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进行研究,为国家制定新的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从价值的哲学概念入手,构建农用地综合价值体系,运用收益还原法、当量因子法和影子价格法对四平市农地综合价值进行量化和评估。[结果](1)农地综合价值为1.33×106元/hm2。其中,经济价值为4.56×105元/hm2,生态价值为3.74×105元/hm2,社会价值为2.87×105元/hm2,农地发展权价值为2.18×105元/hm2;(2)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为4.50×105元/hm2;(3)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为8.84×105元/hm2,损益价值占农地综合价值的66.3%。[结论]2012年四平市的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仅占农地综合价值的33.7%,证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认为对农地价值认识的局限、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制度不完善、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造成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文化基础、地理背景上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台湾通过实践和积极应对,已完善并创新出一些很好的土地征收制度,大陆应当积极吸取其优点,并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台湾土地征收制度对大陆的启示:(1)征地法律体系与城镇化发展阶段相适应。(2)完善征地程序,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实施征地前通过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设立相应的协商程序;在征地开始前,相关政府以及村集体应及时公告征地的详细情况。(3)改革补偿标准,体现市场效用。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15,(6):1334-1340
在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过程的严峻问题,是否能够正确的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的组成及内涵,如何对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正确、合理、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缓解征地补偿标准较低、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在研究中首先阐述了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和价值组成结构,其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耕地价值评估体系。并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分解求和法、价值质量评价法等,计算了黄骅市2004~2012年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市在近十年的耕地资源价值中,经济产出价值在数量上逐渐增加,但在总价值中的比例却占有较小的一部分,不足50%,而非市场价值中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总和占有绝大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黄骅市耕地资源价值的研究评估,一方面对黄骅市征地补偿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推进,天津市各项建设事业用地需求激增,存量国有土地已不能满足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以此为背景,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为适应发展需要,天津市在建立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和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思路和创新做法,在汇总天津市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项目合法用地取得的经验基础上,也明确指出天津市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相应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耕地资源价值主要由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方面构成,而其中社会价值所占比重最大。虽然相关研究成果颇多,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定量测算的统一方法。本文以株洲市为例,提出较为完整的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内涵构成,测算得出2012年株洲市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为135.06万元/公顷,并结合当年种植业增加值和某些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估算株洲市耕地资源综合价值为147.78万元/公顷。与株洲市征地补偿标准对比,得出株洲市征地补偿标准普遍过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水土保持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一些生态补偿标准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迫切需要重新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相协调。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行政监督部门的实际工作,简要叙述了水土保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比较了生态服务价值各种评估方法,并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为1 231亿元/a,也可据此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彦芳  康海燕 《土壤》2008,40(2):207-211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产生是征地制度改革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旨在解决征地过程中补偿费偏低、随意性大和同地不同价等突出问题.本文探讨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在测算原则、测算方法、验证条件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意见和建议:①修改"同地同价"原则为"同片同价"原则;②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应为最低补偿标准;③测算方法应以剩余法为主、多方法综合确定,市场比较法是发展趋势;④以不低于被征地农民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作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验证标准;⑤以征地为契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该研究对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进而缓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的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的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的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对乡镇区域进行的各项改扩建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这其中就产生了一些有关于征地补偿的分配问题。集体经济组织对于征地方面的补偿费用以及最终资产的收益分配产生了一定分歧,从我国传统的工作模式上对此阶段的集体成员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存在较大的不足,这对我国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扩展起到了巨大阻碍作用,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巨大的产权改革形势。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价格不断上涨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建设征用土地补偿标准的差异,造成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前期土地征用的普遍困难。从彭阳县的水土保持实践与征地标准看,当前的水土保持设计取费定额和一些部颁标准规定已经很难适应建设要求。分析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补投资标准、把水土保持工程征占土地费用纳入国补投资范畴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实行水土保持工程征地费用全额国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经济收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保护耕地的农户进行补偿是耕地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外部性效益建立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是保证补偿效果的关键。利用文献分析法,从满足农业生产者经济收益期望的角度出发确定补偿标准,通过比较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提出一种新的确定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方法。以咸宁市、郴州市、无锡市为例,分别计算了各地区典型农户的补偿金额,咸宁市1 hm2耕地一年可获得补偿金额为6 892.36元,较其他两地水平略低,郴州市的1 hm2耕地一年的补偿金额为16 795.58,处于三地区之首。农户的补偿标准主要由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户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从农户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利用收入差异间接衡量耕地的外部性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区域差异及其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为更好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借鉴。[方法]以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尚未实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湖北省武汉市2个典型城市的43个村庄433名受访农民为例,利用非参数检验及回归模型分别从土地利用意愿、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保护程度4方面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出农地利用意愿较低,倾向兼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位农地投资强度较低,农地利用效率呈两极分化且忽视农田环境保护的特点。