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3例10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26.34~33.14mm),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1.00D~+9.00D)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与术后视力.结果: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3者91只眼(84.3%),大于0.5者78只眼(72.2%),术中5只眼(4.6%)发生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13只眼(12.0%),术后后囊膜混浊4只眼(3.7%).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47例(50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以上的有48眼,占96.0%;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4行以上的有38眼,占76.0%。术中后囊破裂3例;术后1d角膜明显水肿6例;术后3个月后发障9例,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使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后小瞳孔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30例(32眼)外伤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利用虹膜拉钩,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和拦截劈裂法乳化晶状体核,通过4~5mm大小的瞳孔完成手术。结果:所有病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生理性圆或近圆瞳孔。无1例后囊破裂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器械治疗外伤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工泪液联合性激素对围绝经期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4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围绝经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点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人工泪液和性激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7、30、90d的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晶体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7月收治3例3眼患糖尿病老龄犬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视力检查,手术后1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恢复。1例由于术前散瞳不够,取晶状体时导致虹膜损伤。1例由于术中未吸净残余皮质,导致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差。术后14 d内,2例出现角膜水肿,21 d后消失。[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晶体摘除术经济实惠、简便易学、易于掌握,可在动物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32例(35眼)合并有白内障、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诊12-24个月。比较手术前及末次复诊的视力、眼压及前房角的差异。结果末次复诊的视力、平均眼压以及前房角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且前房角关闭粘连范围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的开放房角,不同程序加深前房,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囊袋张力环应用于晶抗体脱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晶状体脱位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辅助应用囊袋内张力环的白内障患者共23例(23眼)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术前的护理干预.均能配合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且经术后、出院护理.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随访0.5~3a。23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有4例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4例加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良好。结论:23例经过术前护理的关健是重视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以缓解受档者的心理压力.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术后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囊袋收缩综合征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普及,有报道囊袋收缩综合征呈日渐增多的趋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过小的连续环形撕囊(CCC)是诱发囊袋收缩综合征最主要因素。以往报道多发生于术后3~30周[1],并行Nd:YAG激光前囊膜切开术及囊袋松解术治疗效果理想[2]。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观察Rayner球面人工晶状体(620H)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920H)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2例(60眼),随机分成2组,每组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分别植入Rayner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组)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非球面组),术后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和对比敏感度。结果 Rayner球面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非球面组的无闪光对比度和有闪光对比度均明显低于球面组[(189.52±70.83)vs(283.16±87.88),(397.66±62.22)vs(445.17±72.44),P〈0.01],两组的视力、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yner球面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都可以恢复良好视力,而非球面设计在无闪光对比敏感度及有闪光对比敏感度方面均有更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硅胶摘除白内障300眼疗效分析朱增钦,岑秀萍,刘中,梁雄,陈亚彩,李彪(广东省电白县人民医院,电白525400)白内障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复明。其手术方法较多,目前以显微外科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最为理想,而目前基层医院仍采...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使用超声波将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化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同吸出,保留晶状体后膜,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手术。爱尔凯因作为表面麻醉药以其快速、安全、麻醉效果充分的优点在超乳手术中被广泛应用。由于该手术时间短,每批次做手术人数多,连台手术频率快,配合手术护士工作繁忙。所以规范合理、正确的使用表面麻醉药,能有效的减轻病人术中痛苦,使手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是全球排列第一的致盲性眼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20年消除可避免盲的第一种疾病就是白内障。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唯一方法,随着眼科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医用产品的不断更新,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使众多的白内障病人重见光明。为了获得术后满意的视力效果,高品质的视觉质量,患者植入的人工晶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患者植入的人工晶体安全、度数准确,我院从2008年开始,设计使用了人工晶体专用处方,术前一天凭医生开出的专用晶体处方到中心药房领取,手术室保管的人工晶体由药剂科统一计划、采购、管理、发放,经过临床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和单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眼镜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73例单眼单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眼镜患者(Ⅰ组)和76例单眼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Ⅰ组)的眼部情况,使用生存质量调查量表记录分值。结果:术前生存质量总分值和各指标分值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值和各指标分值都得到提高,与术前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质量总分值以及各指标的分值,Ⅱ组均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效果好于单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眼镜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与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患者213例(22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4例(113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对照组109例(113眼)行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后角膜水肿、视力恢复、角膜散光度情况。结果术后1 d对照组视力恢复明显优于观察组,但观察组角膜水肿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对照组角膜散光程度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30、90 d,两组视力恢复及角膜散光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前期疗效不及超声乳化技术,但组织损伤较小,且后期效果两者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上方角膜缘后做5.5~6.5mm长直线形隧道切口,采用手法劈核对58例61眼自内障行囊外摘出术,并植入人工晶体。结果:随访1~2月,术后裸眼视力≥0.5者38眼(62.30%),最佳矫正视力≥O.5者53眼(86.89%)。结论:白内障手术小切口手法碎核术,所需器械简单,较易操作,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适合基层医院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后房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2例(26眼)儿童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了解手术时机选择、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检查合作者双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其中13眼≥0.3(59.1%).1例矫正视力1.2,单眼0.05--0.3(36.4%),l眼仅有光感,光定位欠佳(5%)。结论: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儿童矫正无晶体眼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完成 15 8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为积累病例和经验现作一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门诊检查确诊为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没有晶状体脱位的老年性白内障 ,经血常规、血糖、尿常规、心电图、胸透、眼 B超等检查可排除手术禁忌证者。 15 8眼中男 76眼 ,女82眼 ,年龄 5 7~ 85岁 ,平均年龄 73岁 ;单眼 14 8眼 ,双眼 5人10眼。术前视力光感 3 5眼 ,手动 5 6眼 ,指数 4 9眼 ,0 .1~ 0 .3 18眼。1.2 手术方法及术中情况在手术显微镜下按常规方法进行。 15 …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92年10~12月共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7例,全部采用囊袋内植入。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男9眼,女8眼,平均年龄62.3岁(23~78岁)。老年性白内障15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均为单眼盲目患者。人工晶体(IOL)为北京康明及河南宇宙公司出品,襻为改良C,改良J型,光学部分直径6.5mm。根据患者眼轴长度、年青时屈光状态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一种垂直式分核器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120例(120眼)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扫盲手术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不分核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观察组(n=60)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了垂直式分核器进行分核,分别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散光度.结果 术后3个月对照组视力0.5以上者为11例(18.3%),观察组0.5以上视力者33例(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散光为(1.04±0.5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1.06)D(P<0.01).两组的并发症均少.结论 垂直式分核器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 ,为更好地进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3例 35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结果 :糖尿病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 ,较易发生前房出血、虹膜色素脱落 ,后囊混浊比例高 ,术后早期渗出较多 ,眼底有渗出、出血者占 1 71 .1 % ,视力均 <0 .2。结论 :术前血糖应控制在 8mmol/L以下 ,选择大直径的人工晶体 ,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 ,及时处理渗出出血 ,后囊混浊等对糖尿病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较为重要的措施 ,视力预后与眼底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