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重农抑商”为其基本国策.“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有着其历史必然性;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抑商”也是有其选择性的,而不是不加区分地绝对排斥和打击.为了维护专制王权对商业的有效控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一套符合国情的成熟的商业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试论“重本抑末”的双重悖反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本抑末”是指我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其中“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有时也单指商业,因此“重本抑末”往往与“重农抑商”混称。对“重本抑末”或“重农抑商”的讨论与评判曾经是学术界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以往的讨论多从政治、经济的角度阐述“重本抑末”政策的利弊优劣及其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和观念上的长期影响,普遍认为“重本抑末”乃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并影响到社会生活中轻利重义、鄙视工商业者的社会心态。这些研究绝大多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自商鞅时提出,几近延续到封建王朝彻底灭亡,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重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有史以来一直贯彻的主流经济指导思想。但是抑商却并非如此,抑商之说开始于战国,其后在漫长的中国帝制时代里,除了一些特殊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者是在不断调整商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一、重农抑商法律的肇始考察中国历史,尽管学者在反思春秋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否真正实行过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春秋以前不存在本末之说和重农抑商的思想则是可以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对重农抑商政策持否定态度这一情况,提出不同的见解。文中引用管仲、李悝、商鞅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说明重农抑商主张的提出与逐步完善,是从我国当时具体的国情出发,反映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经济规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曾起过调节和促进作用。文章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涵义作了进一步明确的解释,强调其实质是重视农业,限制商业的过头发展,以保证农工商各业的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谢瑞东 《农业考古》2006,1(6):24-27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是在矛盾统一之中发展形成的.这一小农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472-8473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是其变法重要内容之一,后世对该政策褒贬不一,因此有必要从商鞅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出发,进行客观分析,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关于秦代“重农抑商”的问题,我们从献中看到,“重农抑商”思想指导下的经济政策执行得并不彻底。此外,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本身以及秦朝积极的经济政策都使他无法做到真正的抑商。  相似文献   

9.
若要对秦汉的赋税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杂税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研究课题。笔者在对秦汉时期的杂税进行了大致的分析之后,由杂税体现国家的抑商政策、杂税的征收与吏治腐败的关系、“亩敛税钱”体现了我国古代赋税体系的演进方向、从“私奉养”到国家经费等四个方面,尝试着通过杂税透视秦汉历史,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绩效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只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它起源于夏、商,其后虽受到地主阶级的压制,但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却促使了古代商业活动的发展。意识形态是寻求社会稳定的灵丹妙药,三纲五常严格规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封建社会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义利观是商业活动的价值论,"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减少了商业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商人在重农抑商的政策打压下,反而朝着统治阶级不感兴趣的方面发展,在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就盐铁业经营而言,东汉光武、明帝二朝实行官营为主,民营为辅的盐铁制度,抑商政策相对松弛;章帝时实行的是盐铁禁榷制度,抑商政策陡然收紧;和帝之后实行官营与民营盐铁并行的双轨制度,抑商政策再度放开。抑商政策的变化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国家以农业为先,而农业以种子为根本,种子对农业来说是立身之本,就像人的思想由大脑控制,如果大脑出现故障,人的思想、智力就会出现问题,由此看来,如果种子出现问题,农业就会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及最高成就,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史诗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不同的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商人历史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媛 《甘肃农业》2005,(6):61-62
在封建历史上,中国的商人阶层并不是一直生活在事本抑末的阴影之中。先秦时期尤其战国中后期,商业活动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认可。自商鞅变法后,商人方才走向了上千年的被动和抑郁。两宋以后尤其明清时期,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论受到挑战和质疑,士商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再次认同和尊重。不论是沉是浮,经济因素、统治阶层对待商业活动政策的变化以及文化背景都是其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5.
主编同志:最近我们在图书馆看到您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深感所载论文题目新颍,资料丰富,考证严谨,开拓了生产力角度来研究古代农业史的新领域。这个刊物富有学术价值,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极有参考价值。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七卷本的“中国古代商业史”丛书的研究编写(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内有“先秦商业史研究”、“秦汉商业史研究”以至“明  相似文献   

16.
刘帆 《河南农业》2020,(3):63-64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社会经济史的专章,其序文《货殖列传序》中,作者司马迁展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中一贯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而是肯定了市场的作用.《货殖列传序》除了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外,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亦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任何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遇到“三农”问题,因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本身就是对“三农”问题的扬弃。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却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没有遇到过的,因此有较强的特殊性。其原因是多年来的非农化战略、抑商政策,不宽松的内部客观现实和外部环境,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意识形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替的传统政策,是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因为这一政策及其反映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在每一个时代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基础,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防止商人的商业活动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动荡,历朝统治者皆以重农为国策,辅以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19.
《百姓》2003,(9)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东汉政权建立之后,为了保护地主商人的利益,巩固统治,没有采取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反而对商业采取放任的态度。所以,东汉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与之相适应,出现了里有公侯之富,邑有帝王之尊的商人地主阶层。此外,贵族地主和官僚地主也疯狂兼并土地,采用庄园的形式来组织生产。东汉的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