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应用基因组学方法鉴评玉米抗旱种质、培育抗旱新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合作,应用成熟的基因组学方法,初步建立起一套通过遗传途径解决玉米抗旱问题的技术体系,创制出抗旱性强、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自交系和杂交系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田间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干旱一直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筛选具有强抗旱的玉米种质,培育抗旱的玉米品种,已成为今后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研究采用玉米开花期干旱胁迫法,以经济产量为主要性状,结合株高、穗位高、ASI、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形态生理性状,用抗旱性指数(DTIg)作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良好指标,对国家种质库内的454份玉米种质的抗旱性做了鉴定与评价.鉴定出1级抗旱性极强种质23份、3级抗旱性强种质67份、5级抗旱性中等种质94份、7级抗旱性弱种质173份、9级抗旱性极弱种质97份.试验鉴定筛选出的抗旱性较强的玉米种质是玉米抗旱育种重要而珍贵的抗旱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干旱发生越来越频繁,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玉米抗旱育种是减少干旱造成产量损失的重要手段.介绍了一批抗旱玉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育种实践证明轮回选择法是玉米抗旱育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进行轮回选择的过程中要运用数学方法评价产量性状,用玉米抗旱育种第二性状进行辅助选择,用权重法建立合理的抗旱模型.在抗旱育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抗旱鉴定,鉴定过程中应控制干旱胁迫的强度,才能将抗旱和高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回顾和展望生物技术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质改良中取得的重要成就。详述花药培养的一般程序及影响因素;基因工程中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目的基因和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的种类、方法及特点,以及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有效的改良玉米品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耐盐、抗旱、抗寒性、雄性不育、抗真菌和抗病毒病等基因,拓宽种质,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培育出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情况,并针对玉米抗旱育种目标、种质资源利用,第2类性状的选择及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甘肃省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在农民增产增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质资源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和方法落后、对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重视不够等问题,甘肃玉米育种跟不上本省玉米生产的发展.今后甘肃省玉米育种必须进行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SRAP、SSR、SNP等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抗旱、抗病、抗倒等优异种质资源,形成商业化育种的种质基础,以抗旱、丰产、粮饲兼用和适于机械化收获为主要目标,研制与国内外商业化育种发展趋势相一致、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规范化种子扩繁、营销、示范推广模式,形成集育繁推一体的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玉米核心自交系进行水分干旱胁迫对比试验,重点研究了受旱后玉米自交系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玉米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从外部形态来筛选抗旱种质,更能从植物本身受旱后生理代谢的改变来评价种质抗旱性。为耐旱玉米种质筛选提供有效的鉴定指标,同时对新疆玉米耐旱节水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干旱一直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筛选具有强抗旱的玉米种质,培育抗旱的玉米品种,已成为今后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新疆干旱少雨,是开展农作物抗旱鉴定和抗旱育种的理想区域。从“七五”至“十五”期间,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家种质库内保存的30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玉米抗旱性田间鉴定评价方法。用抗旱性指数(DTIg)作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良好指标,该新技术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大规模筛选提供了依据,同时采用轮回选择法进行玉米抗旱种质创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起对玉米的抗旱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的标记与定位,大大提升了新疆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9.
