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河南省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省15个县市的规模化肉牛场和散养户随机采取血清671份熏直肠粪拭子645份熏分别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的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表明:十五个县市牛群的BVD/MD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2.9%,其中肉牛抗体阳性率为21.0%鸦BVD/MD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7.22%~23.80%,从而证实中原地区肉牛群中已普遍存在有BVD/MD。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我国进口检疫应检疫病之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和血清病毒分离。由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BT细胞)对BVD—MD病毒最敏感,常用于病毒分离。而在检测中和抗体效价时,人们常用牛肾次代细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奶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北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MDBK细胞,盲传9代,得到了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琼脂扩散试验表明本病毒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细胞培养物用BVD/MD荧光抗体染色检测,可见到荧光着染的特异性细胞,荧光颗粒出现于胞浆中。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病毒抗原结果BVDVOregonC24VP/N为3.141,分离毒P/N为3.012,P/N>2,与BVDVOregonC24V结果一致;电镜观察到圆形、直径为40~60nm,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经RT-CR检测,扩增出了唯一的315bp的目的条带,进一步证实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在玉树地区流行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采自囊谦、治多两县的155份(囊谦40份,治多115分)牦牛血清进行牛病毒性腹泻抗体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两县的155份样品中阳性率囊谦县100%、治多县87.83%,玉树地区牦牛群中BVDV感染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由被膜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两种临床表现型的牛的传染病。我国某些省市已分离到了病毒。为探索本病对我省牛群的感染情况,1987年以来,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如下。一、方法1.BVD/MD微量病毒一血清中和试验:被检血清送农业部动检所,由部动检所按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加大,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的荧光抗体检查工作量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痊所系统多用青霉素瓶、玻片等常规查毒方法,操作相当繁琐。特别是BVD/MD中和试验微量法被广为采用以后,上  相似文献   

7.
(五)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BVD—MD遍布全世界,呈地方性流行。感染多呈不显性,怀孕母牛感染后,发生流产及畸形胎儿。BVD病毒的致病途径主要有:1)犊牛的先天感染。母牛在怀孕前期(120天之前)发生穿胎盘感染。2)成牛感染。通过带病毒.的精液感染母牛卵子,重要的是BVD病毒在怀孕期内的穿胎盘感染。条件是以前没发生过感染的动物。一般讲,有20—30%左右血清抗体阴性的母牛才可经胎盘感染胎犊,这时母牛日龄往往已≥12月龄(对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简称BVD/MD)是欧美各国奶牛和肉牛的常发病,人工感染也可引起绵羊等动物带毒或发病。该病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瘟疫病毒属(genus pestivirus),与猪瘟病毒,绵羊边界病毒等为同一属。由于DVD/MD传染快,危害大,故我国对进口牛羊都要做该病的检疫。除做中和试验查血清抗体滴度外,往往还要进行荧光抗体查毒,有些对外检疫条款规定,荧光抗体查毒要同时做白细胞和血清检毒,两者有一种出现特异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地方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6份病料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4代,得到了两株可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经测定该两株病毒的TCID50分别为10-6.59/0.1ml和10-6.51/0.1ml;琼脂扩散试验表明该两株病毒均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且均能被BVD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到圆形、有囊膜、直径为40~60nm、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动物回归试验表明,用两株分离毒攻毒的2头3月龄犊牛均出现了和BVD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并检测其抗原和抗体,结果均为阳性,从而确定分离的两株病毒均为BVDV,分别将其命名为HN-1和HN-2株。  相似文献   

10.
用原代的、二倍体的或传代的细胞生产疫苗有成本低、疫苗含异源性成分少等优点。但影响细胞苗毒价的因素很多,我厂在生产猪瘟羊肾细胞苗时,由于牛血清中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或BVD)抗体,致使细胞不产毒或产毒很低。对此,  相似文献   

