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播期、密度对鲁东地区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安排了5个播期和3个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对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播种到吐丝期的天数逐渐减少,植株的总叶片数减少,穗着生的叶位也随着降低,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减小;同一播期、不同密度处理间叶片数没有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株高、穗位变化不明显,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减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郑单958全生育期每少1天千粒重平均降低6.6 g,产量降低约17.4 kg/亩。  相似文献   

2.
<正>一、小麦冻害指麦田经历连续低温天气而导致的麦穗生长停滞。冻害较轻的麦田,麦株主茎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像水汤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二、冬小麦冻害常见的类型冬小麦冻害主要分越冬期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寒流)冻害两大类。三、冻害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冬季及早春冻害以死穗为主要特征,常造成穗数不足。冻后N、P、K肥配合施用,对促进新生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及穗质有显著作用。倒春寒造成的冻害主要以减粒为主要特征,对穗数及粒重影响小。低温过境后N、P、K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每穗粒数及粒重。播期越早、群体越大、N肥过多则冻害越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是减轻冻害损失的最好措施之一。渍害对三麦生理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根活量降低,根活量降低加速了植株早衰。植株早衰导致粒重下降最多,其次是粒数  相似文献   

4.
关于小麦冻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小麦冻害的类型与分级。小麦冻害的类型包括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冬季冻害首先是叶片冻害,外部症状表现明显,冻害严重时出现死蘖死苗.分蘖受冻死亡的顺序是先小蘖,后大茎,再主茎,最后冻死分蘖节.早春冻害主要表现在主茎、大分蘖和幼穗受冻,叶片轻度干枯,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幼穗受冻死亡的顺序为先主茎,后大蘖,冻后小麦出现的分蘖,成穗质量比冬前分蘖差,表现为穗型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一般千粒重减少2~6g.  相似文献   

5.
人工模拟洪涝胁迫对夏玉米叶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淹水方式模拟洪涝胁迫环境,分别设置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淹水处理,以不淹水为对照(CK),研究了洪涝胁迫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洪涝胁迫1天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较小,超过5天后明显降低;不同时期淹水处理均能减少公顷穗数和产量,但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同,拔节和抽穗期长时间淹水均能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而灌浆期淹水后千粒重和穗粒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因此,拔节和抽穗期淹水的夏玉米产量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灌浆期。  相似文献   

6.
玉米单株穗数性状是重要的产量因素之一,为了解其遗传调控机制,构建了玉米单株穗数性状BC4F2和BC5近等基因系材料,采用SDS-PAGE分析技术,进行苗期叶片和吐丝期花丝总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穗数性状近等基因系间,单株吐丝穗数有明显差异;苗期叶片总蛋白的表达,在穗数性状近等基因材料间没有特异性差异;双穗和多穗亲本吐丝期21 kDa和25 kDa花丝蛋白的表达比其近等基因材料的强.表明,21 kDa和25 kDa花丝蛋白与单株穗数形成有关,对于研究玉米单株穗数的发育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于1994~1996年在天水地区观察了不同播种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适期播种期情况下,冬性品种在越冬前进入伸长期,半冬性品种进入单棱期,但二棱斯均在返青后出现;(2)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品种幼穗分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单棱期持续时间不同;(3)不同播种期小麦的叶片数不同,播期每推迟10d,大约减少1个叶片(4)适期播种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时间早,前期分化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从拔节到抽雄为穗期,这一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叶片增大,茎节伸长,是玉米一生中生育最快的时期,也是玉米丰产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秆壮及促穗的分化,使穗大、穗多。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要有较高的温度,充足的光照,足够的养分和水分。1适期追肥  相似文献   

9.
大中农场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中农场开展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钵苗移栽后,活棵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有利于拿群体、攻大穗。平均有效穗数331.5万穗/hm2,每穗颖花数144.6个,明显高于毯式机插,同时栽插的钵苗植株总叶片数和有效穗数及茎蘖发生动态差异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播期继续推迟,水稻总叶片数明显减少,有效穗数呈减少的趋势;而毯苗机插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叶片数、有效穗数及理论产量均呈减少趋势。穴播量为5、6粒的有效穗数最多,分别达到330.0万、342.0万穗/hm2。  相似文献   

