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究高寒草甸植物中正构脂肪酸组成特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高寒草甸54种植物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中单种正构脂肪酸碳数为C6~C28,含量分布范围0.05~7 964.32 mg·kg-1,其中十六酸含量高,而十一酸含量低。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为380.19~11 335.95 mg·kg-1,总奇数碳正构脂肪酸含量小于总偶数碳正构脂肪酸含量,偶数碳优势明显。同种植物中各不同正构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科植物间正构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科植物间正构脂肪酸含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重庆地区四季或三季均有分布的9种野生草本植物为对象,分析了叶表皮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和初级醇的分布特征及其平均碳链长度和碳优势指数,探讨了季节变化与叶表皮蜡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叶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存在显著种间差异,如蜡质总量最高的苦苣菜,四季平均18.42 μg/cm2 ,而最低的马兰平均只有0.83 μg/cm2。苦苣菜、葎草和灰绿藜以脂肪酸和初级醇为主要蜡质组分,其余植物均以烷烃为主要组分。多数植物叶表皮蜡质含量从春季至秋季,整体出现先减小,到冬季增大的趋势,且在夏季蜡质总含量相对其他季节最低。除葎草在冬季、灰绿藜在春季以C27、C29和C31为优势峰外,其余植物在不同季节均以C29、C31和C33为优势峰,且不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多数植物正构烷烃总碳优势指数呈现从春季至秋季先下降,冬季再增大的趋势;而正构脂肪酸和初级醇平均碳链长度,多数植物夏季大于冬季。综合分析认为,草本植物通过调节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改变主要蜡质组分的平均碳链长度及奇/偶碳的相对含量,提高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在重庆市缙云山、金佛山、歌乐山按不同海拔采集地瓜藤(Ficus tikoua)叶片,经氯仿浸提后采用柱层析技术分离正烷烃,并采用色谱技术分析其组分及含量,旨在分析地瓜藤叶表皮蜡质及其组成对生长环境的响应,为合理利用地被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瓜藤叶表皮蜡质中主要正烷烃为C18~C33,优势峰为C31和C29,不因环境差异而发生改变;短链烷烃相对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长链奇数烷烃的相对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与碳优势指数、总平均碳链长度及中长链烷烃相对含量nC25-33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中链烷烃相对含量nC21-24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瓜藤样品可分为2类:采自海拔低于550 m的缙云山低海拔、歌乐山低海拔和歌乐山高海拔的地瓜藤聚为一类;采自海拔高于770 m的缙云山高海拔、金佛山低海拔和金佛山高海拔的地瓜藤聚为一类.说明地瓜藤可通过调节叶表皮蜡质正烷烃的合成,适应不同海拔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放牧家畜营养研究中新兴的饱和链烷烃技术应用的基础工作需要,以三江源区典型草甸的14种牧草为研究对象,对牧草具有的饱和链烷烃浓度模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地型草场14种主要牧草间链烷烃浓度模式差异明显,不同生长季节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特有的"植物指纹"信息;同时14种牧草中均以长链的奇数烷烃含量丰富,偶数烷烃含量较低,即C_(27)、C_(29)、C_(31)、C_(33)烷烃含量丰富,且C_(29)烷烃含量最高,浓度大于100mg/kg。这为今后饱和链烷烃技术在高寒草甸草场放牧家畜采食量和择食性研究中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高寒地区草地牧草分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脂肪酸对高寒草甸土壤退化及植被演替指示作用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中脂肪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3种高寒草甸植物中含有脂肪酸68种,其中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及45种饱和脂肪酸,碳数范围为3~28。土壤样品含有41种脂肪酸,其中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和33种饱和脂肪酸,碳数分布范围与植物相同。含量较高脂肪酸的碳数分别为C_(24)、C_(22)、C_(20)、C_(18)和C_(16),脂肪酸有显著的偶碳数优势。对比研究菊科、禾本科以及莎草科的脂肪酸种类,菊科植物含有16种独有脂肪酸,禾本科唯一独有脂肪酸为6,9,12-十八碳三烯酸,莎草科中未发现独有脂肪酸。退化高寒草甸植物长链脂肪酸(C_(20))种类数高于土壤,而轻度退化以及未退化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种类无明显差异。因此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退化和植被演替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种子引发是一种可有效提高植物抗性及产量的方法,但引发是否可以调节作物生长期角质层蜡质沉积,从而参与植物抗性,目前尚不清楚。以甜高粱为试验对象,其种子用15% 聚乙二醇(PEG)、150 mg·L-1水杨酸(SA)、20 mg·L-1 脱落酸(ABA)、5 mg·L-1 赤霉素(GA)或水进行引发处理,之后在田间种植(2020年),分析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叶片角质层蜡质含量、叶片失水率、叶绿素浸提率;收获的种子进行第二年种植(2021年),分析种子引发对植株叶片角质层蜡质的跨代效应。结果表明,PEG、SA和ABA引发分别显著增加苗期蜡质总量57.6%,50.8%和80.3%。引发也可增加不同生育期蜡质烷烃组分的含量,其中,ABA引发效果显著,分别显著增加苗期、抽穗期与成熟期烷烃含量58.7%、35.5%和36.5%。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蜡质组分丰度同样受引发影响,特别是C27、C29、C33烷,C28~C32醛与C28醇相对丰度。与此同时,引发后高粱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叶片失水率、叶绿素浸提率均下降。综合分析认为,PEG、SA和ABA引发均可起到调节作物角质层蜡质沉积、提高角质层抗性的作用。