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说洪门茶阵及其他厦门博物馆彭景元洪门是我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自明末清初兴起,高举“反清复明”大旗,仗义前驱、锄强抑贵、行仁结义与扶危济国,因而势力日益强盛,同时亦为当时政权所仇嫉,高压强暴的政策使环境极其恶劣,特别是每当政权变更时,...  相似文献   

2.
众人饮茶,各取所需,就感觉上而言,口干舌燥时来杯大碗茶,一饮而尽立马生津解渴,那叫一个“爽”;研讨、开会发言中,一杯清茶相伴,不时小啜几口,清嗓润喉使语音清晰自如,那叫一个“顺”;闲暇海聊时,三五成群,备套茶具,沸水沏茶以助谈兴,那叫一个“乐”……。而到了有心于茶叶品质评价(下简称“茶评”)的人那儿,饮茶便多了几分美的感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茶评又为何能与审美判断有牵连呢?要想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茶评的内涵。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在农学院里是一项专门的学科,称之为“茶叶审评与检验”。换句话说,茶评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3.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饮料,一日三餐少不了。油茶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一种木本油料的树,也叫“油茶树”或“茶子树”,结下的果实叫茶果,果熟籽落,落下的籽叫茶子,形似小板栗,用茶子榨出的油汁叫茶油,侗家叫“油茶”,打油茶就少不了它。二是指一种饮料的名称,这种食品的制作过程就叫做“打油茶”。这两种茶的叶子相似,果子也有些相同,人称它俩是“孪生姐妹”,不同的是前一种是种在高山岭顶上,叶子不能吃用。后一种是种在村边的园子里,叶子是打油茶的主要原料。  相似文献   

4.
茶与戏曲     
茶与戏曲陕西省略阳磷肥厂舒义顺茶不仅与诗歌、绘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与戏曲有不解之缘。明清以来,戏曲剧场的通称叫“茶楼”,也叫“茶园”。当时剧场以卖茶点为主,演出为辅,座位只收茶钱而不售戏票,观众一边茶话,一边听曲,故称“茶楼”。北京最早的营业性...  相似文献   

5.
从“千万工程”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以十年为单位,以2000万农民为基数,以现代化为坐标,让曾经的“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农村,变成了今日的“画中芦茨、古风荻浦、青莲环溪、风情阳山畈”。  相似文献   

6.
一、茶乡婚嫁茶为礼福建因茶而名闻遐迩,武夷山御茶园、建瓯北苑贡茶、安溪铁观音茶均为天下名茶。茶乡南北,老百姓的生活与茶息息相关,男婚女嫁也离不开茶。福建古时女子受聘叫“受茶”。陈耀文《天中记·种茶》卷44:“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成语“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古时娶妻多用茶为聘礼,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手续:纳采(送礼求婚)、问名(问女方名字与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朗亲自迎娶…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茶叶示禁碑福建武夷山市容华良骅武夷山云窝石沼青莲亭下,竖立着一块清代保护武夷茶的示禁碑,高1.85米,厚约0.10米,碑文字迹,清晰可辨,属崇安县1959年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名山,必产灵芽”。武夷山所产之武夷茶以其色泽澄亮,香气馥郁...  相似文献   

8.
洪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首,也是岭南武术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的拳种,其他岭南拳种大多与洪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洪拳与清代洪门天地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洪拳在传承及其发展演进中,不同的时期其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与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同步。通过对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图谱研究,提炼出传统洪拳的技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名茶、茗、糊、茗、辫、菠、苦荼。唐宋许多诗人称其为“草中英”、“瑞草魁”。也有人叫它“冷面草”。  相似文献   

10.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热的掀起,对促进茶业经济繁荣,是人们有目共睹而又有人还比较陌生的新课题,笔者就此在近年的初步实践中,得到一点启迪,草写三点,以祈读者补正。一、什么是茶文化? 大韩民国把“贡人、贡神、贡佛的礼仪”叫茶文化。中华民族,注重“理、敬、清、融”的茶德,我国茶叶大师、浙农大教授庄晚芳先生,新近概括的“廉、美、和、敬”四字守则为中国茶德。这四个字的浅释是: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访谈法、录像法、映射推求法对三合会会坛布置与广东醒狮“洪门青阵”阵列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具有极其相似的道具以及演示程序,广东醒狮洪门青阵各道具的“反清”意义以及演练方法的由睡到醒、洪门青阵的历史文化理论支撑——醒狮反清性质、洪门醒狮比赛会场、竞赛得分的评定原则、仲裁委员及裁判的构成等,从而明晰几百年来广东醒狮采青套路的模糊含义,为今后广东醒狮青阵研究以及岭南醒狮文化研究作铺垫。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机会与几位台湾茶友一道品茗聊天,使我对台湾茶餐时尚有了更多了解。在饮茶风盛的台湾,茶人们把茶列于大米之首,称茶叶为“茶米”,甚至连饮茶也叫“吃茶”。台湾同胞说的“吃茶”,确确实实是把茶叶当作食物那样吃下去。台湾许多产茶区的茶农及酒楼饮食店善于把茶叶作为烹调风味名菜的好原料,他们在采茶之余,精研各式茶餐,如茶叶芋、炸茶菁、茶汤鸡、茶叶馒头等茶叶食品。说起茶叶当菜食,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已出现茶叶当“蔬食”。《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当宰相时,非常节俭,饮食上他只“食脱粟之…  相似文献   