10.
气象条件和栽培因素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年份的温、光、水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探明了影响小麦冻害、最高群体及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与次要因子;提出了最佳播期、适期上限、适期下限播种的冬前主茎叶龄数;确定了冬前不同主茎叶龄数与播种期、播种量的关系;明确了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公顷产量为7 500.0~9 000.0 kg的施肥量,氮肥基施、冬前和拔节期追施的比例;制定了冬前肥水的积温指标和拔节肥水的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中后期包括穗期和粒期。从拔节至抽穗的这段时间是穗期,而花粒期是指从抽雄到成熟的一段时期,此期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时期。夏玉米生长期高温多湿,发育快,生长期短,一般出苗20天左右即开始拔节,此期玉米的根、茎、叶开始旺盛生长,雌、雄穗相继开始分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穗期管理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田间管理时期。此期要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使之均衡发展,最后达到促秆壮穗的目的。花粒期主攻目标是保护叶片,特别是雌穗上部叶片,提高光和强度,促进粒多粒重。  相似文献   

12.
先行5号玉米随着播期延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相对延迟,在适宜播期内各穗部性状以及产量和品质差异不大;但6月15日以后随着播期推迟,玉米不能正常成熟,穗长、穗粗逐渐减少,秃顶长增加,穗粒数逐渐减少,千粒重减少,但6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渍水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渍水环境及渍水时间对春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土地部的影响;4叶期土壤渍水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渍水5天达显著水平,渍水15天产量下降显著,达21.78%,渍水使株高降低,叶片数和光合有效叶面积减少,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玉米不同时期渍水对产量性状有影响,前期渍水主要是减少每穗行数及每行粒数,后期则主要是降低每穗行粒数及百粒重,并使果穗的秃尖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浚单20为供试材料,探索不同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35 d,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随播期推迟,玉米穗位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茎粗则逐渐减少,株高变化趋势不明显;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产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播期每推迟1 d,产量减少0.7%~1.7%,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百粒质量、穗粒数、穗长从而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抽雄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以及全生育期积温和气温日较差等气象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一定范围内抽雄期至成熟期气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灌浆,结果产量越高;全生育期积温越多、气温日较差越大,玉米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16.
小麦幼穗发育进程及温度对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幼穗发育的进程直接影响着产量的高低,温度又是控制幼穗发育的极其重要因素。在小麦生产中我们可以通过整调播种期来控制幼穗发育进程,使其向着有利于丰产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目前对所选用品种的幼穗发育各时期对温度要求了解不够,往往由于播期不当,致使小麦幼穗发育处在不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有时因幼穗发育过快而遭受冻害,有时因播期过晚使幼穗发育推迟,穗粒数减少,穗重下降,因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为此,几年来我们研究了河南几个主要当家品种通过春化阶段进入幼穗分化期对温度的要求,以及在幼穗发育各时期对温度的反应,为提高穗粒重、适期播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冻害胁迫对小麦叶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田冬季冻害条件下,幼穗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等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期间,植株幼穗发育进程快(播期较早)、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幼穗发育进程慢(播期较晚)、受冻害较轻的品种豫农949和偃展4110,表明其适宜作为胁迫过程中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冻害胁迫期间,4个小麦品种不同幼穗发育植株的叶片内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比寒流来临之前增幅大,幼穗发育进程快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品种,这2种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发育进程慢、受冻较轻的豫农949和偃展4110,推测这2种物质不宜作为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37个不同的玉米基因型进行长短2个光照处理,得到9个性状的光周期敏感指数,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程度的顺序分别为株高〉茎粗〉叶面积〉抽雄期〉总叶片数〉散粉期〉吐丝期〉穗位高〉雄穗分枝数,根据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筛选出光周期对生育期影响较小、而对营养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玉米基因型CML177和CML183。  相似文献   

19.
濉溪县2012-2013年小麦生产周期,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降水过多,晚播早熟。低温来临早,越冬期气温低,麦田群体小;晚霜冻强度高,穗部冻害偏重发生,穗数少。灌浆后期日照偏少,降水过多,千粒重低。产量较前两年降低。生产上应扩种冬性、压缩偏春半冬性品种,适期足墒早播。  相似文献   

20.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