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温度和PEG处理对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PEG溶液的互作胁迫来模拟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水温环境,研究了中华羊茅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状况,旨在探究中华羊茅种子萌发的最适水温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种子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萌发特性,3种温度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在25℃时达到最高,而在15℃时发芽率最低,说明高温条件有利于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其中在15和20℃条件下, -0.2 MPa水势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浓度水势处理(P<0.05),说明在低温条件下,低浓度的PEG溶液可显著提高中华羊茅种子的活力;而在25℃温度下,其对照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各渗透势处理(P<0.05);表明在较高温度下, PEG对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随着PEG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EG浓度的增大,各温度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逐渐降低,胚芽长、胚根长和根芽比逐渐减小,幼苗含水量以及种子的萌发抗旱指数和活力抗旱指数也不断降低,表明低浓度PEG溶液对中华羊茅种子具有“引发”作用,高浓度PEG溶液则对其种子活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热带常见杂草飞扬草(Euphorbia hirta)的种子萌发特性,本研究运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分别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对飞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飞扬草种子在20~4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中30℃为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最大),25℃时幼苗生长最好(根长/苗长为1.031)。恒温条件(25℃)下,光照8~24h时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值94.07%)、光/暗0h/24h时萌发率降至52%(P0.05),萌发指数随光照时间缩短先增大后降低,光/暗16h/8h时最大(93.93),0h/24h最低(30.59);有光照时幼苗的根长均显著大于苗长,无光照时苗长显著大于根长(P0.05)。变温条件(光/暗,35℃/25℃)下,光照时长对飞扬草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苗长无显著影响(P0.05),随光照时长缩短萌发指数和幼苗根长均显著减低(P0.05)。综合各指标,12~16h光照为飞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条件。25℃、光/暗12h/12h条件下,飞扬草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时的种子出苗率达39%、幼苗根长苗长比为1.10∶1。  相似文献   

3.
万志文  曹莹  陈振江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6,33(7):1353-1360
研究了不同温度(8℃/5℃、15℃/12℃、22℃/15℃、28℃/25℃、35℃/28℃)处理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其中株高显著(P0.05)高于其它4个处理,根长显著(P0.05)高于28℃/25℃和35℃/28℃处理,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8℃/5℃、28℃/25℃和35℃/28℃处理,分蘖在15℃/12℃处达到最大,显著(P0.05)高于8℃/5℃、28℃/25℃和35℃/28℃处理。叶绿素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显著(P0.05)高于8℃/5℃、15℃/12℃和35℃/28℃处理。可溶性糖在5个温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在处理时间为15 d时,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均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综上所述,最适宜共生体幼苗生长、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积累的处理温度是22℃/15℃。  相似文献   

4.
姜黎  田长彦 《草业科学》2023,(3):674-679
当前干旱区荒漠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种群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荒漠区很少见到幼苗,水分和温度可能是荒漠区造成自我更新障碍的两个主要的生态因素。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在不同温度下(20℃/5℃、25℃/10℃、30℃/15℃和35℃/20℃),研究干旱胁迫(0、5%、10%、15%、20%、30%PEG)对盐爪爪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盐爪爪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与其原生境温度和干旱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在30℃/15℃条件下达到最高,该温度可作为盐爪爪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30℃/15℃下,高浓度(>15%PEG-6000)溶液对盐爪爪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5%)对盐爪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略有促进作用,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盐爪爪幼苗的生长,使出苗整齐。  相似文献   