14.
郑启五 《农业考古》2006,(2):79-86,240
推敲闽南茶语词闽南语中的茶名茶词是闽南茶文化重要的构成,把盏品茗,胡乱推敲,在下越发觉得有滋有味。闽南语里似乎觉得把“茶”单字呼叫不大过瘾,所以就有“茶米”一说,这一方面是象形,因为闽南盛产的乌龙茶颗粒紧结,饱满如米;另一方面又说明“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重要性与“米”相差无几,居家百姓生活“不可一日无此君”,呼应了“粗茶淡饭”一说中二者的密切关系。闽南语中的“茶米”还有近义词,叫“茶芯”或“茶心”,究其形,观其义,与“茶米”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茶米”多指大众的粗茶,而“茶心”“茶芯”有“一枪一旗”的隐…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一茶痴     
爱茶成了癣,方可称茶迷;迷茶再成了癣,大概就够得上“痴”的资格了。阳春三月桃花开。在当年东晋大文豪陶渊明曾以生花妙笔极赞其美的桃花源所在地——湖南省常德市,如今要开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这一下,把天南海北的二百多位超级茶速全给聚到一堆儿了。这班人马可不得了,拍拍脑门,个个都是爱茶成痴:有的嗜茶如命,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有的著作等身,全是为茶“树碑立传”;有的品茶一绝,无论是西湖龙井、无锡碧螺、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也无论是绿茶、花茶、红茶、乌龙、普洱,只需口舌一过,立即能断个分毫不爽,这才叫喝茶比你喝的白开水还多……要想在这班茶叶专家里评出个茶迷冠、亚军,然后再论定哪个可称为“当今茶痴”,那可难如上青天了。不过,有这么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2007,(2):44-44
(本刊讯)2007年4月9日至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和“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庆典”、“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系列活动”、“‘三百’茶会系列活动”、“祭茶大典”、“民族茶艺茶道表演大赛”、  相似文献   

17.
以对歌闻名的壮族人民中,以茶为题材的歌成了壮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云南省广南县壮乡种茶历史甚久,在云遮雾罩的原始森林旁,茶树一坡又一坡,一岭又一岭。无人考证年龄的老茶树王在山箐间时有所见。青年男女对歌恋爱时,姑娘们以这里的名茶“姑娘茶”作为礼品送男青年。姑娘们采来茶后,以青翠的竹筒装上就火烘制的精茶名曰“姑娘茶”。现在,广南姑娘茶已远销外地,极受欢迎。《找茶种歌》是这里壮族对歌时久负盛名的叙事长歌。双方对歌一遍《找茶种歌》要两小时。该歌叙述先民们为找茶种,汇集各路人马,在一位叫奕通的英雄率领下,出征去叫做“纠”和  相似文献   

18.
喝茶谈茶     
喝茶谈茶王广彬“茶”是饮料,是圣草,也是姻缘草。远古时代我国就发现了茶,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到现代为止,已经被广大人民认定和接受。以茶治病、以茶解暑渴、以茶会亲友、以茶缔结婚姻等等,广为流传。“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句,和“开门七件事,盐、油、柴、米、酱、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25回里,王熙凤当众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为何吃了人家的茶,就得给人家当媳妇?原来,自唐代“茶圣”陆羽撰著《茶经》后,茶在我国人们生活中摆上了重要地位,在海峡彼岸台湾,人们习称茶叶叫“茶米”,意寓茶叶比大米更重要,故冠在“米”之前。台湾同胞中,相当大部分是古代闽南、粤东的移民后裔,台湾同胞秉承闽南、粤东的饮茶风习。至今,台湾民问饮茶之风不但盛行而且十分讲究,男婚女嫁也以茶为礼。适婚闺秀接受男方聘礼叫做“下茶礼”或“茶定”。据载,早在明朝,就已有了这…  相似文献   

20.
李娟 《农业考古》2006,(5):49-53
茶从日常生活的饮品,到成为“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精神享受,与古代文人直接参与茶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茶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追求,对茶和饮茶过程进行艺术化打磨,使茶和饮茶习惯,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茶德,茶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