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荆州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中等偏重以上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2003年每年平均发生面积近500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种的111.6%左右,损失粮食5.7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和寻求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治螟技术水平,我们对二化螟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在三峡库区为害严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免(少)耕栽培技术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壮秆大穗水稻品种的应用种植、螟虫抗药性的增强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二化螟大发生频率高,为害重。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大。据调查统计.在三峡库区二化螟种群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害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4.
一、发生概况和发生趋势籼型杂交水稻自从七十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地推广以来,稻螟不断地发生变化。七十年代后期至1985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各稻区,三化螟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不少地区无需开展三化螟的药剂防治工作;而二化螟种群数量则在迅速上升。特别是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和四川等省的大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超历史记录,并且由以前主要为害早、中  相似文献   

5.
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及单季稻面积的增加及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水稻二化螟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有效虫源田、桥梁田增多,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突增。在本省南部地区,从2001年开始,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了较强的抗性。为寻找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我们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田间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具有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转株为害等特点,其种群数量近年来呈回升趋势,危害逐年加重。二化螟对寄主存在明显的选择行为,其主要寄主之一水稻由于品种更替、耕作制度变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给害虫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研究和了解二化螟的寄主选择规律及其机制,以及影响其种群动态的因素是有效调控二化螟种群的重要前提。本文就二化螟寄主选择行为与机制及其在水稻上种群消长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报道,旨在更好地为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蒋学辉章强华(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水稻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的变化和防治技术的改变等的影响,二化螟种群盛衰,经历了多次周期性变化。从50年代至70年代共出现3次回升。19...  相似文献   

8.
水稻和茭白是二化螟的两种主要寄主植物。经过长期的适应进化,二化螟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在形态特征、交配行为、寄主选择性、寄主适应性、田间种群动态、越冬生物学、生理生化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发生期差异、交配节律差异和交配后配子不亲合等可能造成了寄主种群的部分生殖隔离。目前认为,二化螟两寄主种群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处于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但尚需从寄主种群鉴定、表型差异区分和种群间生殖隔离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来进一步明确,为理解昆虫同域物种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对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特点的总结分析表明,水稻螟虫总体发生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5年开始其种群组成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二化螟占优势变为二化螟、三化螟并重.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短于153 d的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使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吻合,适宜蚁螟钻蛀为害.其次是由于防治不力,导致防效差、大量杀死天敌,使天敌失去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杀虫剂对转Bt水稻品种华恢1号(Huahui 1,HH1)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数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的广福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种植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分别对其进行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处理,然后对经2种处理后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田中靶标害虫二化螟幼虫数量及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总虫量(若虫数量和成虫数量之和)进行调查,并对这3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年份、水稻品种、杀虫剂影响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转Bt水稻种植对二化螟幼虫数量影响显著,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未显著影响二化螟幼虫数量。转Bt水稻种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和总虫量无显著影响;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显著降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稻田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及总虫量,并显著降低白背飞虱成虫数量。2014年和2015年,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田内二化螟幼虫数量极低或未调查到;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数量仅在2014年显著低于未施用杀虫剂对照亲本水稻。2014年,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上白背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1 037、1 376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分别降低至233、253头/百丛;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和对照亲本水稻上褐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4 120、2 413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降低至367、410头/百丛;2015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2014年相同。表明转Bt水稻可显著降低二化螟幼虫数量,但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没有降低,而施用杀虫剂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  相似文献   

12.
川西北绵阳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地区常年栽水稻480万亩,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稻,1983年已种植337.7万亩,加之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从而使水稻螟虫种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二化螟已由当年的55.63%上升到99.66%;三化螟从33.11%下降为0.13%。在防治上也从前甘多年主治三代三化螟转向普遍防治一、二代二化螟。针对生产上乱用农药,农药销量(80%为有机氯制剂)逾万吨的严重情况,我们自1980—1983年对二化螟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耕作制度变革与水稻二化螟发生的关系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变革是导致水稻二化螟再次狮獗发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单季稻和早插晚稻等桥梁田的不断扩大为1代螟蛾提供了大面积的产卵繁殖场所,为3、4代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虫源;二是越冬场所的扩大和3、4代种群数量的不断上升,极大地提高了冬后虫口基数;三是寄主作物和水稻栽培系统复杂化等因素导致了二化螟发生期的全面复杂化,但是翻耕直接技术的全面推广可有效地减轻1代二化螟发生,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9~2003年15年间水稻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二化螟发蛾期长,发蛾峰次多,为害时间长,危害症状多,虫伤株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发生代次多,代代重发,以及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是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同时认为二化螟具有较强的内禀生物潜能,种群数量上升,适宜的寄主,抗药性的产生,冬季偏暖,自然控制能力减弱,适宜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防治措施不到位是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二化螟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诱集植物香根草的选择趋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对香根草选择趋性的差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3个省份共8个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对水稻和香根草的选择趋性及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8个地理种群中,选择香根草栖息的二化螟雌、雄蛾比例分别为50%~70%和50%~80%。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1天,除温岭、乐清、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金华、衡阳、温岭、衢州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2天和第3天,所有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除乐清和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也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8个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比例为35%~70%,是水稻上产卵量的1.17(温岭)~2.33(衡阳)倍,均显著高于在水稻上的产卵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对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均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6.
螟虫是滨海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但不同时期其种群结构差异较大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3个明显不同的种群消长动态 ,由于其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在防治策略上则需作相应的调整 ,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种群消长动态1.1发生量变化大据该站1965至2000年36年调查资料分析 ,三化螟、二化螟、大螟3种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3螟并发 ,之后三化螟呈持续下降势头 ,二化螟则逐渐上升 ,下面仅以在不同时期3种螟虫的越冬代冬后基数、1代秧池卵量、危害程度的变化情况加以说明。1…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水稻及茭白二化螟种群之间在低温环境下的生理生化差异,将室内饲养获得的1~6龄二化螟幼虫分别置在28、0、-3、-6、-9、-12、-15、-18、-21℃条件下处理24 h,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存活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二化螟幼虫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水稻及茭白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低温下,高龄幼虫的存活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随着温度的下降,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高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根据水稻及茭白各龄二化螟幼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平均隶属度,验证了水稻二化螟幼虫对低温的耐受力高于茭白二化螟幼虫。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常年发生危害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产量损失。寄生蜂是二化螟重要的生态调节因子和生物防控天敌资源,对田间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主要就二化螟寄生蜂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二化螟卵寄生蜂和幼虫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及优势种利用、二化螟幼虫越冬滞育期间寄生蜂对越冬幼虫种群基数的控制和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寄生蜂对二化螟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尝试提出二化螟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研究应在越冬代重视二化螟盘绒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对越冬滞育幼虫的生态控害潜力、非越冬世代则重点发掘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等卵期优势寄生蜂以降低田间二化螟卵的孵化率、减轻二化螟幼虫为害率,以期为提升寄生蜂的生态控害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南稻区二化螟上升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苏南水稻二化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粗秆大穗型品种的推广。栽培方式、抗性变化等因素对螟虫的上升也起了促进作用。根据苏南实际,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避螟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由于冬季气温偏高,以及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变更等原因,二化螟种群大幅上升,抗性也明显增强,常规药剂难以有效控制其危害。为验证呋虫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本试验示范。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试验对象:二化螟()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鄂科1号1.2试验地试验地点设在荆州区马山镇双杨村六组中稻田内。该地区属江汉平原双季稻区,常年为二化螟中等偏重发生区域。试验田及示范大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