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2.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表现穗型大、粒数多和群体颖花量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当;群体茎蘖数生育前期稳步增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拔节期高峰苗数量少,拔节之后缓慢消减,最终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较小,孕穗期达最大值(8.5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相当,拔节后积累较快,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氮素积累、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说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力和较高的氮素积累量。本文还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相似文献   

4.
超级稻Ⅱ优航1号再生高产栽培的库源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再生稻的超高产特性,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Ⅱ优航1号为供试材料,调查了再生稻超高产的库源结构特征,结果: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12.1%),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133^**);再生季却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14.6%),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279^**)。再生稻超高产的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的产量限制因素,头季是每穗粒数,再生季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稻超高产的源特征是必须积累高额的生物产量。头季要实现超高产,必须注重在中期培育面积适当较大、姿态直立的冠层叶片,以提高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再生季则必需依靠萌发更多再生分蘖,来扩大群体叶面积,大幅度积累干物质。  相似文献   

5.
良种没有良法配套是造成当前水稻单产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群体与个体、穗多与穗大的矛盾是杂交水稻(特别是大穗型品种)超高产栽培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水稻生育进程中出现的弱苗、弱蘖、弱穗、弱花、弱粒是影响水稻夺高产的田间制约因素。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简称SRI法)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技术,它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具体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协调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具有适龄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控苗壮秆和足肥高产的特点,通过改变土壤和水分的管理措施,强化稻株地下部生长,协调地上部生长,显示出强大的生长优势,每穗着粒数、实粒数显著增加,这是产量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水稻“旺壮重”超高产栽培技术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专题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专题组我国水稻单产经60年代矮秆品种的育成与推广,提高了栽植密度和穗数,实现了第一次飞跃;70年代杂交稻的育成与推广:提高了每穗粒数,实现了第二次飞……  相似文献   

7.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相似文献   

8.
唐亮  徐正进  袁媛 《种子》2007,26(5):67-71
利用粳型的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对水稻主要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究水稻高产优质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构成。结果表明,在确保经济系数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生物产量,可使穗数达到14~16个,穗粒数150~170粒,千粒重为24g左右,结实率大于93%,穗长24cm左右,穗颈粗1.4~1.6mm,粒型为粒宽稍小的长粒米也有可能实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品种辽粳419的丰产稳产性及高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0,(8)
通过对辽粳419在各试点产量的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辽粳419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辽粳9号,是一个极具增产潜力的水稻新品种。辽粳419在高产、更高产和超高产3个产量等级上,其每穗粒数和每穴穗数不断增加,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幅度较小,尤其是在超高产水平下,在保证正常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实现了穗数和粒数的同步提高。对辽粳419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对辽粳419产量的影响最大,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但会通过影响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而间接影响产量。因此,辽粳419的超高产途径应是在保持正常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同时,主攻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0.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条件下氮肥后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确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延缓小麦的衰老,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粒重,使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高,从而稳定获得每公顷超7500kg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项研究针对延边地区的生态特点与生产水平,主要探讨本地区水稻亩产600~700公斤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3年的努力建设了万亩示范田,阐明了本地区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为:亩有效穗数40~45万穗,穗总粒数为80~9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5克以上。高产栽培措施是:选用秆较矮、穗较大的中熟高产良种;旱育大苗和营养钵育秧;栽插4穴正条式;采用碳素型施肥法及结实期根外喷施尿素及磷酸二氢钾等综合技术。本文提出了品种、育秧、施肥、密度等系列配套技术。为寒冷稻作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金栋 《种子世界》2000,(12):28-29
通过时济南17超高产麦田的追踪调查测定,得到济南17产量实现604.67kg/667m^2的超高产时,各重要生育时期的群体数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以下简称LAI)及挑旗后各层叶的LAI的动态指标及各相应时期个体质量的动态指标。明确了济南17实现超高产时的产量构成为:穗数49.04/667m^2,穗粒数32粒,千粒重39.08g,并与533.01kg/667m^2的高产田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提出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虹  王成海 《小麦研究》1997,18(2):24-25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极蘖大穗型冬小麦新品种鲁麦12号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并与多穗型高产品种宝丰7728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大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关联序为千粒重〉穗粒数〉亩穗数,多穗型在联序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为高产栽培和超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 要: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主导品种,采取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相结合,对项目组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及农户高产田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10500~12000 kg/hm2提高至12000~13500 kg/hm2,收获穗数增加7736.25穗/hm2,增加了10.69%;产量增加1343.4 kg/hm2,增加了11.97%。产量水平由12000~13500 kg/hm2提高至13500 kg/hm2以上,收获穗数增加6333.75穗/hm2,增加了7.91%;产量增加1482.6 kg/hm2,增加了11.80%。直接通径系数,穗数(X1)为0.8146,穗粒数(X2)为0.1233,千粒重(X3)为0.1275,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产量。‘中单909’、‘登海605’、‘登海618’、‘郑单958’等品种,豫东平原夏玉米实现13500 kg/hm2以上的产量,种植密度为87000~91500株/hm2,收获穗数为84000~88500穗/hm2、穗粒数480~485粒、千粒重330~340 g。 关键词:夏玉米;超高产;栽培;通径分析;技术路线;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小麦单株种子生产潜力及相关性状特征,以57个不同基因型F2代小麦超高产单株为材料,对超高产单株产量性状、相关性状间的相关、通经和回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高产单株(≥80 g/单株)田间选择概率为0.00518%;(2)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穗粒重和容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孕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3)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决定单株产量的65.33%,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株粒数分别决定单株产量的19.92%、18.15%、13.72%和5.6%。≥80 g/株的单株田间选择概率为0.00518%。  相似文献   

18.
水稻高产株型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提高水稻单产仍然是水稻生产的主攻方向,在分析水稻主要生育期株型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生育期阶段的株型形态生理诊断指标:叶片松散度、叶鞘载叶量等,同时阐明并提出了适宜穗数,提高总颖花量的前提下,增加抽穗后势粒比是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实现水稻超高产途径和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半冬性品种,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结构变化情况分析、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9000~9750 kg/hm 2提高至9750~10500 kg/hm 2,种植密度、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调增加,有效穗数增幅稍大。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与产量(y)具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应以提高千粒重为主攻方向,适当增加有效穗数,稳定穗粒数。从而提出豫东平原半冬性多穗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一提三增一稳五防”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10年区试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1991-2000年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区试资料,表明四川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在“九五”期间已走出徘徊,并以0.487%的年增长率稳步上升。通过育种使株穗性状和群体性状得到进一步优化,并使一些有关 性状也得到了改良。建议四川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应当稳定或适当略降群体,控制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保持一定的株高和较高的结实性,以增粒为核心和突破口,进行超高产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