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新华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3,7(6):428-430
根据鉴别寄主反应,粒体形态及血清学等试验从美国进口悬钩子上的病毒分离物鉴定为烟草花叶病毒。摩擦接种普通烟表现为花叶,在心叶烟,昆诺阿黎,苋色黎接种叶上表现为局部枯斑,电镜粒体为杆状,约300nm,免疫电镜中用TMV抗血清诱捕修饰法制片铜网能捕获大量病毒粒体,并在粒体表面有一层抗体外套,PAS-ELISA中与TMV抗血清也呈阳性反应。悬钩子中病毒浓度很低,只有经浓缩后才能对病毒进行鉴定。文中还讨论了  相似文献   

2.
从表现黄花叶症状的紫松果菊病株上获得分离物2-1-2,电镜下可见直径约30 nm的球状病毒粒体,其与黄瓜花叶病毒抗体呈强的阳性反应,ds-RNA的谱带类型与本实验室保存的标准黄瓜花叶病毒株系相同。通过生物学、病毒粒体观察、血清学以及病毒核酸双链试验结果,确定该病毒分离物为黄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3.
A-蛋白和羊抗兔血清应用于免疫电镜,检测马铃薯X病毒(PVX)粗汁液,灵敏度比诱捕修饰法高;而且加羊抗兔血清后,病毒粒体比诱捕修饰法明显加粗,在电镜放大2500倍时,就能清晰地观察到。用诱捕双修饰法检测PVX,证实在寄主植物的叶、茎和根中均存在,以叶内含量最高。接种在普通烟上第三天,接种叶就能检测到PVX,接种15天后,寄主体内病毒能达到较高浓度,而且高浓度一直可保持2个月以上;PVX在不同寄主中的含量不同,以普通烟中病毒浓度最高,心叶烟、番茄和黄花烟中次之;昆诺阿藜、千日红和大椒中含毒量极抵。用诱捕双修饰法检测马铃薯薯块休眠芽中的病毒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对大豆花叶病毒(SMA),花生斑驳病毒(PMV)和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3种Potyvirus病毒进行了免疫电镜(ISEM)的测定。ISEM法同样证实了这3种病毒在血清学关系上的不同。3种病毒抗血清对同源抗原都具有"捕获"大量病毒粒体的能力,"捕获"数量是异源关系或正常血清的20~50倍.ISEM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化性受到包被抗血清的稀释度和在抗原上处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捕获"病毒粒体最适的抗血清稀释度是10-3或10-4;抗原处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捕获"病毒粒体的数量,处理时间超过10-20小时即不再增加"捕获"粒体数量.同源抗体抗-抗原反应对病毒粒体上有"装饰"作用,而异源关系没有"装饰"作用。"装饰"的免疫电镜法是鉴别同源病毒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前一篇(Shukla 和 Gough,1979)我们报道了检测二种线状植物病毒甘蔗花叶病毒(S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改良的流行免疫电镜技术(Derrick,1973;Milne 和 Luisoni,1977)。它包括在用特异抗血清包被铜网前,预先用 A 蛋白(一种金黄葡萄球菌细胞壁蛋白)包被铜网。虽然这条件对严格比较来说还不是最理想的,但此方法比起单用抗血清处理诱捕的 SCMV和 TMV 病毒粒体的数量多。此技术特别适合在植物抽提液中含病毒浓度低的病毒。  相似文献   

6.
 以A蛋白-金颗粒复合物(Protein A-Gold complexes)标记植物病毒粒体。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A蛋白与抗体中免疫球蛋白IgG结合的特性,在电镜下观察到同源关系中的金颗粒吸附于病毒粒体周围;而异源关系中,金颗粒则被冲洗掉或随机分布。该法专化性受抗血清稀释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影响。对杆状、线状病毒粒体来说,抗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02-103倍,对球形病毒粒体来说,抗血清稀释度以1.2×103倍为佳。抗血清吸附时间以3-10分钟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从勿忘我(Myosotissilvatica)上采集到1病株,接种昆诺阿藜,接种叶褪绿斑,系统顶枯,最后整株枯死。蚕豆接种叶呈黑色坏死斑,主茎变褐、全株萎蔫。矮牵牛接种叶褪绿斑,系统花叶。用诱捕修饰法制片,观察到病毒粒体球形,并在病毒粒体外面包被着一层抗体。琼脂双扩散试验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斑点免疫法检测香石竹斑驳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庭典  张健如 《植物检疫》1992,6(6):422-424
本文应用斑点免疫法(dotimmunobinding,简称DIB)检测了进口香石竹幼苗中的香石竹斑驳病毒。其中1990年从日本引进的材料检测了10个品种,全部呈阳性反应;1991年从荷兰引进材料检测的10个品种中有4个品种表现阴性反应,6个品种表现阳性反应。DIB检测结果与电镜观察结果高度一致,即DIB检测为阳性的材料在电镜下都可观测到病毒粒体,而DIB阴性反应的样品在电镜下检测不到粒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蚕豆染色病毒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雪容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3,7(4):309-312
通过对蚕豆染色病毒生物学、血清学、形态学的研究,初步提出诊断 BBSV的标准程序为 SPA-ELISA 测定阳性反应的样品,再进行生物测定和免疫电镜观察,均为阳性者,即可定为此样品携带 BBSV。本试验筛选出蚕豆成胡10号、昆明白皮豆、豌豆A_(256)和 A_(907)为 BBSV 的鉴别寄主,其潜育期短、症状稳定,不易与其他病毒病害混淆;肯定了1990年从叙利亚进口蚕豆资源中分离到的 BBSV 提纯制剂,制备所得抗血清,经测定和国际通用的 BBSV 抗血清反应一致;提出利用 A 蛋白酶联检测 BBSV 的技术参数及其运用结果;免疫电镜诱捕法观察到病毒粒体,修饰法看到粒体外附着的外套。  相似文献   

