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间杂种F_1以及测验品种与其它籼、粳稻品种间杂种F_1的育性测验,分析了水稻各个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初步确定,粳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籼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巴利拉为最低,其次为秋光和有芒早沙粳;籼型测  相似文献   

2.
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Oka分类法对12份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2份亲和性对照品种02428、Dular以及19份籼粳测验种进行籼粳分类。分类结果表明,籼、粳测验种分别为典型的籼、粳稻品种,02428为粳稻品种,Dular为中间型品种;12份云南光壳稻品种中有1份属于籼型品种,4份属于中间型品种,另外7份属于粳稻品种。籼粳分类结果与它们的亲和性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云南米壳稻亲和性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Oka分类法对12份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2份亲和性对照品种02428、Dular以及19份灿粳测验种进行灿粳分类。分类结果表明,籼、粳测验种分别为典型的籼、粳稻品种,02428为粳稻品种,Dular为中间型品种,12份云南光壳稻品种中有1份属于灿型品种,4份属于中间型品种,另外7份粳稻品种。灿粳分类结果与它们的亲和性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4.
水稻广亲和性的测验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籼稻品种IR_(36)、南京11、南特号和三个粳稻品种巴利拉、秋光、早沙粳被指定为广亲和性的测验种.研究指出: (1) 同类测验种具有相似的鉴定效果,但南京11、南特号、秋光和早沙粳在它们的某些测交中,给F_1以超常的抽穗期; (2) 南特号与一些粳型广亲和品种杂交,都表现半不育性; (3)秋光和早沙粳与一些籼型品种有特异亲和性.作者建议:关于杂交,如用全部测验种有困难,可选择个别测验种.巴利拉和IR_(36)是筛选和鉴定广亲和性比较适合的测验种.  相似文献   

5.
云南光壳稻与测验种间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4个籼粳测验种和6个光壳稻品种的24个组合的F1和F2育性鉴定分析表明,籼粳测验种间抽穗开花期差异较大,02428,轮回422等广亲和性品种开花习性与籼型测验种相似,但形态性状类似粳型测验种。籼粳测验种间杂交,F1结实率较低,F2代则明显高于F1。矮嘎、明子谷、木帮谷属于特殊亲和性资源,与南京11、IR36和秋光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巴利拉。云南稻种的亲和性与纬度、海拔有关。利用云南光壳稻和籼、粳测验种作亲本,可望获得遗传基础较宽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对爪哇型水稻材料Gcp28的亲和力进行对比鉴定研究,以期选育出亲和力高的广亲和材料应用于水稻育种中,解决水稻亚种间杂优利用存在的不亲和问题。选用4个标准测验品种及4种光(温)敏不育系与爪哇型材料Gcp28以及公认的广亲和品种培矮64、cpslo.02428进行杂交,配制了32个组合,根据亲本的籼粳分类地位和F1杂种结实率对爪哇型的广亲和性初步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亲和力排列顺序为:Gcp28〉0  相似文献   

7.
陈世根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40-741,746
籼粳稻杂种不育性存在花粉败育和胚囊败育两种主要形式 ;在籼粳稻品种中存在一些具有广亲和性的种质 ,资源广亲和性基因主要是单基因遗传 ,存在育性非等位基因 ;育性控制的解释主要有非等位基因互作理论、等位基因互作理论和广亲和基因理论。广亲和性在水稻籼粳杂交育种和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以籼型南京11、IR36、中灿3037和粳型Balilla、秋光为测验种,研究云南稻品种矮嘎的广亲和特性。结果表明:在矮嘎与籼粳测验种的三交F1群体中,小穗育性发生明显的分离;在3个三交群体中稃尖有色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均极显著地高于稃尖无色株,说明控制矮嘎的广亲和性基因与色素原因C存在连锁关系,推测矮嘎中也带有广亲和基因S5^n。不同来源的广亲和品种均携带有的S5^n基因,与水稻品质起源、进化、选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水稻广亲和性研究与野败型粳三系配套张爱国,徐乐斌,李焕宏,宁会琴,吴险峰(广德县农科所,广德242200)实现水稻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首先要解决亚种间杂交不亲和的问题,采用具有广亲和性的亲本。多年来,我们在进行野败型粳三系研究和亚种优势利用研究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稻的广亲和性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3个美国稻的亲和性研究表明:美国稻与粳稻杂交亲和性较好,F1结实基本正常,但与籼稻的亲和性较差,说明随机所取的所有供试美国水稻品种均为偏粳类。根据亲和性测验结果,从美国稻中筛选出Cpslo,Cpslo17,Calbelle三个WCVS,同时也鉴定出灿稻品种光辉稻为WCV。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稻中亲和性较好的品种基本上都有7A酶带,无7A的品种然后用籼稻作测验种与其测交的方法。本文对一般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热研1号、2号与我国水稻的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粳稻品种热研1号、2号与我国籼型、粳型及广亲和水稻品种杂交,F_1的结实率均较高,除热研1号与某些籼稻杂交,F_1结实率为75.70%外,其余均在80%以上。而且同类型组合间的变异系数较小,最大为14.21%。可以认为,热研1号、2号都具有广谱亲和性和较强的亲和力。它们的花时早而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对野败、矮败和BT型不育系都是保持的,在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光壳稻广亲和性与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测验种,广亲和品种间配制的单交,三交组合F1和F2及其亲本共181个材料在云南籼粳交错区,海南三亚和武汉进行育性鉴定表明,从19个云南光壳稻中鉴定出14个广亲和品种,尤其是花二早、花二早、,矮嗄,扎那嗄,扎那嗄1等品种的广亲和性较好,耐冷性也强于0.2428和Dular,矮嗄一个生态适应性较好的广亲和品种,云南光壳稻与意大利粳稻巴利拉的生态地理远缘差异较大,花二早,末烈谷,木帮谷  相似文献   