5.
旷宇  南志标  田沛 《草业学报》2016,25(2):160-168
本试验以带Epichloё内生真菌(E+)及不带内生真菌(E-)中华羊茅种子为研究材料,研究其水引发后,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降低中华羊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除对照处理外,相对于不带内生真菌的中华羊茅种子,内生真菌能显著提高不同NaCl浓度胁迫条件下中华羊茅种子的萌发力及幼苗生长。水引发与内生真菌可产生互作,在引发时间为20 min时与内生真菌的互作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中华羊茅种子各萌发指标及幼苗生长情况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对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华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禾草的化感潜力对于揭示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退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的是探讨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的潜在化感作用。利用3种植物的整株和粉末分别制备了水提取液,采用室内生物测试法研究了3种多年生禾草水提取液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整株浸提液显著降低了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的发芽率(P<0.05),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0.6、7.0和21.4个百分点,对3种禾草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冷地早熟禾整株浸提液显著抑制了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抑制率分别为41.9%,61.5%和32.1%;中华羊茅整株浸提液显著抑制了冷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幼苗干重(P<0.05),抑制率分别为51.2%和46.4%;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粉末浸提液均能显著降低自身及其他植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根长以及干重(P<0.05)。3种禾草不同浸提液对自身及其他植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具有自毒作用和化感效应,且粉末浸提液对3禾草的化感效应强于整株浸提液。3种禾草不同处理的浸提液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化感效应强弱表现为: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采用混播方式在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要考虑种间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25、30、35、40℃)种子萌发对水分和盐分胁迫的响应,并利用水势模型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基础水势。结果表明:除温度与盐分互作对画眉草种子萌发率无显著(P>0.05)影响外,温度、水分/盐分及两者互作均极显著(P<0.01)影响画眉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不同水分和盐分条件下,25℃抑制画眉草种子萌发,而40℃虽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却抑制其幼苗生长;画眉草种子萌发的基础水势值随温度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水分胁迫条件下,30℃时种子萌发的基础水势最低,为-0.75 MPa;盐分胁迫条件下,35℃时种子萌发的基础水势最低,为-0.78 MPa。表明适宜的高温能够降低画眉草种子萌发对水分的需求,更有利于其在干旱、盐碱地萌发和建植。  相似文献   