(2)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成都受访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较武汉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高12.61%。(3)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土地用途管制程度及区域因素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两极分化,且其受农户个体及地域差异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统筹推进市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对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用地重要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识别生态源地;参考PM_(2.5)浓度、夜间灯光数据对物种迁徙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南京市生态源地面积490.3 km~2,基本涵盖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识别结果较为合理。修正后生态阻力面的阻力值范围在0~43 854.6之间,阻力值较大的区域位于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东部等长江南岸,浦口区中部、玄武区中部、江宁区东北部等区域阻力较小,能够较好地表征区域生态过程差异。依托生态源地、缓冲区、生态廊道等核心组分,形成了"一带三区多轴"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框架。[结论]改进后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行之有效,以此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与现有《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更加契合。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粮食供给、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河南省2006—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从时空角度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运用PSR模型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准确度较高的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评价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1)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耕地垦殖率、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2)研究期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0.893 7增加至0.941 9,呈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波动上升”的阶段性发展态势;(3)根据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的变化规律,将18个评价单元从时间维上分为快速上升区、慢速上升区和基本稳定区3种类型,在空间维上分为安全级别、良好级别、敏感级别、风险级别、危险级别5种划分类型;(4)2006—2015年,除了郑州,其他17个省辖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是影响郑州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资金盈亏平衡的江苏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吴群  房琪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1):157-163,168
[目的]基于资金盈亏平衡视角对江苏省进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系统性研究,为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借鉴。[方法]尝试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纳入耕地保护补偿分区的影响因素,运用补偿标准调整耕地需求量进而倒推补偿分区,测算资金在区域内封闭运行时各地区耕地保护补偿或受偿金额。[结果](1)2010年江苏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为5.685元/(m2·a)(包括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补偿标准),江苏省各省辖市可划分为5个耕地赤字区与8个耕地盈余区,省内资金盈亏平衡时耕地赤字区5市应向耕地盈余区8市支付补偿金额3.78×1010元;(2)一般而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多为耕地赤字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多为耕地盈余区。[结论]中国应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应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物元模型的苏南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物元模型对江苏省苏南地区5个城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合区域特征分析苏南5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而从总体上评价了苏南5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经济因素是促进苏南5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抑制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农药的使用严重威胁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工业废气排放显著抑制南京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工业废水排放对苏州和无锡地区带来一定影响人口密度对苏南5市的影响也不尽相同。(2)总体来说,苏南5市的土地生态安全从2003年到2009年以稳步发展和跳跃式发展两种方式向较高等级转化,南京、常州和镇江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驱动机制下的农用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用地健康评价是实现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理的基础研究,是粮食安全(产量与品质)的重要保证。文章选取位于京津冀接壤区的城郊农用地作为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城市化驱动对城郊农用地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包括质量目标、产能目标和土壤环境目标的农用地健康评价体系,并以农用地分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化验分析获取指标属性,采用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域的农用地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区域内农用地分别隶属很健康、健康和亚健康3个级别,非模糊化处理后的农用地健康指数在0.539~0.736之间,区域内农用地健康状况较好,但城市化驱动使农业收益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一定的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研究表明,建立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对开展农用地健康评价有借鉴意义,针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较好反映了城市化驱动对农用地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吴飞  濮励杰  许艳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
针对当前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基本农田指标分解决策导向性不强等问题,该文在系统考虑耕地土壤生态质量、生产能力、利用状况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基础上,构建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粮食安全为导向,基于组合评价法及其组合评价结果进行基本农田指标分解决策。江苏省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影响远大于土壤质量与粮食产量等;同时,基本农田分解决策表明,江苏省大部分县市城市化、工业化侵占耕地已基本达到极限,亟需尽快转型为集约化内涵挖潜发展模式。该文研究成果对于省域尺度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总被引:49,自引:31,他引:18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农田划定内在要求,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依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北京平谷区现有5 916块耕地地块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调控和缩减退出4大类型,通过分析各类型耕地综合质量特征,整理得到平谷区基本农田划定时空配置方案。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耕地资源综合质量状况,为县域范围耕地资源功能分区与差别化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DPSIR-灰色关联模型的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做出初步探索,为重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赋权,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对重庆市1997—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价。[结果]1997—1998年重庆土地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状态,1999—2002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3—2009年处于敏感状态,2010,2011年为不安全状态,2012年为敏感状态。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形势不容更乐观;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生态安全指数和压力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出轻微波动的整体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呈现整体增长趋势;影响安全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状态。[结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响应力度,是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可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