此外,种子引发对蜡质合成的影响具有跨代“记忆”,可为生产中培育抗性品种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10种牧草5月至翌年1月的7种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中8种牧草7和10月的8种饱和链烷烃浓度,对巴林右旗典型干草原的主要牧草的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和同一季节饱和链烷烃组成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草样的粗蛋白含量5月到翌年1月逐季显著降低(P<0.05),Ca含量10月最高(P<0.01),总磷(TP)含量5月最高(P<0.01),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Ca与TP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7、10月,多数草样的C29、C31饱和链烷烃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其余的6种饱和链烷烃,其饱和链烷烃组成结构的主成分值Z1、Z2的差异显著(P<0.05)。上述研究表明,巴林右旗干草原的主要牧草的蛋白质逐季减少且钙磷含量彼此反向变化,需对家畜及时补饲,其饱和链烷烃组成差异明显,通过链烷烃技术估测放牧家畜采食结构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重金属-砷污染对植物生长及根系分泌正构烷烃的影响,以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土培模拟试验研究香蒲叶绿素含量、植物鲜重和根系分泌正构烷烃化合物含量对不同砷污染水平(50 mg·kg-1(低浓度),150 mg·kg-1(中浓度),600 mg·kg-1(高浓度))的响应差异,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中浓度砷污染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和生物量均高于空白对照(CK),而高浓度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和生物量均低于CK;砷污染促进香蒲根系正构烷烃化合物的分泌;检测到的11种正构烷烃类化合物,在种类上没有明显的长短碳链优势,在浓度上长链正构烷烃化合物在各生境中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地位;相关性分析表明,香蒲根系分泌正构烷烃化合物浓度与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和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香蒲是一种砷耐受型植物,其主要通过增加各部分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正构烷烃化合物的分泌来提高抗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以及草地4种生境类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沙地生境变化对植物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与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固定沙丘的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均大于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草地的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枝和总的碳储量、枝的氮储量均小于固定沙丘而大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叶、枝及总碳含量与枝的碳储量大于流动沙丘,而叶、枝及总氮含量小于流动沙丘。一年生植物分别占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总生物量的63.99%,79.28%,70.86%;灌木占半固定沙丘总生物量的73.15%;C3植物生物量分别占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总生物量的39.99%,90.87%,96.01%和82.67%。固定沙丘上的一年生植物和C3植物的生物量、碳氮储量在4个生境中最高;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中C3植物碳含量及其储量、氮储量均高于C4植物。沙丘固定过程中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逐渐增加,固定沙丘植被具有较大的碳氮固存潜力,一年生植物、C3植物对其碳氮的固存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沙丘固定过程中C3植物对C4植物生物量的下降具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日粮中C3和C4饲料组成不同时,牛不同组织中δ13C值的变化规律。18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C4植物含量为52.0%,61.6%,71.2%,80.8%,90.4%,100.0%的饲料,其他日粮成分为C3植物,132 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粗脂肪、各种饲料的δ13C值。结果表明,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饲料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饲喂同一种饲料的牛个体间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减小;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的δ13C值随着C4植物含量在牛饲料中的比例增大而升高,并且均与C4植物含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的δ13C值依次递减,三者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用牛组织中的δ13C值可以预测日粮中C4植物所占的比例,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均可作为牛肉溯源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研究饱和烷烃技术在放牧绵羊食性测定中的应用,本研究在4.4 hm2放牧试验区内,放牧8只蒙古羊,分别于6、9和11月利用饱和烷烃技术对放牧绵羊的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季节,不同牧草的烷烃模式存在差异,其中以C27和C31差异最为显著,C33次之,C29最差.绵羊的食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羊只所食的牧草主要以冷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为主,分别占79.68%、12.12%和7.30%,而短花针茅只占0.90%;而进入秋季后,随着适口性好植物密度的降低,羊只开始对短花针茅进行采食,由原来占食入牧草总量的0.90%升高到3.81%,同时无芒隐子草的采食量也开始增加,由原来占食人牧草总量的12.12%提高到23.57%;冬季家畜采食牧草的种类开始减少,冷蒿占羊只采食量的86.26%,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分别减少到8.33%和5.41%,而对短花针茅不采食.综上,饱和烷烃技术可以准确测定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放牧绵羊的食物组成.  相似文献   

12.
