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述2013年乳山市一代玉米螟发生概况、重发原因。在一代玉米螟重发年份,应降低防治指标,即在被害株率达到5%时开始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是山东省平阴县玉米最主要的害虫,为害较轻的年份,一般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30%。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重,但近年来发生逐年减轻,造成的损失也逐年减少。笔者对玉米螟近10年来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经对影响玉米螟发生因素的仔细分析,找出了发生规律和近年来玉米螟发生较轻的原因。1近年发生情况据1995~2004年的系统观察(表1),本县1995、1996、1997、2000年玉米螟越冬基数较高,其他年份较低。一代玉米螟卵自1996年开始呈逐年降低趋势;二代卵和三代幼虫量也呈逐年降低趋势。总的来看,自1998年以来本县玉米螟…  相似文献   

3.
王乃淑 《植物保护》1985,11(4):11-11
玉米螟在怀来县1年发生2代,对玉米产量响影很大,第二代发生严重的年份多,损失也大。准确地预报二代玉米螟卵盛日是关系到防治二代成败的关键。特别是用生物防治,如用赤眼蜂防治,卵盛日掌握不准,会造成防治效果的显著降低。 自1977至1984年以来作者逐年深入田间调查,将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77—1984年二代玉米螟卵盛日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广泛收集牡丹江市1951~1985年稻瘟病发生历史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由“发生趋势预测模型、产量损失预测模型和药剂防治经济效益估计模型”组成的综合防治决策模型。自1991年用于生产,累计指导防治面积500hm~2,所做出的决策完全正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县地处长白山区,是一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区,每年成虫多在6月底至7月中旬羽化。自1971年开始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至今已有20年历史。但有的年份防治效果不理想,我们认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地理条件,距村近的地块增加放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新疆博州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玉米螟危害严重。2011年博州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玉米课题组选用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进行了防治一代玉米螟幼虫田间药效试验,拟通过这次试验,评价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并确定本地最佳使用剂量及对天敌的安全性,为博州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技术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2014年利用生物导弹(蜂·毒卡)防治技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84.98%,有效控制了玉米螟的为害,实现了玉米螟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9.
玉米抗螟性利用与植单抗螟一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玉米本身的抗螟性防治玉米螟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防治途径。广泛冲植抗螟玉米杂交种在一般发生年份可以不必采取其它防治措施;严重年份酌情辅之以化防或其它有效的防治措施即能以最小投资获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本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给害虫发生带来极大影响,导致一些害虫种群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监测作物上害虫的发生动态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近10年玉米上两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河南漯河的成虫种群动态,同时调查了玉米田间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数量。结果表明,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漯河地区常年发生3代,其中第2代蛾数量最高,分别占全年虫量的63.3%和79.3%,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桃蛀螟的年度发生量特别是第2代蛾的发生量呈增加趋势,2016—2021年第2代蛾发生量显著高于玉米螟。桃蛀螟幼虫发生量明显增加,2019—2021年发生量高于玉米螟。综上所述,近10年漯河地区玉米田桃蛀螟发生呈增加趋势,一些年份发生量已经超过玉米螟。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1~1995年调查资料分析:引起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是: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创造了利于玉米螟发生的小气候和充足的食源;②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比例降低,存留量大,虫源基数提高;③抗玉米螟品种缺乏,感虫品种面积过大;④防治方法单一,防效无法保证。据此提出加速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种植抗玉米螟品种、白僵菌封垛、高压汞灯诱杀、释放赤眼蜂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甜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甜玉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历史较短,对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较少。本文对国内外甜玉米上玉米螟成虫产卵习性、幼虫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代玉米螟重发原因及其与1代残虫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在昌图县1年发生2代.在玉米螟防治工作中,我们长期采取防治1代、压低2代的防治策略.但是,根据多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和近年的防治实践分析,1代防治效果达86%以上,2代也可能大发生.2代玉米螟发生轻重主要受7月下旬降雨和田问玉米螟赤眼蜂发生数量制约.  相似文献   

14.
2011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亚洲玉米螟严重发生,笔者对全市及玉米主产县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面积、为害程度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重发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越冬基数调查、成虫诱测、田间卵量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防治玉米螟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特点、防治效果及其投入成本,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白僵菌封垛、杀虫灯诱杀、辛硫磷颗粒剂喷施4个单项技术及其综合防控技术防治玉米螟试验,探索形成了抚顺地区“白僵菌封垛+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二代玉米螟在忻定盆地大发生、偏重发生的年份有持续性,一般持续3~5年,其发生为害程度与成虫高峰期发生的迟早、高峰期间的降水量、玉米品种和播种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防控措施上,要通过扩大机收面积、氨化玉米秸秆、秸秆沤肥、白僵菌封垛、安装杀虫灯等,努力压低一代玉米螟,同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明确防治重点,积极示范推广新农药、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稳重呈负...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既是重要的饲、粮兼用作物,也是很好的工业原料作物。近年来,害虫对玉米的为害日益严重,而玉米螟就是为害比较严重的一种,如果中后期防治不当,将会造成玉米减产10%~30%。在实际生产中,很多农民朋友不重视玉米螟的防治工作,或者防治方法不恰当,笔者多年从事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介绍夏玉米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分析研究忻府、原平、代县病虫测报站多年的观察资料发现,忻定盆地一代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冬后玉米百秆幼虫存活量等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在冬后幼虫活虫量高、灯下成虫始见期早、6月上中旬成虫量大、5月份平均气温偏高、6月上中旬降水量多的年份,玉米螟发生为害重,反之,发生则轻。如把冬后百秆幼虫活虫量等5个因子综合起来分析,若某年适宜其发生的因子达到4个以上,就可在6月下旬初做出玉米螟偏重发生的预测;若适宜其发生的因子为3个,可预测为中等发生;若适宜其发生的因子在2个或2个以下,可预测为偏轻或轻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