鉴定试验材料共22份。应用人工根埋接种的方法进行玉米茎基腐病鉴定与评价,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为自然发病调查。2008年已对回交导入群体在丹东地区进行了首次抗茎腐病鉴定筛选,2009年对这些材料做重复抗茎腐病筛选鉴定。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良好的高抗品种3份。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利用是玉米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在对我国各区域玉米骨干自交系和外来种质施加外因压力,在逆境下筛选优良玉米材料,从而推进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工作,为我国玉米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基础材料,并为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提供优良玉米自交系材料及杂交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玉米育种工作者选育抗旱自交系及抗旱新品种提供简单易测的鉴定指标,试验在玉米四个比较重要的生育时期:萌发期、苗期、开花期、灌浆期,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通过比较形态学、发育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抗旱性鉴定指标与玉米抗旱能力的关系,通过玉米抗旱性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将种子萌发胁迫指数、幼苗反复干旱成活率、花期抗旱指数和灌浆期抗旱指数作为玉米四个生育时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并将其定义为一级抗旱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玉米种质的抗旱性技术鉴定体系,形成了玉米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为综合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成 《新疆农业科学》2007,44(Z1):24-26
干旱一直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筛选具有强抗旱的玉米种质, 培育抗旱的玉米品种,已成为今后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新疆干旱少雨,是开展农作物抗旱鉴定和抗旱育种的理想区域.从"七五"至"十五"期间,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家种质库内保存的3 0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的鉴定评价 .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玉米抗旱性田间鉴定评价方法.用抗旱性指数(DTIg) 作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良好指标,该新技术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大规模筛选提供了依据, 同时采用轮回选择法进行玉米抗旱种质创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起对玉米的抗旱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的标记与定位,大大提升了新疆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玉米抗旱机理与育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玉米抗旱的的形态、生理、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抗性指标、玉米抗旱种质资源和选育抗旱品种的方法。并对目前玉米抗旱研究现状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128份抗旱冬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创制和筛选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系),丰富旱地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以128份抗旱冬小麦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在田间雨养条件下测定各品系13个主要农艺性状,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H'=1.28-2.0...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质资源狭窄是玉米新品种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宁夏地处西北,科技信息相对落后,因此,积极引进和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研究,拓宽玉米种质资源,对宁夏玉米新品种选育意义很大。2001—2003年承担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时先后从墨西哥小麦玉米育种中心(CIMMYT)引进玉米种质资源近120多份,我们主要对所进行的田间种植、繁种及种质改良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并结合国内外对CIMMYT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探讨宁夏在利用CIMMYT玉米种质改良时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为宁夏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必要的种质材料及种质改良建议,以加快宁夏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玉米(Zea mays L.)开花期干旱胁迫法,以经济产量为主要性状,结合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雌雄穗开花隔离时间(ASI值)等形态生育性状,用种质耐旱性指数(DTIg)作为玉米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与评价的主要指标,对12份玉米的耐旱性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正大619的耐旱性极强,抗旱等级为1级;南校969、桂单1125、亚航689及桂单0810的耐旱性强,抗旱等级为3级;桂单688及绿星699的耐旱性中等,抗旱等级为5级,迪卡008、桂单1001、兆丰788、桂单160及兆丰688的耐旱性弱,抗旱等级为7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玉米(Zea mays L.)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历程,概述了玉米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玉米基因组的结构特征,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克隆,包括株高和株型相关基因的克隆,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以及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并展望了玉米基因组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48玉米种质资源耐旱性,为玉米耐旱品种选育及种质材料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在防雨大棚条件下于玉米喇叭期进行35d的自然干旱处理,调查48份玉米自交系在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的果穗性状、植株性状及产量;以产量抗旱系数(DC)、产量抗旱指数(DI)、产量抗旱隶属度(SV)为评价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对玉米种质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在干旱胁迫下,48份玉米自交系的平均株高、穗位高、叶面积、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分别比正常供水条件下降低14.8%、11.7%、6.4%、9.0%、12.0%、2.5%、4.6%和16.6%,产量降幅为11.0%~59.8%.运用DC、DI和SV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获得较耐旱自交系15个,不耐旱自交系11个.各抗旱性评价参数与玉米种质的产量、行粒数、穗长和穗粗等性状的相关性较明显,与株高、穗位高、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茎粗和百粒重等相关性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DI、SV、产量、行粒数、DC和穗长等是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以上述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48份玉米种质聚为四大类:第Ⅰ类有10份材料,表现较耐旱;第Ⅱ类可细分为两个亚类,第Ⅱ-1亚类包含11份材料,第Ⅱ-2亚类包含14份材料,其中第Ⅱ-2亚类中有5份自交系也较耐旱;第Ⅲ类包含1份材料,不抗旱;第Ⅳ类包含12份材料,较不耐旱.[结论]综合运用DC、DI和SV等评价参数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较可靠;玉米产量、行粒数、穗长和穗粗等性状是生产中筛选耐旱种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我国旱稻研究现状。指出旱稻种质在与高产有关的性状上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外缘高抗优良基因,加强对旱稻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培育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旱稻新品种,是我国稻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玉米自交系"WD02"是玉米新品种"郧单19"的父本,是热带种质CIM-17导入温带种质"7913"后经混粉、回交选育而成。该自交系性状优、配合力高,研究其繁殖技术,有利于"郧单19"的制种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浅析玉米自交系选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克服我国玉米自交系由于遗传基础狭窄所带来的对病虫害和逆境表现出的脆弱性以及难以获得突破性新自交系和新品种问题,文章着重陈述了玉米育种过程中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结合已有的育种经验,针对"难在选系,重在组配"的玉米育种工作,阐述了玉米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种质来源途径、创新手段和优良自交系选育的途径和方法,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的筛选来获得优良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