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挥稻茬小麦高产潜力,对实现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周年均衡增产、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用、群体质量指标、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整地、播种、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秸秆禁烧,减少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情况下稻茬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大量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改进,包括秸秆处理、品种选择、科学播种、精确施肥、阶段目标管理等,该技术简单、规范,对江淮地区稻茬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淮地区肥-稻-稻轮作制下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江淮地区在紫云英-早稻-晚稻轮作制条件下紫云英与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比及施肥效应。[方法]以早稻品种早籼7038和晚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试材,研究了江淮地区肥-稻-稻轮作制下,化肥与紫云英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早稻试验中,化肥施用量减少30%时,早稻产量随紫云英配施量的提高而明显增加,配施22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的早稻增产效果最佳,比用100%化学肥料处理的高8.2%;晚稻试验中,晚稻产量随着前茬紫云英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前茬配施30000 kg/hm~2紫云英处理的产量最高,且略高于完全化肥处理。[结论]增施化肥或配施紫云英致使水稻产量构成参数均有相应提高;前茬配施高量的紫云英对促进晚稻产量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1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江淮地区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和日数、时间分布、极端最高气温等变化特征,并分析高温热害发生日数对水稻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年安徽省江淮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次数、日数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水稻高温热害开始时间主要在7月中下旬,结束时间主要在8月上中旬;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增幅为0.15℃/10 a;高温热害日数与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温热害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淮地区春季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适宜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廖华俊  董玲  江芹  陈静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12-5914
[目的]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稻草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品种。[方法]以东农303为对照品种,对10个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薯块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等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稻草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品种。[结果]在10个参试品种中,中薯3号表现最好,产量高、薯块较大、结薯集中、芽眼中等、表皮光滑、薯形优美,且大中薯率高,高于对照12.51%;其次为费乌瑞它和郑薯5号。中薯3号、费乌瑞它和郑薯5号生育期短,薯块膨大速度快,产品上市早,经济效益好,同时不影响下茬水稻种植,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稻草覆盖栽培。[结论]该研究为江淮地区发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途径。天长市种植以稻麦两熟为主,稻茬小麦田间水稻秸秆量大,造成小麦播后出苗差、麦苗素质差、抗冻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展稻茬麦播种后镇压对小麦出苗麦苗、素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通过调查田间镇压和未镇压处理的麦苗出苗时间、出苗数量、分蘖数、冻死苗数、产量等,镇压对比未镇压的出苗早、出苗齐、苗壮、抗冻性强、产量高,对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有着现实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粮食事业的发展为背景,对江淮地区的水稻超高产栽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概念、理论和实施三个部分。其中,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施是根据江淮地区特点所述,希望通过本文为相关研究者和种植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田霞 《农学学报》2017,7(12):28-33
探讨不同氮、钾穗肥处理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水稻干物质重、叶面积、生长、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江淮地区最佳的氮、钾穗肥处理组合,为杂交中籼水稻科学合理施用穗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钾穗肥以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高于纯氮穗肥、不施用穗肥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氮钾穗肥处理的产量高于不施穗肥处理的产量,且氮钾混合处理穗肥的产量高于纯氮处理的产量;江淮地区最佳穗肥施用量的标准是:纯N78.75~112.5 kg/hm2,再配施K2O 76.5 kg/hm2。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江淮地区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中,水稻的种植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的江淮地区,由于处于季风气候,其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淮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水稻产地,被称为"鱼米之乡"。而泗洪县处于江淮地区的江苏省,加强对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的研究,提高水稻的产量成为其中的关键。因此,在农业部门,加强对水稻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而不断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泗洪县的概述以及水稻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措施等方面出发,为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意见,进而为促进水稻的高产和质量的提升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江淮地区属水旱轮作、稻麦两熟栽培地区,其主产作物水稻因产量高、效益明显,广大农民乐于种植。而旱作物——小麦因投入高、产量低,农民朋友则往往在冬季将农田闲置而不种。利用冬闲稻茬田种植黑麦草养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达到养鹅、喂鱼、肥田的目的,增产增益,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一年两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下茬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水稻秸秆低留茬还田量不超过200 kg/666.7 m2,能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秸秆高留茬还田量以300~450 kg/666.7 m2为宜,超过450 kg/666.7 m2会影响下茬水稻苗期生长,容易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插秧机的数量和水田面积显著增长。江淮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主要农作物的种类非常多,水稻的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水稻的种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的程度较低,因而生产效率不高。随着水稻机械化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非常关键。本文对水稻育插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及玉米茬口对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种植在河南省5个地点水稻茬和玉米茬的豫麦34主要品质,同时测定了两种茬口下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水稻茬种植的豫茬34号品质差,表现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下降,稳定时间缩短,评价值减小,以强筋麦适宜种植区的新乡点水稻茬小麦品质下降最多;土壤含水量高是水稻茬小麦品质变差的原因之一;提出了水稻茬不适宜种植强筋优质小麦的观点,即使在强筋麦适宜生态区内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选择江淮地区典型生态点,通过对机械化栽插条件下杂交中籼稻品种的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试验研究,筛选确定适宜该区域机械化种植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在江淮地区机械化种植杂交中籼稻,适宜的品种应具有分蘖早生快发、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性,如徽两优996、徽两优6号等品种在机插条件下综合优势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保障上海地区冬淡期间绿叶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松江区积极利用早熟水稻茬后的休闲地种植青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从品种选择、整地做畦、适时播种、杂草防除、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分批采收等方面,介绍松江区早熟水稻茬青菜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农户更好地掌握水稻茬青菜种植技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常规施肥的麦茬稻与不施肥的大棚作物茬稻的产量、田面水氮素含量的差异和不同施氮肥期对大棚作物茬水稻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前期,常规施肥的麦茬稻田田面水总氮量为不施肥的大棚作物茬的6.02倍,水稻增产10.64%;前茬为大棚作物时,水稻全季不施基肥、仅在叶龄余数4或5时一次追肥(施氮量75 kg/hm2)可比不施肥增产23%以上,此氮素管理模式有使大棚作物茬水稻增产和降低氮素面源污染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江淮地区内涝田块"倒种春"水稻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确定播期、种子处理、分厢开沟与播种、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蚕豆绿肥茬水稻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镇形成了以水稻、青蚕豆轮作为主的格局,蚕豆茬水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蚕豆种植不仅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效益,丰富菜篮子;而且对后茬水稻生长十分有利,因此,研究其(青豆箕还田)供肥特性及后茬水稻施肥技术,具有现实意义。1蚕豆绿肥特性1.1蚕豆秸秆腐烂快,  相似文献   

20.
江淮地区水稻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江淮地区水稻主要病害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