11.
随着检疫方法向微量、快速方向发展,微量中和试验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的检疫已日见增多,但是各国在其方法和判断标准上又各不一样,所以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我们根据西德、英国、丹麦、荷兰等国方法,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摸索出一个更适合于BVD/MD检疫的微量中和试验方法。在国内外864份样品的检疫中,该法与BVD/MD的常量中和试验相比,符合率达98.8%。因此,我们认为,该法完全可以代替常量中和试验用于BVD/MD的临床检疫。  相似文献   

12.
应用嗜肺性军团菌(Lp)共同抗原建立了微量间接血凝试验(MPHA),并以此方法对马鹿、梅花鹿、紫貂、水貂、貉、獭兔、熊、蓝狐、银狐及雉鸡等10种特种经济动物的83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Lp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紫貂和水貂血清的Lp抗体滴度1:32为阻抑试验阳性,而梅花鹿、马鹿、貉等8种特种经济动物血清的Lp抗体滴度1:64为阳性。按此标准,獭兔血清Lp抗体的阳性率为30.0%(9/30),梅花鹿15.3%(19/124),紫貂8.7%(2/23),马鹿8.45%(6/71),貉2.94%(6/204),水貂1.1%(8/273)。熊、蓝狐、银狐及雉鸡等血清样本全部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疆天山马鹿戊型肝炎病毒(HEV)的感染情况,试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新疆地区3个集约化鹿场和1个散养鹿场的410份马鹿血清进行抗戊型肝炎病毒Ig G抗体检测,比较不同鹿群及不同年龄段马鹿HE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检测的血清总的抗体阳性率为32.4%(133/410),4个鹿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32.5%(65/200)、46.0%(46/100)、21.0%(20/95)、13.3%(2/15),且差异极显著(P0.01);3个年龄段鹿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9.3%(7/75)、43.8%(92/210)、27.2%(34/125),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新疆天山马鹿存在HEV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 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 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 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 ℃ 1 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血清中和试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BVD)血清抗体虽然比较准确,但存在操作麻烦、费时较长的缺点。为此,我们开展了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DF)检测BVD的研究,并证明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1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应用BVD-双抗体夹心ELISA对内蒙某地区5个农场的1341头奶牛和157头绵羊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牛BVDV阳性率为47.8%(641/1341),羊为14.6%(23/157)。将12份ELISA阳陛和10份ELISA阴性粪样作电镜检查,结果两者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为该地区BVD/MD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班玛县牛拉稀病流行历史已久,每年因该类病死亡牛近千头,给畜牧业生产和牧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尽管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牛副伤寒菌苗,但效果不理想,该类病的发病率仍在10%—40%,死亡率5%—15%。由此怀疑该县可能有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存在。为此,笔者于1992年7月对全县重点流行区作了BVD/MD的血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检血清:分别采集江日堂、马柯河、知饮、多贡麻等4乡2岁以上牦牛76头份血清,封装青霉素瓶中,置4—8℃冰箱中待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宁夏主要奶牛养殖区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病毒性腹泻(BVD)、新孢子虫抗体和布鲁菌病原的流行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未接种过IBR、BVD、新孢子虫疫苗、接种过布鲁菌疫苗的奶牛群体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并对银川、吴忠和青铜峡地区的阳性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6份流产牛血清中,IBR抗体阳性率为50.00%(38/76),BVD抗体阳性率为19.74%(15/76),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7.63%(21/76),布鲁菌阳性率为19.74%(15/76),4种病原均感染的阳性率为34.21%(26/76),IBR和新孢子虫混合阳性率占总阳性率的34.62%;408份非流产牛血清中,BVD抗体阳性率为12.75%(52/408),IBR抗体阳性率为21.08%(86/408);IBR和BVD在宁夏的3个主要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以银川地区阳性率最高。说明宁夏部分地区IBR和BVD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流产牛中普遍存在上述4种疫病的感染并且IBR和BVD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流产牛。  相似文献   

20.
对猪白细胞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中干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猪白细胞干扰素在500u/ml以上浓度可完全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u/ml浓度可部分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0u/ml以下浓度不能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但可使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的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减轻,本试验证实干扰素在猪和牛之间存在交叉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