14.
以IR36为籼型测验种,秋光为粳型测验种,研究贵州高原粳稻黄壳粳粘和白壳粳粘的广亲和特性;同时调查了黄壳粳粘和白壳粳粘与7个已知广亲和品种杂种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结果表明:黄壳粳粘和白壳粳粘在S5位点具有广亲和基因S5-n;依据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为指标,可将本研究中的杂种F1分为4个类型,即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均高;小穗育性正常,花粉育性低;小穗育性低,花粉育性正常;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低。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东乡野生稻”、“02428”、“8504”、“CPSL017”为材料,分别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粳型标准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杂种一代的小穗育性在77.1%~97.9%之间,其平均值“东野”为86.0%,“02428”为90.9%,“8504”为82.5%,“CPSL017”为91.7%。以CPSL017”为对照,研究了这四个品种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它们的广亲和性都是由一简单基因,即广亲和基因控制的,它仿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也受微效基用的修饰作用。这四份广亲和性种质资源均为偏粳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Aus373/IR36//Balila和Aus373/IR36//秋光2个三交F1群体对秋稻品种Aus373的广亲和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这两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小穗育性有着明显的分离,呈单峰连续分布。小穗育性的高低与稃尖色之间存在连锁关系。用Aus373/IR36//Balila群体构建第6染色体的RFLP框架图,并对亲和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发现有2个来自Aus373区段对小穗育性有直接贡献,其联合效应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8.4%。其中位于G200和C基因之间的可能就是Sn5,位于G122和G329之间的可能是另一个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17.
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两者在形态、生理以及基因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亚种间的遗传差异将会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能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潜力,但是,籼粳亚种间的 F1 杂种不育性严重阻碍了杂种优势的利用。杂种不育性是一种合子后生殖隔离,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受多个不育基因座控制。广亲和品种的发现为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提供可能,该材料无论与籼稻还是粳稻杂交,F1 杂种都能正常结实或结实率较高。概述了籼稻与粳稻间差异,剖析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已鉴定的杂种不育主效QTL 与基因,分析了已克隆杂种不育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广亲和基因的功能。据此提出利用籼粳架桥培育亚种间渗入水稻、聚合育种培育广亲和系和粳型亲籼系,以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广亲和系等途径,能够克服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精准化改良籼粳杂种的结实率,从而实现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将会推动水稻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19.
 对南京11,光壳稻和巴利拉或秋光配制的单交、测交28个组合F1,F2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的宜良县进行育性鉴定分析表明:(1)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F1易受低温影响,其广亲和基因难以表达。南京11与矮嘎、明子谷、木帮谷、毫秕、镰刀谷、末烈谷等光壳稻杂种F1和F2代的育性表达基因不同,F1的育性表达基因易受环境影响;但F2育性表达符合广亲和基因的遗传模式;并受主基因控制。(2)南京11,光壳稻与巴利拉测交组合F1单株多数为不育株,不育株与可育半不育株比例符合X2检验1∶1理论值的分界以5%和10%居多。(3)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育性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秋光的S-8育性恢复基因与该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