10.
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nm×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h,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00~2000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5年后,仍具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进口甜瓜种子中的南瓜花叶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将美国进口甜瓜种子及用该种子在内蒙制种田繁殖的甜瓜种子播种后出现典型症状的病苗,进行生物接种和蚜传实验。该病毒只侵染葫芦科寄主,不蚜传。经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测定,表明病毒粒体形态和外壳蛋白亚基诺带与南瓜叶病毒基本一致,血清学反应结果为阳性,实验证明两种甜瓜种子均带有种传的南瓜花叶病毒,种子带病毒率为1%~3.2%。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首次得到小麦黄矮病毒粒体最清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应用崩溃酶酶介感病组织,能够获得较高的病毒量。提纯一次的投入毒源材料量可以比原来减少10~20倍,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则能见到较多的病毒粒体。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高原条件下的蔬菜主要病毒种类, 对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的主要蔬菜进行了病毒病调查, 采集典型病毒病症状样品进行ELISA检测, 明确病毒种类; 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对主要病毒进行鉴定分析。ELISA检测结果表明,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温室及大棚栽培的番茄、辣椒和莴苣上的主要病毒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及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 PepMV)。其中TSWV检出率最高, 为45%。进一步对检出TSWV的蔬菜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其中含有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体, 应用TSWV-N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 发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感染的TSWV与云南TSWV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的主要病毒种类。综合抗体检测、病毒粒体形态观察与分类相关基因的克隆测序结果, 明确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感染的主要病毒为TSWV。这也是TSWV在西藏的首次报道, 为了解TSWV的发生分布及其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在湖南省大面积发生一种水稻病毒病,其症状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高位分蘖、茎秆出现乳白色或浅褐色点条状突起、茎节上出现气生须根。电镜结果表明:在病株韧皮部可见具斐济病毒特征性晶格状排列球状病毒粒体。病毒基因组S10片段部分序列的相似性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病害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相似文献   

15.
荔枝鬼帚病及其与龙眼鬼帚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荔技鬼帚病(LiWBV)可侵染不同品种和不同龄期的荔枝,引起幼叶卷缩似月牙形、侧枝丛生呈扫帚状、花穗密集成簇生等症状。在电镜下首次在病叶内找到线状病毒粒体。该病症状和病原形态与龙眼鬼帚病(LWBV)相似,媒介昆虫同是荔枝蝽,通过该昆虫介体,LiWBV和LWBV均可传到两种寄主植物上。由此推断,两种病害可能是由同种病毒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2013年福建口岸截获的进境欧洲水仙种球上携带的病毒种类,应用血清学、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其可能携带的病毒进行了检测与鉴定。结果显示,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 mosaic virus,NMV)、水仙黄条病毒(Narcissus yellow stripe virus,NYSV)、水仙潜隐病毒(Narcissus latent virus,NLV)、水仙迟季黄化病毒(Narcissus late season yellows virus,NLSYV)和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 mosaic virus,ArMV)5种病毒为阳性,其中NLSYV、ArMV为强阳性;NMV、NYSV、NLV和NLSYV为阳性的样品中含有大小约500~750 nm×12 nm的线状病毒粒体,ArMV为阳性的样品中含有直径约30 nm的球状病毒粒体;经序列测定和分析,扩增到的目的片段大小与各病毒预期扩增片段大小一致,并与已报道的各病毒序列高度同源;病毒复合侵染检测结果显示,该批水仙种球39.7%的样品存在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研究表明,该批进境欧洲水仙种球上携带有NMV、NYSV、NLV、NLSYV和ArMV,且复合侵染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北地区西瓜花叶病毒原种类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我国东北几大西瓜主产区采集了西瓜花叶病毒病样本,进行了症状学、生物学特性、病毒粒体形态及血清学反应等鉴定研究,得知各地分离物均系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其病毒粒子线状,多集中于750×13nm。经病叶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细胞质中有风轮状及环状内含体,血清学试验表明各地分离物均为同源病毒。但根据寄主范围及在西葫芦上的症状差别和对千日红、菠菜侵染性的有无,又可细分为2个株系。辽宁的新民、黑龙  相似文献   

18.
侵染昆明玫瑰的李坏死环斑病毒的鉴定及其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昆明地区种植的花叶症状明显的玫瑰样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初步鉴定引起玫瑰花叶病的主要病毒病原为李坏死环斑病毒.该病毒引起玫瑰植株的系统花叶、畸形和皱缩等症状;电镜下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为22~23nm;ELISA检测发现该病毒在植株芽、花粉和顶部叶片的浓度最高;同时,根据外壳蛋白的保守区利用Primer 5.0设计该病毒的特异引物,对该病毒进行分子检测,得到450bp的预期DNA片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巢式RT-PCR的分子检测,表明巢式RT-PCR的检测能力最强.并通过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得知该病毒的外壳蛋白与已知PNRSV的同源性为98.0%,进一步证明了该病毒为李坏死环斑病毒.  相似文献   

19.
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在麦二叉蚜体内的运行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物学测定和酶联检测鉴定出的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为材料,研究了病毒在麦二叉蚜体内的运行途径。在麦二叉蚜不同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只有在唾液附腺组织中观察到膜包被的病毒粒体,在后肠腔和血淋巴中的病毒粒体是游离的。说明病毒与唾液附腺膜上传毒蛋白(受体)的相互识别是介导传播的根本原因,而麦蚜的获毒过程不存在专化的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20.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