海南热带植物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海南113种热带植物的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叶黄素含量>1000mg/kg者44种,500mg/kg<叶黄素含量<1000mg/kg者42种,200mg/kg<叶黄素含量<500mg/kg者21种、在200mg/kg以下者6种;β-胡萝卜素含量>50g/kg者33种、20g/kg<β-胡萝卜素含量<50g/kg者65种、小于20g/kg者15种;研究结果对热带植物类胡萝卜素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樊文华  王镔 《草业学报》1998,7(3):67-71
对五台山草地自然保护区植物中钴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草地自然保护区植物中钴的含量范围为0.09~0.95mg/kg,平均含量0.558mg/kg,钴的含量较为丰富,完全能够满足反刍动物的需要,五台山各植被垂直带钴含量的分布特征是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各植被垂直带和各科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钴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mounts of water-soluble carbohydrate (WSC), WSC constituents and protein leached from a range of U.K. hays soaked according to common practice. Initial hay WSC content ranged from 123 to 230 g/kg dry matter (DM). Soaking the hays for up to 16 hours in water at a mean temperature of 8°C resulted in a mean loss of 27 per cent (range 6 to 54 per cent) of hay WSC. The mean percentage losses of WSC constituents were 24 per cent (range 14 to 31) for fructan, 41 per cent (range 21 to 70) for fructose, 45 per cent (range 28 to 100) for sucrose and 56 per cent (range 29 to 100) for glucose. The mean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initial hays was 58.7 g/kg DM (range 30 to 86 g/kg DM) and this value was not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soaking. Despite a mean WSC loss of 27 per cent, the WSC contents of seven of the hays remained above the suggested upper limit for laminitic animals of 100 g/kg DM.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讨饱和链烷技术在典型草原自由放牧家畜中的应用,定量研究自由放牧绵羊食性及食量,于2004年6-9月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放牧样地进行试验,选择体重及体况相近、健康无病的二岁羯羊(内蒙古细毛羊×蒙古羊)60只,按体重(36.9±2.6) kg聚类分组,设置6种放牧率(0,1.33,2.67,4.00,5.33和6.67羊/hm2)的轮牧实验,绵羊采食量的测定选择放牧率为1.33,4.00和6.67羊/hm2的处理,试验开始,每只羊投喂1粒QSM饱和链烷缓释胶囊。食性测定选用全部的放牧率进行,同时辅助全粪法、扣笼法一同评价。试验期内定期收集试验地牧草样品及绵羊粪便样品,使用气相色谱分析牧草和粪样中的链烷含量,应用链烷技术估测放牧绵羊的排粪量、牧草采食比例和干物质采食量。结果表明,植物链烷模式存在种间差异,运用链烷技术估测的排粪量和实际测得排粪量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绵羊主要采食7~9种牧草,且不同放牧季节不同放牧率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不同,但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运用链烷技术结合扣笼方法可以估测天然草地自由放牧家畜牧草的采食比例、干物质采食量和排粪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 C、N、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分别对退耕0、1、3、5、6、8、11、15、20年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碳、氮、磷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且猪毛蒿整体全氮含量较其他植物高。全磷含量除赖草外也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退耕1年狗尾草和退耕3年赖草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其余各退耕年限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优势植物C∶N、C∶P、N∶P整体表现为退耕20年长芒草最大。赖草和猪毛蒿最小。退耕6年以上20年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氮含量退耕0~6年呈波动式变化,退耕8年后全氮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与全氮相同。研究区土壤C∶N变化范围为7.08~19.62,C∶P变化范围为6.60~35.25,N∶P变化范围为0.82~2.17。各层土壤C∶N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18~15.03,C∶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4.09~24.55,N∶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06~1.98;除C∶N接近我国土壤C∶N均值外,研究区土壤C∶P和N∶P均低于我国土壤C∶P和N∶P均值。并且相应地表优势植物C∶N、C∶P、N∶P明显高于表层土壤。本研究中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与全N呈负相关,意味着C∶N主要受N控制,而C∶P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全P相关性不显著。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主要受N控制,而土壤全N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植物与土壤碳、氮、磷相关性显示:植物全N与土壤N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植物全P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碳和N∶P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7.
The oral ab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flumequine was studied in 1-, 5- and 18-week-old calves following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flumequine (Flumix, Flumix C and pure flumequine). Increasing age had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Cmax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Flumix, based on a larger VD in the older calves. The Cmax decreased from 5.02 +/- 1.46 micrograms/ml in the first week to 3.28 +/- 0.42 micrograms/ml in the 18th week. Adding colistin sulfate to the flumequine formulation and administring pure flumequine mixed with milk replacer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max of flumequine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5 and 10 mg/kg body weight.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orally administered flumequine formulations was 100% in all cases except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Flumix C, for which it was 75.9 +/- 18.2%. The urinary recovery of flumequine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a 10% solution varied from 35.2 +/- 2.3% for Group B, to 41.2 +/- 6.3% for Group C. The dosage of 5 mg/kg body weight Flumix twice daily in 1-week-old veal calves is sufficient to reach therapeutic plasma concentrations, based on a MIC value of 0.8 micrograms/ml of the target bacteria. In older calves it is advisable to increase the dosage 7.5 or 10 mg/kg body weight every 12 hours. In combination with colistin sulfate it is also advisable to increase the dosage slightly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colistin sulfate on the Cmax of flumequ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