大程度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从而达到推动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中生态调控包括选用抗病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清洁田园等措施;理化诱控包括色诱、灯诱、性诱、食诱、两网覆盖、避雨防控等措施;生物防控包括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措施。科学精准用药技术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态环保农药为基础, 从农药制剂、施药机械、施药技术上进行了阐释, 最后针对目前绿色防控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农民认识、资金支持、防控体系、推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