8.
研究禾草的化感潜力对于揭示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退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的是探讨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的潜在化感作用。利用3种植物的整株和粉末分别制备了水提取液,采用室内生物测试法研究了3种多年生禾草水提取液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整株浸提液显著降低了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的发芽率(P0.05),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0.6、7.0和21.4个百分点,对3种禾草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冷地早熟禾整株浸提液显著抑制了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抑制率分别为41.9%,61.5%和32.1%;中华羊茅整株浸提液显著抑制了冷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幼苗干重(P0.05),抑制率分别为51.2%和46.4%;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粉末浸提液均能显著降低自身及其他植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根长以及干重(P0.05)。3种禾草不同浸提液对自身及其他植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具有自毒作用和化感效应,且粉末浸提液对3禾草的化感效应强于整株浸提液。3种禾草不同处理的浸提液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化感效应强弱表现为: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采用混播方式在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要考虑种间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不同含水量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样品青贮品质以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在含水量分别为75%和65%条件下的多花黑麦草中添加3种不同的添加剂(甲酸、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青贮,在60天时开袋对青贮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5%和65%水分条件下的植物乳杆菌组pH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且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布氏乳杆菌处理组的氨态氮/总氮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甲酸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就有氧稳定性而言,75%水分条件下布氏乳杆菌处理组的有氧稳定性(186 h)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在75%和65% 2种水分条件下,3种不同类型的添加剂都能有效改善多花黑麦草青贮品质,改善程度依次为:植物乳杆菌 >甲酸 >布氏乳杆菌;开袋后,75%和65% 2种水分条件下,添加布氏乳杆菌能有效改善多花黑麦草青贮料的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PEG与低温对法国百里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杨秀云  沈向群 《草业科学》2015,(11):1808-1814
以法国百里香(Thymus vulgaris)为材料,研究了PEG模拟干旱胁迫和低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进口百里香种子播种育苗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温度、干旱及其互作对法国百里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0~10%PEG-6000水分条件下,8~24℃下法国百里香种子均能良好萌发,其中在10~12℃时发芽率最高,达79.3%,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P0.05)。当PEG-6000达15%时显著抑制其萌发,至30%PEG-6000时仅在22~24℃下少量萌发。萌发后,当温度为22~24℃,根长、茎长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种子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对PEG模拟干旱胁迫和低温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本研究以丹参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变温(18℃/28℃和28℃/38℃)条件下,4种浓度(6.25、12.5、25、50 mmol·L-1)盐溶液和4种浓度(3.125、6.25、12.5、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温度及其互作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18℃/28℃处理下的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显著优于28℃/38℃处理(P<0.05).在18℃/28℃条件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0.0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和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处理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28℃/38℃条件下,6.25和12.5 mmol·L-1盐溶液以及3.125和6.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和12.5、25.0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盐胁迫和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丹参苗长生长(P<0.05);两种变温条件下,6.2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幼苗叶长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抑制叶长生长(P<0.05);18℃/28℃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幼苗叶宽生长有促进作用,除28℃/38℃下6.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叶宽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外,其余盐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叶宽生长(P<0.05).综上,盐碱、温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温条件下盐碱对丹参种子的影响相对较小;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碱胁迫更为敏感;建议丹参种子盐碱育苗时应选择盐碱度较低的土地,适宜在18℃/28℃较低温度时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12.
马棘种子发芽及人工加速老化测定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水土保持植物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种子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确定适宜的发芽和加速老化条件。在发芽试验中,设置15~25、15~30、15~35、20~30、20~35、25~35、20、25、30、35℃共10种温度处理,光照设8 h光照和24 h黑暗2个处理;在加速老化试验中,设置39、41、43、45℃共4个温度水平和24~96 h之间的7个时间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马棘种子发芽率不同,在8 h光照和24 h黑暗适宜发芽的条件均为恒温25℃或变温20~30℃,种子发芽对光照不敏感,但黑暗条件会导致种苗黄化,温度和光照间存在互作效应。初次发芽计数时间为7 d,末次发芽计数时间为14d。加速老化最适条件为43℃、72 h,且老化温度和时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温调控对草坪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在地下20?cm处设置3个地温调控处理,调控温度分别保持在27、24和21?℃,以正常生长环境下的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草坪为对照(CK),探讨地温调控对草坪土壤温度、草坪质量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季节,地温调控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温度(P...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水土流失区表层土壤砂砾化环境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我国南方水土保持良种宽叶雀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温度梯度(15、20、25、30 ℃),按不同径级的土壤颗粒组成配制5种不同程度砂砾化的土壤作为种子发芽基质,研究温度和土壤颗粒组成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土壤颗粒配比对宽叶雀稗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初始时间提前,发芽率稳定所需时间缩短,发芽速率加快;20、25 ℃时,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较高,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较大;20、25、30 ℃时,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较高,苗高较高,根长较长;长度根冠比随着温度升高先降后升,25 ℃时最小。宽叶雀稗种子在土壤粗颗粒含量较高(>2 mm:1~2 mm:<1 mm=100%:0%:0%)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为最低;土壤粗细颗粒含量适中(>2 mm:1~2 mm:<1 mm=25%:37.5%:37.5%或50%:25%:25%)时,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较高。苗高随着土壤粗颗粒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根长、长度根冠比则随土壤粗颗粒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幼苗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则在土壤粗细颗粒含量适中(>2 mm:1~2 mm:<1 mm=50%:25%:25%或75%:12.5%:12.5%)时较高,说明土壤粗颗粒比例高有利于宽叶雀稗苗高生长,土壤细颗粒比例高有利于根系生长,土壤粗细颗粒比例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覆膜种植对春播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春播雨养条件下,以“等行距+不覆膜”处理为对照,测定了“调整株行距+不覆膜”、“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下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下的出苗率、单株干重、干草产量以及播后一个月内0~2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P<0.05);与对照“等行距+不覆膜”处理相比,“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可使一个月内0~20 cm土壤温度平均升高2.3℃,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13.8%,出苗率提高32.3%,干草产量提高15.6%。综上所述,高丹草“宽窄行、双株、覆膜”栽培技术可在海河平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水分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释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Hance)Keng)种群繁殖扩散机理,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在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PEG6000)下研究醉马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30℃、25℃和30/20℃(8h高温/16h低温)温度条件下醉马草种子萌发较快,25/5℃、20/5℃、20/10℃条件下萌发较慢,10℃和15/5℃条件下萌发速率最慢,在5℃条件下无萌发。在供试温度中,发芽率最高的处理为20℃、15℃和25/5℃,在此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达96%、94%和94%。结合发芽率和幼苗生长,萌发最佳温度为20℃。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随着水分渗透势的降低而呈直线下降趋势,当渗透势<-1.5MPa时,无种子萌发。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供试种胚芽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胚根长呈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轻度干旱条件下醉马草更多的生物量用于根部生长,从而能够吸收较深土壤的水分,对其在降雨后地表变干的生境中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降水格局的改变势必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而草地碳汇功能对水分的变化极为敏感.为探究不同降水梯度对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的影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设置模拟降水试验(减水50%、自然降水、增水50%和增水100%),在2017年5月至9月,每隔15?d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式箱法测定生态系统净碳...  相似文献   

18.
湘杂芒2号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远缘杂交新品种湘杂芒2号(Miscanthus sinensis×lutarioriparia)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发芽床、光照、贮藏条件、带颖壳与去颖壳等处理对芒属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湘杂芒2号种子在15和45℃条件下不发芽,在变温条件下(20℃/30℃)发芽率最高,为96%;纸上发芽的平均发芽率最高,为94%;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差异均不显著;在4℃的冰箱冷冻和在室温下非密封保存1年后,平均发芽率超过85%,而在-20℃条件下保存1年后萌发率为0;种子去颖壳后发芽率由66%提高到86%.该结果能为芒属植物种苗繁殖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